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2-11-26 13:02牛红霞,高英莉,李俊菊
现代食品 2022年18期
关键词:冷链流通常态

现阶段,西方多个国家的开放性疫情应对措施,对我国卫生安全的常态化防控任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我国的基本卫生健康监管内容,一直是国家民生发展的重点。尤其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应时刻做好应对外部变化的准备,绝对不能因为食品安全管理漏洞而将疫情防控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举破灭。

1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1.1 食品进口安全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渠道为呼吸道传播,而随着病毒变种类型不断增多,宿主传播途径也变得更加复杂。虽然食品产品本身并不会受到新冠病毒的侵扰,但其可能从两个途径遭到污染。①食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存在污染源。②食品受到直接接触人员的间接污染。新冠病毒同其他冠状病毒一样,在低温(0 ℃以下)条件下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可存活几十天甚至数月[1]。因此,新冠病毒会依附在食品产品外部,通过运输、销售等环节,在跨地区范围传播疫情。

冷链食品作为我国食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鲜产品需求的增加和网购渠道的拓宽,冷链物流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冷链食品,尤其是进口的冷链食品因其特殊性,存在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北京新发地生鲜食品、大连海鲜批发市场和天津冷链物流园等多地海鲜市场发现新冠病毒[2]。我国的冷链食品自动化物流技术及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面对数量巨大、种类繁杂的入关冷链,难以做到全面的病毒常态化防控。在冷链食品进口过程中,出现冷链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食品入关检测体系不健全、信息共享网络滞后、应急处置办法缺失等问题,难以及时切断传播源,易导致携带病毒的进口食品入关流通,造成疫情传播。除此之外,目前冷链物流在国际和国内的运输环节都较为分散,物流运输的包装、存储、装运、销售以及处理等环节都存在一定不足[3]。

1.2 样品检验安全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的食品样品检验检测工作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食品样品检测是食品进入流通环节的最后一个关口,是食品流通质量的基础保障。尤其是面对疫情防护,科学、高效的食品样品检测能够快速识别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尽可能降低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客观影响,通过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增强食品安全的可控性,维护我国食品流通、饮食行业的有序运行。当前食品检验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①检测人员缺失常态化防控意识。我国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提出的要求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4]。部分检测人员缺乏针对疫情的专业性职责,导致在部分样品检测环节疏于细节管理。②疫情常态化的样品检验管理办法不够完善。对于疫情常态化要求,样品检测质量控制机制、检测设备、检验流程等工作的优化落实不到位。③样品接收、制备与管理环节未做好卫生防护。

1.3 市场流通安全

从疫情常态化防控视角来看,食品流通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市场销售环节,主要的问题集中于以下几方面。①食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冷链技术及卫生不达标、二次污染等问题。②食品分销过程中的销售环境卫生问题。③生鲜食品的销售市场,多有设施老旧、空间拥挤等特征,为病毒传播提供载体。

基于上述食品安全问题,有必要对食品进口、检测、流通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增加病毒检测的相关内容,切实切断潜在的病毒传播源,加强食品源头控制,保障公共卫生的同时,为国内疫情防控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对日常食品市场流通实施严格管理,既要做到后疫情时代病毒源的严格控制,又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国内食品日常管理,双管齐下。

2 疫情防控下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管理对策

2.1 冷链食品进口方面

2.1.1 推进进口食品检测技术开发

针对进口冷链食品的安全防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①要积极开发高科技检测技术,推进大数据、自动化、物联网等物流管理技术,通过检测技术的优化与发展,构建强大的食品进口信息网络,实现冷链食品进口严格化,同时为进口食品服务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撑,减轻食品入关检测压力。②要积极提升独立的病毒追溯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冷链食品信息可追溯性技术。可利用现代物联网以及二维码技术,创建食品安全可追溯性管理系统,实施相关污染冷链食品的快速检测、识别和控制。

2.1.2 构建可追溯冷链食品风险机制

常态化防控期间,针对冷链进口食品的入关检测,除了要积极优化病毒检测技术外,也要实现对冷链进口食品安全信息的全面可追溯管理[5]。针对大宗进口冷链食品,在入关环节的原产地信息、检疫证明、核酸报告等认证信息的收集难度相对较低。然而,一旦出现管理不力的问题,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后的信息溯源管理难度就明显增大,涉及多区域信息管理。基于此,要积极构建针对进口冷链食品来源、类别、防疫等级的全过程信息追溯体系,保证食品流通的可靠性。积极推进冷链食品溯源信息管理平台的全方位运营,同时对各类生鲜食品网购平台进行监管,鼓励平台积极协助冷链食品信息管理,形成多主体的进口生鲜食品安全风险主动参与模式,确保进口生鲜商品在冷链供应链节点的有效风险防控。

2.2 食品检验检测方面

针对上述食品样品检验检测过程中出现的管理不力问题,应准确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样品检测管理办法,明确食品样品检验检测流程,增强样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控制食品流通质量。

(1)增强样品检测环节的规范性。食品检验流程包括样品接收、制备、检测、管理。在样品接收环节,要做好样品接收区的环境消杀。人员根据疫情等级调整防护措施,按照防疫程序进行样品外包装消毒,做好样品接收及抽样信息记录,方便溯源。在样品制备环节,要高度重视进口冷链食品的消杀工作[6]。由于进口外包装携带病毒而造成疫情传播的事件频繁发生,因此要在冷链食品样品检测时,遵循特定检测标准,要求配备完善的防护工具(防护口罩、面屏、防护服、手套等),保证规范性。在样品管理环节,要遵循食品4级分类标准,严格防止样品交叉污染。

(2)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要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文件要求,加深检验人员的疫情防护意识,培养其在检测过程中的防护自觉性,包括对检测样品的防护以及自身卫生的防护。通过高效的培养活动,培养其后疫情时代下的食品样品检测专业性。

(3)建立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长效样品检测管理机制。针对疫情防控要点,制定样品检测的风险控制目标,落实样品检测质量监管细则,完善疫情形势下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

2.3 食品供应流通方面

2.3.1 加强流通安全风险监测

食品供应及流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和地域,呈现动态化结构特征。后疫情时代,为有效增强食品供应链的风险应对质量,必须对各个环节、节点等相关操作实施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及时切断风险点。在此方面,主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量仍然为政府部门,实施统一化的行政监测模式。但也应注意社会层面的风险监测,包括食品流通管理、第三方监测机构等,集中监测范围和权责,加强各力量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全过程食品安全监测。具体来说,可从监测方式和管理机制两方面进行优化。

(1)要积极优化监测方法。食品流通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监测方法的优化,能够对食品流通风险做到及时反应、及时调控、及时处置,实现风险早期识别以及快速预警,保障涉疫食品产品不流入市场。基于此,要将食品流通的关卡前移,扩宽多种风险监测途径,如舆论监测、监测举报、风险监控等。但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风险联合监测及预防机制的效能,实现针对流通风险的共享、共商、共治。

(2)要积极优化风险管理机制。政府部门要联合食品检测机构,共同构建多元化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治理体系,将食品供应链中的各个要素(食品加工商、供应商、物流、消费者等)一起纳入安全风险监测范畴中,构建多元化、主体性、共治型流通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流通监测效率和整体水平。有关部门需要对食品风险监控标准进行优化,建立标准化安全监测流程,构建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监督空间网络。

2.3.2 构建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

食品供应流通安全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应链的各个主体结构之间的信息交互障碍,导致食品流通的决策主体形成牛鞭效应,间接提升了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率。因此,要加强食品流通过程的信息透明度,提升食品供应链的信息流通性,实现食品流通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督与管理;要在平台建设中建立权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信息交互机制,通过制度化信息资源配置的奖惩来强化主体间的信息协同性。

2.3.3 深化食品销售市场规范管理

针对食品销售,尤其是生鲜类食品的分销,要加强对销售场地环境的日常监管,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市场环境的整治和食品的取样检测,营造清洁绿色安全的销售环境,来提高食品的安全保障,做好这类市场的人员、消毒、食品储存、设施等方面的强化监督,避免发生聚集性感染、大面积疫情传播等事件。

3 结语

综上所述,常态化防控期间,为了从根本上预防疫情的大面积传播,应切实落实新冠病毒食品链传播预防控制体系,通过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流通安全检测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方案,稳定维持我国当前的疫情常态化防控成果。

猜你喜欢
冷链流通常态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国务院决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