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璐,徐 磊,王嘉琦,么 杨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正不断发生变化,思政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工作特点,“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强调高校教育教学中应全面贯彻落实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成果尤为重视,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和文化阵地建设,成为省内高校探索建设一流院校重点项目。
2021年10月,对吉林省内部分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数据表和统计图,系统和直观地了解不同专业、年级同学对抗联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观点。
据调查显示,在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大班教学,集中教学”的现象,加大了思政教育的不均衡性。同时“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备课缺乏针对性,部分学生对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不理解,对课堂内容更是“置若惘然”。在对省内某大学大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程的教学上,对课堂外开展思政实践教育表示接触较少,同时,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大部分同学认为思政课堂枯燥无味,自学自讲的授课形式在提升小组合作能力和构建自学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调查显示,43.8%的同学认为,现阶段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较少,影像资料缺乏,高校思政教育缺乏有效载体,无法进一步凝练形象化教学成果,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僵化,呈现“灌输式”“说教式”现象。
吉林医药学院开展“抗联三步曲”,即“重走抗联路、重忆抗联景、重怀抗联感”,以走访吉林红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例、组织学校教职工重走抗联路、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学校教职工先后参观了李二桥、杨靖宇居住地等遗址,杨靖宇将军战斗生活过的饮马池、碾盘、司令部等遗迹,以及东北抗日联军蒿子湖密营纪念馆,一幅幅史实图片、一份份珍贵文物、一声声慷慨激昂的讲解,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东北抗联史,使教职工深切体会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真切感受艰辛困苦而又不屈奋战的抗联岁月。
吉林省不乏抗战遗址遗迹,为充分发掘收集抗联遗址遗迹,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活动。从到江源区革命烈士陵园到“四保临江”烈士陵园、从“四保临江”纪念馆到石人血泪山爱国主义教学基地、从白山市浑江区七道江纪念馆到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木屋村,每个文化景区的背后都有一段让人难忘的抗战故事,以及记载着这段历史的遗址遗迹。调研结束后,将优秀的故事和材料录制成校园红色文化课程,以班会、“四史文化长廊”、图书馆“红色资源教育专项计划”等方式,充实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助力学生了解吉林省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
红色影视资源助力高校学生重温红色历史。跟着红色影片游吉林,红色基因是白山松水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东北抗日联军主战场之一,到目前为止,吉林省保存红色旅游资源约875处。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教育影片,重温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如《喋血四平》《四保临江》《陈云在临江》《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松花江上》,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让在校学生不出校门了解红色历史。
通过网络平台助力高校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当代大学生是更加开放、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互联网。学校图书馆适应发展趋势,借助新型网络的力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推动思政课在我校的普及,通过录制思政课、微视频、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方式,在校园内掀起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潮。
创建品牌载体助力高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载体。在各类特色活动中,坚持四个“相结合”,即“三会一课”与革命纪念日、红色文化传承活动相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党组织实体活动与虚拟活动相结合。创建活动主要围绕四项内容展开,即依托重大节日和革命纪念日,开展“红色课堂”系列教育活动,强化党员党性意识、群众观念;围绕5.12国际护士节,开展青年励志系列活动,强化党员引领示范作用;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站,结合学生专业特长,深入开展帮扶解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党员主讲理论活动和青马工程,强化党员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
红色校园文化唤醒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和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高校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时,要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校园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宣传栏、文化长廊、校院广播等途径充分宣传吉林省红色文化,促使学生将红色教育入脑入心,更好地服务吉林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