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 明
(大连市第八中学)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中提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中阶段的思政课在根本上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合格的公民。基于思政课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有必要从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上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高中学段重在解决“为什么”,高中思政课教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指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需要回应“00后”一代对现实的关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组成的“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方式与思政课学习状况”课题组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对全国七省(市)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发现,超过六成(67.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关,63.1%的学生感觉自己通过思政课学习,收获很大;而随着年级增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在走低。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与“00后”高中生的特点。回应现实关切,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在选择思政课授课材料时需要密切关注时事热点,另一方面意味着思政课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教学。
“00后”高中生具有两大特点。其一,他们成长于信息共享、知识共享、体验共享的互联网时代,能够通过互联网与社会中各个层面的群体处于同一环境、同一语境之中。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众多社会领域中的海量信息;与此同时,信息风暴也对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中传播的信息,知识与谬论相混杂,真实与虚假并存。如何帮助学生在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风暴中找准人生的方向,使他们不忘初心,恪守理想,是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在课堂上播放党领导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事例视频,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既要讲清当下问题,又要讲清历史问题;既要着眼形势解决“大问题”,又要立足学情,洞察学生的“小困扰”,还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增强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认同,从而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
其二,“00后”高中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以国内外的相关案例为素材,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更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思政课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可见,思政课需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紧扣时代脉搏,密切关注时事热点,同时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是统一的,而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现实水平,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及专题式、议题式等课程形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采访、调研,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拓展相结合。
专题式教学应紧紧围绕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等设计专题内容,以问题导入、理论阐释、现实解析、教师总结等环节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在授课中可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优势”“坚持党的领导”等专题,突破按章讲授的限制,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最新形势政策素材和热点难点问题引入课堂,归纳总结党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自信”。
思政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思政教育讲师团开展的系列专题讲座也是思政教育的积极补充。我校选择一批政治坚定、善于面向学生传播党的理论主张的优秀教师,从党史、国史、校史、形势政策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把党的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能运用。如“文明随身、自律随行、修学明德、行稳致远”专题讲座,讲师团成员和学生交流有关校园文明自律的话题;2021年全国“两会”结束后,讲师团成员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解读“两会”精神;线上教学期间,讲师团成员以“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为主题,用校友的经历激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自律性。
专题式教学的每一个专题都是一次小型讲座,授课教师结合时政,引用最新动态,采用案例、多媒体等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将理论由认知到理解甚至上升到信仰。
议题式教学是基于真实议题、真实场景、真实学习而达成真实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合理性、价值性、开放性、深度性的特点,议题要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时政特点。如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确定核心议题为“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精选核心议题后,又设置了“如何拯救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如何评析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文明之殇”“圆明园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复建路径”三个分议题,层层深入,形成问题链。学生在分析巴黎圣母院救火方法的过程中追求科学精神的理性美;在评析网络中关于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之殇的过程中,坚持辩证法思想,传承正确的中国世界观,体悟法治意识的秩序之美;在探寻圆明园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复建路径的过程感悟一代代中国人公共参与的行为美,寻找中华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政治认同的信念之美。
再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课,授课教师采用议题式教学,将“为什么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总议题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行性,从而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课程选取“新基建”为情境话题,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四个问题:中国移动为什么会投入违反商业逻辑的项目;“光伏扶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疫情防控中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复工复产后应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新基建”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最后,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山河无恙在我胸”,让学生感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理念。
在教学“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时,教师主要采用议题式教学,精心设计启发学生入脑入心的核心议题与分议题,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取恰当的视频影音资料设计情境,推动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感悟思想伟力。议题式教学注重高中生年龄特征与身心发育规律的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立足于大单元概念,将教学活动整合设计成具有层次性的学习阶梯序列,引导学生不断挖掘潜能、提升能力水平,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与育人效力。
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实践中拓展学生视野,才能更具有教学价值。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采访市人大代表,了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模拟提出建议提案。丰富的课程内容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国家发展带来的制度自信。
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录制“歌唱祖国”的快闪视频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召开之际,学生们走出课堂录制手势舞,表达对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祝福和“一起向未来”的坚定决心,我校思政课坚持“走”出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实践之中。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检验理论内容,认识到实践中的复杂性,从而对教室中、书本上的理论产生直观理解与切身感受,而这也是书本理论在实践中、在学生的调研中不断再生的过程。
综上所述,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刻不容缓。一方面,思政课在内容上需要与时俱进,教师不仅要关注时政新闻,也要关注不同时代学生的不同特点;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开展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将专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与实践拓展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对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探索十分重要,但教师本身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决定了授课模式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与思政课的有效程度直接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真正有信仰的教师上讲台讲信仰。教师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师认识有高度、定位有深度,才能设计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更好地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