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研究*
——以温州地区为例

2022-11-26 09:27张启林毛薇洁曹雪梅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温州市温州书房

张启林 何 泽 毛薇洁 曹雪梅

(温州市图书馆 浙江温州 325009)

1 引言

2021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实现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达到100%,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率达到100%[1]。近年来,温州在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探索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构建均衡、科学、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随着《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2021—2025年)》《温州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的颁布,在城乡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体系建设工作中,温州创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着手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场馆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提供智慧化、一体化数字阅读供给,打造集图书借阅、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微阵地。温州通过编织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

2 温州地区城乡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现状

2.1 城乡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特征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一般具备四大特征:一是高颜值的阅读环境,品质化的阅读服务;二是嵌入式阅读空间,网格化服务体系;三是自助化服务,自主式管理;四是服务效能显著,纳入总分馆服务体系[3]。即为群众提供以场馆服务为核心、流动服务为补充、数字服务为提升的体系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在温州,城乡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依托“一网一卡一中心”全市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及全市统一的数字资源服务门户平台,通过各类虚实载体实现空间服务体系内资源的流动循环,形成以中心馆、总分馆、特色分馆为实体空间,流动书巴为新型移动空间,数字资源服务、阅读推广资源为虚拟空间,馆外服务场所与“书香门递”阅读供给链等为有益补充的空间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建立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社会参与、多元联动、智慧创新的公共文化治理格局。

2.2 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场馆型阅读空间建设

温州在完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创新打造城市书房特色分馆,采用政府和社会合办方式,通过科学布局、精心选址在城区建成了一大批环境优雅、资源丰富、免费开放的自助场馆型阅读新空间。截至2022年6月,温州全市已建成122家城市书房,总面积2.9万余平方米,总藏书130.6万册,累计接待读者1 480.28万人次,流通图书1 397.22万册次,办理借书证10.49万张。每年开展读书沙龙、展览、亲子绘本阅读等各类活动200余场次。

城市书房采用网格化嵌入式方式,遵循普遍均等原则,按服务半径不大于1.5千米,或服务人口不少于5 000人的标准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布点选址充分考虑人口密集度、交通便利性、环境相对安静度、消防安全、阅读需求、市民意见等因素,建设在一楼临街处,馆舍面积150平方米以上,配置图书不少于8 000册[4]。城市书房实行标准化规范管理,通过“连锁”运营实现选址标准、标识设计、调配机制、监管机制、装修标准、信息系统、服务规范七个“统一”。自2020年以来,温州探索城市书房主题化提升改造,全市共建设34家主题城市书房。

2.3 以流动书巴为载体的流动式阅读空间建设

温州市图书馆以流动书巴为载体拓展线路服务、站点服务,创新打造流动式新型空间,在服务路线与服务方式上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与反馈,延伸拓展服务阵地,以书巴带动周边,形成更广阔的阅读氛围空间。自2013年启动8辆流动书巴运营以来,年均服务2 000多个村(社区)服务点,累计服务时长达4.6万余小时,服务里程达74.5万公里,接待读者182.6万人次,外借图书253.7万册,办理借书证3.4万张,每年服务读者10万人次以上。流动式阅读空间突破传统对服务阵地、服务空间概念的认识,利用多样化合作方式将书巴服务点周边的单位机构纳入服务网络,开展联合阅读服务,使其成为书巴站点周边的延伸服务网点,构建阅读服务空间拓展场景[5]。温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现已构筑了70多个以流动书巴为中心的固定服务网络和20多个机动服务网点,服务覆盖温州市13个县(市、区),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多级流动阅读服务网络,打造基点面小、覆盖面大的新型城乡流动阅读服务空间。

2.4 以数字资源为特色的虚拟化阅读空间建设

温州市图书馆于2021年6月全新搭建一个由中心馆牵头,各区县公共图书馆联动的温州地区阅读推广服务平台,采用“总平台+子平台”的架构,实现市、县公共图书馆阅读活动和资讯的一站式获取。推行读者“诚信阅”体系建设,免除读者证押金和图书逾期费,建设涵盖读者借阅、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多元一体的读者“信阅”积分系统。统筹推进温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纸电一体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将馆藏文献资源与电子图书资源充分适配,统一检索界面,全面提示馆藏资源信息,保障和满足读者信息资源需求。

2.5 其他形态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

2.5.1 以“书香门递”为平台构建一体化阅读供应链

为提高全民阅读能级和水平,延伸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半径,温州市图书馆探索跨部门跨行业合作,开发基于微服务架构的“OTO+物流”模式服务平台“书香门递”,以统一网借书库、统一管理平台、统一读者入口、统一物流中心、统一运营推广的模式,实现线上下单,送书上门。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香门递”二维码,或登录温州市图书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相关链接,即可实现在线借阅、快递到家服务。“书香门递”自2018年5月上线至今,已借阅图书84 713册次,订单数量20 028单。通过“互联网+”服务,将线上选书与线下物流配送相结合,开辟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借阅新模式,已成为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的有益补充[6]。

2.5.2 以“馆校通”工程为重点拓展馆外服务场所

2020年8月,温州市图书馆启动构建跨系统、联合中小学分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开展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融合服务(简称“馆校通”)工作,实现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集群的互联互通,通过建立“协议化合作、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联网化共享服务”的新型“馆校通”运营模式,形成文教系统图书资料通借通还、数字资源联通共享、阅读推广活动优势互补。目前温州市图书馆有41家试点学校图书馆分馆,温州市全域公共图书馆与试点学校图书馆分馆实现了“一网一卡一中心”的规范化、自主化服务,馆校融合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已基本成型。

3 温州地区城乡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特点

从近年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温州地区城乡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图书馆总分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引领城市文明发展,一些特色服务产品带动市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推动公共文化跨界融合,塑造新型产业与业态;四是探索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7]。这些主要得益于温州对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进行的标准化建设、专业化指导、社会化运作、智能化支撑、一体化统筹、制度化保障举措。

3.1 标准化建设

2017年,温州市图书馆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地方标准《城市书房服务规范》(DB3303/T 064-2017),2019年上升为浙江省地方标准。2020年初,城市书房标准化建设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8]。2021年由温州市图书馆牵头起草的行业标准《公共图书馆馆外服务场所服务规范》获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立项。

3.2 专业化指导

温州市图书馆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运行纳入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统筹,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由总馆统筹协调图书配送、技术支持、活动策划组织。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员下沉开展长效、深入的业务指导,推动相关制度、理念、资源、项目、标准的整合对接。

3.3 社会化运作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广泛采用政府购买、PPP合作、社会捐赠与认养、志愿者团队等多种方式,汇聚更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激发和提升阅读空间服务的活力与效能[9],规范企业、社区合作建设的工作流程,以及社会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工作,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工作机制。

3.4 智能化支撑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利用“智慧文化云”、数字图书馆等技术平台实现数字资源互联互通,开展联合参考咨询;打造“信易阅”“信阅分”等多跨应用场景,推动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线上化转型,实现文化资源网上共享、场地网上预约、活动网上配送,创新公共文化完善“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机制,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最后一公里”。

3.5 一体化统筹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实行数字资源一网通、文献借阅一卡通、文献借还一站通服务。利用流动服务、文化点单等推动文献信息资源、数字服务项目、阅读推广品牌的下沉与循环,采取品牌联动方式开展文化活动,促进静态文献资源和动态活动资源的流通利用。关注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士、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服务,制作适合不同特殊群体的集成型、分类明确的数字文化资源库,以云阅读空间为载体实现共享和广覆盖。

3.6 制度化保障

温州城市书房从2015年至2019年连续5年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专项扶持资金。2020年温州市出台《城市书房扶持补助办法》(温财教〔2020〕3号),规定对建成并通过验收的符合选址条件的市区城市书房,一次性给予2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和配备自助借还、安全门禁等设备。2020年6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温州市城市书房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星级评定办法与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4 温州地区城乡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城乡布局不均衡

温州下辖4区4市5县,185个乡镇(街道),3 656个行政村(社区)。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各地财政实力悬殊,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乃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呈现城多乡少、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4.2 智慧化水平不高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的应用尚不到位,资源管理与用户服务平台尚未升级迭代,图书馆员的数据素养和智慧转型意识不足,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中的应用缺乏思考和设计。在乡镇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智慧化改造上,如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精准适配用户实际需求与体验,避免资金困境与运营难题,也是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城乡统筹难点。

4.3 服务品质待提升

多数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项目较为传统,特别是在乡镇布局建设的阅读空间,基本停留在传统文献借阅和阅读活动组织推广方面,没有融合多元业态发展和区域资源优势,导致多元化功能拓展滞后,难以适应公共文化空间业态融合、协同共进、高品质发展的内在要求。

4.4 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

由于现行财政体系机制的问题,市级财政不能到达各县(市、区)。导致部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建成开放后,人员、经费保障依靠属地政府,存在单打独斗、孤岛服务的局面,横向与纵向之间联动不足,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全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内的资源、项目、服务的集成。

5 温州地区城乡15分钟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5.1 服务突破:功能拓展,提升空间品质

5.1.1 创新一体化资源供给

依托温州市“一网一卡一中心”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建设,搭建全市公共阅读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立和畅通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分馆、中心馆的反馈和需求机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多样化的群众需求表达机制和多渠道的供给参与机制,系统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阅读品牌,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5.1.2 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

融入科技、旅游、 产业等多种元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推出“城市书房+”新模式,打造一批主题特色式阅读空间,在空间设计中融入温州“瓯”文化元素,设置地方名人图书专架,利用主题墙、专柜等展示温州地域文化。在空间内提供旅游信息咨询及相关公共服务,形成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发展新型载体,实现从单一阅读服务向多元公共服务拓展。

5.1.3 提升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水平

重点针对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效能,结合当地群众的不同需求,由各级公共图书馆负责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或特色资源的输送。组建阅读推广人专业队伍,联合社会文艺团队,到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开展驻点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循环下沉。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文旅融合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空间服务功能的拓展融合,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与旅游的互促共赢。

5.1.4 形成标识性阅读空间集群

将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未来社区建设的标准化配置,通过社区“嵌入式”布局和服务,融合温州“共享社·幸福里”建设,探索建设更多集“阅读、创意、文化、旅游、颜值”于一体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打造出一批更大面积、更高颜值、更多功能、更高品质、标杆性的公共阅读空间。同时通过开展文化展览展示、提供小型讲座、组织文艺沙龙、开展学习培训等活动,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5.2 科技突破:数字赋能,促进精细管理

5.2.1 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融入全市文旅资源要素,集成“文化温州云”“智游温州”等应用场景,对接“浙江智慧文化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应用,打造一站式文旅服务平台,让用户随时随地可查询身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地址、服务项目,进行活动预约和点单等。

5.2.2 形成智慧化管理体系

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集智能化感知、智能化控制、智能化互动反馈和智能化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智慧阅读空间体系。建设各类阅读空间都适用的书目资源中心、感知服务体系、智能安全管控平台、智慧墙等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人像识别无感进出、进门智能测温、智能预警、架上图书准实时盘点、盗书自动告警、不规范行为检测等功能,实现对各类空间内的馆内阅读、借阅情况、图书状态等实时监测和管理,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

5.2.3 开展智慧化便捷服务

打造温州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文化相关智能一体化运营平台,实现一键查询各类城乡阅读空间、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图导航、图书推荐、积分查询、活动查询等各类信息服务和交流分享功能,并提供政策传达、活动通知等信息接收功能,提供智能推荐、智能提醒、咨询指引等个性化智能服务。

5.3 制度突破:标准领航,健全保障体系

5.3.1 完善机制建设

打破“分灶吃饭”格局,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专项经费补助延伸到全市各县(市、区),完善服务效能考核机制,促进城乡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真正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按照《温州市城市书房建设与管理办法》《温州城市书房扶持补助办法》等关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文件要求,将阅读空间建设纳入各级工作考核指标,确保建设与发展[10]。同时参照城市书房星级评定制度,向市政府争取更多关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考核激励机制。

5.3.2 强化标准引领

温州市通过标准化项目,实现了城市书房连锁运营和统一管理,是经证明有效的管理方法,其他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也可参照执行。一方面把标准化作为推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长效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标准化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结合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大提升、满意图书馆创建、最多跑一次改革、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改革等业务工作,高位规划、同步推进,有效确保标准运行。

5.3.3 强化市域联动发展机制

一是推进“专业指导+专业保障+专业驱动”机制。进一步健全温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探索实施“馆长帮扶负责制”,指定市级图书馆馆长点对点帮扶县区图书馆及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指导,形成“专业指导+专业保障+专业驱动”,提升全市总分馆体系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整合系统内阅读活动输送机制。协调全市总分馆体系内的各类阅读空间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点单式阅读服务配送服务。三是通过走读、研学等方式与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加强业务协作,推进阅读进景区、进社区、进街区,全面促进图书馆体系与各级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多类型公共文化机构形成交流与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联,有效提升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

5.3.4 推进跨市合作机制建设

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文化发展战略,更加广泛地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开展关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新时代温州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新窗口。二要继续推进“全国城市书房合作共享机制”平台建设,通过合作共享机制平台定期举办年会、高峰论坛,围绕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提升城市书房的文化品牌影响力[11]。三要积极联手其他城市共同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继续联合扬州、洛阳、重庆、深圳等地公共图书馆,共同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标准《公共图书馆馆外服务场所服务规范》制定出台,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及其他馆外服务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行业管理依据。

5.4 管理突破:供需对接,实现效能治理

5.4.1 探索建立发展基金

建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发展基金,或者将其纳入现有的温州市图书馆发展基金统筹考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财政预算计划外的创新项目孵化、阅读推广人培育、活动组织开展等提供经费支持。同时建立服务项目专家库,对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予以效能监督。

5.4.2 实施社会认养制

由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认领、资助等形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行和管理。在社会认养实施过程中,制订和签署社会认养协议,对认领主体和承接主体的职责分工、承接主体的遴选标准和方式、服务规范及要求、绩效考核与管理等事项做出规定。通过社会认养模式,进一步丰富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营管理,缓解政府人、财、物方面压力,也可通过认养方利用自身优势赋予空间不同特色、激发空间活力,通过业态跨界融合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5.4.3 推进志愿服务项目

优化城市书房等各类阅读空间的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实现个人或团体注册、岗位检索、在线报名、服务打卡定位、签到签退;推出志愿者服务积分机制,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强化志愿服务工作相关保障,实现社会志愿项目和志愿者的精细化管理,吸引更多的社会志愿个人和组织参与更多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形成多元合作、共享发展的格局。

猜你喜欢
温州市温州书房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把自己关进书房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我的书房
童年的小书房
手工艺·温州发绣
温州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大师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