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守正创新之理 夯全面扎实之基
——从试题考查趋势看语文复习注意事项

2022-11-26 06:18张立成
考试与招生 2022年9期
关键词:考试题考查文本

□张立成

梳理近几年的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守正创新”内容的考查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守正创新”的含义呢?

守正,何为“正”?“正”即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根本任务,“正”即学科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

创新,“新”在哪?“新”在高考试题题干设置的情境化,“新”在高考试题答案设置的反套路。

守正创新对我们复习备考来说,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守根本任务之正—明确“立德树人”在学科学习中的体现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命题人严格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和标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任务要求。比如2022年高考试题中,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中关于做人的道理的考查,语言运用文本材料关于科学家栾恩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相统一的事例;新高考Ⅱ卷作文关于新时代青年人“选择·创造·未来”问题的思考;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说苑·贵德》中仁政爱民思想的体现等,这些都有育人功能的体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文本素材给予格外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点评《百合花》与《哦,香雪》,两篇短篇小说虽然写的都是青年人的青春情怀,但人物形象以及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尽相同。这类问题,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在深入比较文本时提升评价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我们理性思考青年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价值与意义。除此之外,还要阅读时代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材料,比如:科研攻坚者中国航天人、家国守护者解放军战士、敦煌守护者樊锦诗、文化传承者叶嘉莹、抗疫冲锋者钟南山、扶贫攻坚者黄文秀、励志向上者江梦南等,来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守学科素养之正—关注学科素养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表现

发展变化是常态,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学科的备考,终究还要关注其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抓住这个根本,才是正道。

“基础性”要求我们在一轮复习阶段着力解决语文学科基本知识概念、基本能力素养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基本知识概念中的“比喻”与“比拟”、“长句”与“短句”、“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论证方法”与“说明方法”等概念的区分;基本能力素养包括对文本信息的观点概括、思路梳理、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而要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节奏,平心静气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综合性”要求我们能够综合运用不同文本材料,多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经过新教材的系统学习,同学们对“群文阅读”这个概念已经不再陌生。群文阅读这一阅读视角,能够引导大家于“同类”文本中感受作者不同的视角,进而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体会语言“同中存异”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关于“综合性”的考查,在2022年高考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如全国甲卷中实用类文本多则关于“杂交水稻培育”的材料,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多则关于“雪花形态”的材料。这要求我们在准确理解每则材料的前提下,提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综合阅读能力。

“应用性”要求我们善于观察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2022年新高考I卷语言运用中21题关于人称代词“你”的作用的考查,让大家颇感意外。代词在近几年的练习与模拟中关注度不高,但仔细比较会发现,语境当中有着“泛指”与“特指”的区别,这一基本含义的理解,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看见或听见不正确的语言现象,值得引起关注,比如搭配错误的“提高意识”、成分赘余的“提出质疑”等问题,这都提示我们要学以致用,以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语文学习。

“创新性”要求同学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2022年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江上》,作者将历史故事“渔夫拒剑”进行改写,考查这一改写的文学效果。题目要求我们思考从历史中的“义士”形象到作品中的“普通人”形象改变中,带来的艺术效果,我们需要从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展现等维度进行分析,这其中就体现着在文学鉴赏中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考查。

三、创试题情境之新—情境是入题解题的突破口

近年的高考试题设置,越来越注重情境的引导,利用好情境是我们入题解题的突破口。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关于围棋术语的情境,实际上为我们理解“基础与创造”的辩证关系做了形象的铺垫;全国甲卷《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境,更为我们理解“移用、化用与独创”的辩证关系做了生动的介绍。面对新颖的情境设计,同学们不必慌乱,应冷静分析其与任务要求之间的关联,合理利用情境、横向拓展情境,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四、创答案设置之新—套路是迁移活用的奠基石

近年来的复习备考中,同学们经常会听到“反套路”的说法,应该说,命题人的确在“反套路”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更注重引导同学们注重读懂文本材料、明确设问角度,进而完成作答任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抛弃已有的答题套路或模板,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文本材料的分析总结,概括归纳。比如:信息类文本中有关论证方法、角度、思路、效果的总结,文学类文本中有关标题、语句、段落、线索、次要人物、景物描写等作用的归纳,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形象、艺术手法、内容主题、思想情感的梳理等。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必须全面扎实解决的问题。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为解决综合性题目做好迁移化用的准备。

五、做好“新教材”与“新课程·新高考”的有效衔接

2023年,是“新教材”与“新课程·新高考”结合的第一年。针对“新课程·新高考”的情况,高考语文命题应该会延续近年新高考的命题理念,在试卷结构、题型设置、考查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保持基本稳定。2023届考生属于我省第一批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学生,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认真做好教材中“单元研习任务”以及“整本书阅读”这两个板块的复习。

新高考明显加大了与教材的关联,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中涉及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的考查,新高考Ⅱ卷第15题中涉及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手法的考查,全国甲、乙卷中,分别对教材的《鸿门宴》《赤壁赋》《岳阳楼记》《琵琶行》《拟行路难》《马嵬》《短歌行》《屈原列传》《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如此密集的与教材关联的现象,在以往的高考命题中是从未有过的,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最后,关于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写作训练的程序化、书写练习的常态化等方面的训练,也需要同学们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考试题考查文本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