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薪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其中,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所理解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改良,赋予新时代内涵和现代思维表达形式,重新激活其生命力。而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进步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以下从近些年来的电影及动漫、影视周边的例子来探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
纵观近几年上映的新主旋律大片,如《革命者》《1921》《中国女排》等,我们不难发现,曾经宣教式的主旋律电影,而今早已变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商业化包装+好莱坞式的拍摄与特效手法+行业剧范畴+挑战人类极限”的创作法则,包括在选择演员上也多尝试启用新人,特别是启用中国台湾及港澳地区的演员来共同出演。这些新主旋律大片也都成功打造出平凡人物成长为英雄的故事,同时也彰显出“英雄人物”背后的国家力量,从而把电影主题潜移默化地上升到国家意识,激发民众高涨的爱国热情。当然,近些年新主旋律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最明显的贡献在于,让更多的青年群体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主旋律电影,增加青年一代对自己国家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包括行业精神在影片中的渗透,使得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在取得社会认可与高票房回报的同时,更彰显了作品的“传承价值”,有力地促进各年龄层群体的审美意识动态化融通。
在2019年12月17日举办的功夫电影高峰论坛上,博纳影业集团与佛山市政府正式牵手,博纳影业将在佛山建设博纳影视产业园,打造影视产业的第三极,共同为佛山影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发力。2019年年底,《叶问4:完结篇》顺利播出,好评如潮。回想2008年年底,叶问一句“我要打十个”开启了功夫系列电影的传奇之旅,从佛山、香港到美国,打了12年的叶问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功夫IP,将佛山的功夫文化、功夫精神传播至世界各地。
众所周知,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拥有李小龙、黄飞鸿、叶问等超级功夫IP。2019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首次以“大湾区”命名的电影盛会。博纳影业计划将继续尽心打造“中国功夫电影系列”,并以佛山为大背景来创作。电影周期间,除了影片展映之外,还重点围绕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促进南方影视中心高质量发展、功夫影视发展等主题进行探讨,为繁荣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除此以外,在打造功夫电影的同时,还可以更多地融入佛山文化,例如,端午节赛龙舟、粤曲、陶瓷、剪纸、康有为故居、佛山小吃、佛山家具,等等。相信通过我们影视人的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展示佛山的多种特色。观众也能感受到,佛山虽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城市,却时刻拥有年轻的心态,永远充满活力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舞动巨龙,一展拳脚,不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打造具有展示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领跑舞台,呈现跨越式发展经验样本。与此同时,佛山以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联系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2016年上映的动漫电影《大鱼海棠》,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并融合了《山海经》《列仙传》《搜神记》以及上古神话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基于这些元素打造了一个奇幻世界。影片发生的场景源自中国福建的客家围楼,处处凸显中国古建筑的古典与传奇之美。而后上映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青蛇》等动漫电影,越来越受到多年龄层观众的喜爱,采用高科技手段,动漫的方式演绎中国古代传奇故事,成为各大重要档期合家欢群体的观影必备。
前不久,一个动漫版的冬奥会宣传片持续冲上热搜,这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结合中国经典动漫角色,制作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特别宣传片。大家熟悉的国漫明星齐上阵,其中雪孩子的出场让人泪目,为救别人牺牲自己;当最为熟悉的配音“孩儿们,操练起来”响起,又让人热血澎湃。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却依旧难以冲淡时间所沉淀的童年记忆。此宣传片的热播,在宣传冬奥会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动漫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果,让它和冬奥会一起燃起来,在世界动漫舞台上绽放光芒。
随着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型与新消费市场的不断重构,文化创意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承担着创新意识“发源地”,推动产业高级化的“研发器”,提高社会开放水平的“促进者”,社会风尚“引领者”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艺术经济不断繁荣。
文创产品的出现,使得传统节日习俗越发丰富多彩。例如,故宫文创根据自己得天独厚的宫廷符号与自身IP优势,与多品牌联合,共同打造“宫里的月饼”,包含各种历史文化元素与名人故事、成语典故的月饼礼盒,深受年轻人喜爱。这不仅是月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记载与传承。
这几年逛过故宫的游客都会留意到故宫文创惊人的创意,比如故宫角楼的咖啡馆,咖啡的名字有“万千宠爱于一身”“母仪天下”等,甜点的名字也命名为“康熙最爱巧克力”等,故宫还制作了皇帝表情包、各种带有宫廷故事的文创礼物,让故宫文创成为“行走中的故宫名片”,也让这座巨大的古代宫廷建筑不再神秘莫测,而是亲民感倍增。
再比如,电影人物与盲盒的强强联手,吸引了众多群体的关注。很多盲盒玩家都表示,“买盲盒是一份快乐,拆开的过程是第二份快乐,如果你打开盲盒后能带给你意外惊喜,则是第三份快乐。”如果没有惊喜,猎奇心强烈的玩家,还会再次购买。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在前期不仅能很好的起到电影营销宣传的目的,后期更是功不可没。它不仅能让受众很好的记住影片中的人物和场景,更是电影档期的有效补充元素,缓解了其周期短暂的局限性,让电影的衍生价值得以开发,促进产业链利益最大化。
值得指出的是:具有高级感的文创产品,之所以能够成功走进年轻人生活,本质的原因在于,源源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与时尚气息,将它反复运用在年轻人关心的娱乐方式与当下思维表达中,与最前沿的风尚相勾连,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生活场景,只要有强烈的带入感和参与互动意识,就能让年轻群体记住且自发传播。
一个事物能否被广泛地接受与传播,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认知的价值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否则很难产生认同感,持续深入性更是无从谈起。当然,不仅中秋节,每到传统佳节,我们总能看到形式各异的花样营销,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与形式表达也总有新玩法。需注意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下诠释,绝不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提炼与嫁接,更重要的是既不失趣味、又能抓住精髓,让中国故事入脑入心,从而让传统节假日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公认,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中国元素为现代设计注入新活力。以现代视觉造型设计来看,传统艺术创作的精简与传意的力量已达到非常高的标准,并极具现代感。当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强烈刺激了传统文化的神经,为传统文化的再生带来许多思考和契机。在认识和了解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成为现代设计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必由之路。
现代设计中,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借鉴传统设计中丰富的造型形式和元素,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比如,传统图形对实用性、完美性、点缀性、象征性、概括性、随意性、抽象性等特征的追求;以非静止物象造型法、时空综合造型法等富有中国哲理、朴素宇宙观与时空观的太极和易经八卦中的“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传统认知,无不反映出正负相生、阴阳一体、讲求和谐、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与美学意境。时下,很多国产品牌在“新国潮”的设计方面都很有新意,比如国产化妆品牌“花西子”“毛戈平彩妆”“完美日记”等,可谓是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的“国货之光”。
艺术与商业的和谐共生不仅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辉煌成就,更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让艺术与商业共生,促进审美消费与文化传播,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模式,是创建“美好时代、美好消费、美好生活”面临的重大课题。文化消费市场出现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传统消费向新兴消费升级的结构转变,新兴中产阶级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有了细分特点,要积极吸纳青年群体的有益表述和潮流元素需求,寻求“融合”与“破圈”。
广场文化和假日、夜间经济的兴起,同样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旅创意空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和旅游消费等方面。文旅产业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幸福产业,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激发消费潜力,是民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我国文化和旅游的发展空间很大,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很大,是最能释放消费潜力的领域之一。为此,我国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的统筹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目的是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意见》指出,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包括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优化节假日旅游交通服务,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当前,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文旅消费“夜经济”,如北京市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开展“点亮夜京城”促消费活动,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组织开展深夜食堂美食节、灯光节、“秀北京”旅游演出等夜间主题活动,策划组织一批戏曲、相声、歌剧、音乐等主题鲜明的“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推动中心城区4A级以上景区和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合理安排开放时间,推出“最美北京餐桌”“最火深夜食堂”等旅游美食“打卡”地。全国其他地方也都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建设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内容等,引导文旅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通过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青年艺术家的互联互通互助,促进文旅产业与现代科技、社会民生的更深层更广泛的开创性延展,最大程度释放内地与港澳台青年艺术家的创新力、执行力,以集成化、模块化、科技化为框架,以提炼转化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为主干,兼容国际泛文化为辅的持续性的开创之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当代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早已不再是处于单一性创作、区域性研发的阶段,而是多维度、多层面的渗透交织在各领域中,进行文化艺术与各产业的孵化升腾。也就是说,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不只是要建设“理想之程”,更要深耕“民生沃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现“艺术+民生”的大格局转化。例如,新国潮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科技产业、产品等方面相结合,赋予了国内自主品牌全新的生命力,最大程度拉动内需,促进双循环发展,为我国总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力量。而今,踏上新征程的中国青年艺术家面临的是新格局、新举措、新纵深的全领域裂变,这其中,首要的就是“乡村振兴”。“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要以民族团结为根本,共同富裕为纲领,文旅艺术教育为先导,鼓励支持青年艺术家和文旅艺术产业深入乡村,在修复和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开发乡村特质,以创意性的文旅产业作为乡村资源整合的互通平台,切实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1]。值得一提的是,在影视文化行业中,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影视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方向,还是演员阵容的搭配,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影视艺术家都越来越达成共识。尤其是如今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表现手法新颖,创意点具有引领性,制作水平越发精良,不仅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广大受众期待值极高的文艺作品。
当下正处在疫情时期,青年艺术家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团结聚力、心手相连、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构建“文创艺术+科技创新+人文关怀”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随着深圳前海与珠海横琴自贸片区不断完善,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的文化、经济正逐步进入“沉浸式”的互通互融阶段,这对充分发掘和转化港澳地区多元化的特质,并与内地资源更有效的衔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可见,青年艺术家的文创未来之路,注定就是要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裂变式的融创发展,以集成化、模块化、科技化为框架,以提炼转化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为主干,兼容国际泛文化为辅的持续性的开创之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注释:
[1]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 940.htm,2022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