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峥,马林靖,张 欣,时漫扬,李 莉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鲜明的政治表白。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论逻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现实路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为了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根本立场,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1]他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他强调:“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3]
事实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道德观始终贯穿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是一条主红线。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至上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以实现公有制为目标。“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
从历史维度来看,党的“一大”到“六大”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强调了党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之后的历次党代会都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百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史表明,党的这一宗旨始终没变。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优秀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就写下了著名的“老三篇”。他最先规范地提出并最早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价值理念,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号召向张思德、白求恩同志学习。它至今影响着21世纪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实现途径和实践活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5]
那么,毛泽东之所以能够高屋建瓴地写下了著名的“老三篇”,形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不得不说是与其早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形成有关。
毛泽东出生于农家。其父希望儿子当个米店学徒、会计,承继家业,过上温饱生活而已。可儿子却成为历史伟人,建立了新中国,彪炳史册。毛泽东又是一个充满学识智慧胆略魄力的旷世奇才,这都与其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人生价值观有关。
少年毛泽东先后受到老师文正莹、邹春培和毛宇居的修身启蒙教育和诗文书法培育。毛宇居评价毛泽东 :“闳中肆外,国尔忘家。”
1907年,毛泽东读李漱清老师《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一书,接受了维新救国思想和民主思想。几十年后,他说:“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将会亡矣!’…… 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6]
1910年秋,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入学考试作文是《言志》,毛泽东联想到国家民族危机的现实,天下百姓生活困苦,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校长李元甫高兴地说:“我们学堂取了一名建国才!”毛泽东最爱听李元甫讲的“中国一天天贫弱,是遭受列强欺侮之缘由”的时事训话。班主任谭咏春给毛泽东作文《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均判高分,给学生们传观。
1911年春,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长沙)“成为这所了不起学校的学生”。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发表政见,参加了辛亥革命,第一次正式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
1912年2月,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长的符定一极其看好毛泽东的国文入学考试卷,题目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符校长深为毛泽东闳中肆外、纵横捭阖之文风感染,以第一名优异成绩录之。他说:“我执教以来还尚未碰到文章写得这样好的学生,我们省一中可取了个栋梁之材啊!”他还说:“认定毛泽东是一位可堪造就的大器之材,决心要好好地栽培!”国文老师兼班主任柳潜给毛泽东所作的史论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打了100分。他在毛泽东600字文章上,批示却有150个字,有一句批语:“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7]毛泽东竟用一生去践行之。
人生观就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等问题总的观点和看法。1893年出生的毛泽东所处的年代,正是晚清政治、经济和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毛泽东亲眼目睹了社会之怪现象,加上先进知识分子的引导,毛泽东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那就是:推翻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解放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毛泽东的人生观核心是爱国主义。
毛泽东来自人民。他的人生观和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涵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中国革命和建设之中,也是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即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服务。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它还具有一种崇高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毛泽东非常重视人的价值。他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革命的解放、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它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性和实事求是的观点,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的融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所以,他提出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评判的标准。
毛泽东价值观的两个核心组成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原则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毛泽东关于人的价值观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的政党,所以,毛泽东强调了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共产主义道德与无产阶级政治的高度统一性。这在“老三篇”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均做了深刻阐述。
毛泽东的伦理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伦理观,具有中华民族化特征,即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诠释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双赢关系,解决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
毛泽东在伦理实践中提出了“五爱”的社会主义公德,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并规定为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社会公德。它是毛泽东伦理观的首次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还把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统一起来,并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做了具体阐述。
而这三观的统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准确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与人的物质利益原则的关系,提出了评判标准和善恶效果的依据。其中心思想就是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彻底解放。
毛泽东的伦理思想体系是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五部分组成。而这一切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达到以服务于人民的动机与有益于人民的效果的统一。这在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方面是首次,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定。
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人生观直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才正式形成。“毛泽东关于人的价值观是毛泽东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确定的人生价值取向并实现人生价值的科学总结。”[8]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价值目标,在实践上予以完善,强调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个性发展的规律性。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评价标准。毛泽东提出了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并把它们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价值观又以政治与经济相统一原则,提出了共产党人政治标准。中国共产党人为解放生产力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发展生产力,巩固新政权,其政治标准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正确主张和态度。[9]
人类社会各个阶级的人生观是大不同的。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其实质都是剥削阶级利益集团的人生观。它具有反动性、腐朽性、没落性。而毛泽东的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人生观,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就会有对人类社会高度的责任心,那就要先解放整个社会,以最后争取自身的解放。这是由无产阶级的本质所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1939年12月,毛泽东以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为例,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0]
无产阶级人生观应当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放在次位;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在祖国需要之时,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企业培训体系下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分析板,具备更加方便清理的优点,解决了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用质量分析板大多采用白板和白板笔,当使用一定时间后,由于白板上的字痕未擦干净而留下的污渍,难以清洗,影响美观和使用的问题。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时年26岁,受湖南一师杨昌济恩师的影响,“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了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几十年后,他向斯诺回忆如是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11]
1917年3月,毛泽东在《新青年》第3卷上发表《体育之研究》,认为增强全民族体魄对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39年4月,毛泽东在《解放》上发表论文《五四运动》。他说,青年知识分子“到工农民众中去,变为工农民众的宣传者和组织者”[12]。
五四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五四运动前后,成立了新民学会,勤工俭学,创办《湘江评论》,筹建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13]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范例。它是主客体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是知行的统一。它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和古今各种思想的纷争,因为,自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主流。
《实践论》从辨证唯物论角度讨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知行关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的科学总结。《实践论》就是告诉中国人民用正确的认识来改造世界,去解决矛盾,既要解决“两对主要矛盾”,又要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并最终使之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高度科学正确的评价,定其性为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正是事物的一般性。而中国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先进的工人阶级代表们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率先进行具体的革命斗争。这正是事物的特殊性。
它们都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
与《实践论》相比较,《矛盾论》的认识过程侧重于从客体的一般和个别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来观察,以此来解读人类认识的逻辑演进过程。“两论”在学理上相得益彰,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论与方法论结合起来了。《矛盾论》批判吸收了古代中国哲学“两点论”的矛盾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产生了积极影响。“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汲取其丰富的营养,其把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贯穿始终。
《实践论》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矛盾论》是实践论中的认识论。“两论”把辩证法与认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两论”的精神实质赋予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出访俄罗斯时,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记者专访时如是说。[14]
习近平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就是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当代写照。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精神和活的灵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毛泽东思想的新升华。他汲取了《为人民服务》中国精神的伟大力量源泉。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稿。其中心思想是无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所具有的一种崇高思想境界。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思想与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原则,以及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结合起来。他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15]
新时代,毛泽东思想没有过时,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仍需要勇于献身精神,把革命理想与实干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完成新时代党的理想目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一起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把爱国主义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坚持人民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实现中国梦。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表达,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呈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最核心理念。它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是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所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6]
一生都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年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吃喝住穿”等物质需要作为人类社会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活依据,必须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活需要—物质生产—社会结构”的理论逻辑和以“人、社会和自然”三者关系为主题的理论论域。[17]
1956年、1981年和2017年,党先后三次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逻辑的新发展。新时代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需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与基本矛盾得以良性互动,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这都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是唯物史观中国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以人民为中心”理论逻辑的伟大思想源泉就是《为人民服务》。它的崇高价值取向是扎根人民又贴近实际,具有可持续性和长久的生命力。
毛泽东同志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为人民服务是他人生价值观及伦理观的崇高思想道德境界。毛泽东的人生观是中国人民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它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与党的宗旨相统一,为人类彻底解放服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和运用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其理论逻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继承和发扬了《为人民服务》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今天,中国青年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把爱国主义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前途结合起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