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泉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4)
安全标准化工作是我国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各类企业的通用要求,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实的好坏直接体现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有助于夯实安全责任,科学管控风险,促进隐患排查治理,有助于建立长效机制防范事故事件的发生,助力企业持续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为做好安全标准化工作,结合无损检测业务安全管理实际,分析总结了安全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点。
一般无损检测企业以公司总部为后台,建立一把手负责的安全管理组织是法定、常规、有效的做法,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相对充足,能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前台项目部属于总部后台的临时派出机构,相较后台,容易出现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的问题,而前台项目部往往是标准化推进落实和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因此,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地建立健全项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并明晰岗位职责至关重要。
从诸多安全事故案例中不难发现,发生群死群伤的责任企业一般都存在安全责任不清晰,安全培训不到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组织机构完善、安管人员充足的企业是几乎不存在的。
以某企业核电无损检测项目为例,项目高峰期投入人力大约有100人。《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项目现场应结合甲方要求和实际管控需要配备充足的安全管理人员。
检测方法齐备的无损检测企业一般涉及二类放射源或射线装置使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使用Ⅰ,Ⅲ类放射源,使用Ⅰ,Ⅱ类射线装置的,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环发[2007] 8号文)》规定,使用探伤装置的单位至少要有1名以上专职人员负责辐射安全管理工作。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γ射线移动探伤辐射安全管理的通知》(环办函[2014]1293号)规定,γ射线移动探伤作业应配备现场安全员,且安全员要接受与操作人员等同的辐射安全培训,虽然该安全员并未要求必须是专职人员,但每个项目相应岗位必须有专人在岗,相应职责才能落实到人。
因此,一个无损检测企业如果涉及移动放射源探伤业务,则必须根据法规要求健全辐射安全与环保管理机构,并配备数量充足且符合法规标准要求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为建立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做好项目现场实际安全管控提供充分的组织和人力保障,为安全标准化工作推进奠定基础。
无损检测企业后台有稳定的组织机构,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公司后台为基础,融合项目前台实际管理需要,如安全责任制、教育培训、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作业安全管理、危险物品管理、安全警示标志管理、安全生产奖惩管理、相关方安全管理、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同时,公司后台可以考虑与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融合,更全面、更系统、更兼容地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
作为执行层面的项目部,应根据现场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以指导项目现场具体工作。比如,为满足甲方要求,可以制定满足各项管控要求的项目安全管理方案;针对高风险作业,可以制定安全专项控制方案;针对放射源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可以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针对疫情,可以制定更符合地方政府要求的疫情管控方案。另外,项目部各类作业方案的实际执行经验、针对各类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的应急演练等,也能促进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新员工及“四新项目”人员是安全培训的重点对象,其中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的培训落实最为关键。
无损检测项目工期较短,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进场、离场时间不规律,不利于组织系统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此,企业后台统一利用项目工作之余的时间,组织开展企业级、部门级和专业班组级培训,更具操作性。
(1) 后台统一组织培训不受项目现场工期压力影响,培训时长和培训效果更有保障。
(2) 后台统一组织培训更有利于融合多项目的管理要求,培训合格的作业人员更能快速适应多基地安全管理要求。
(3) 后台统一组织培训更有利于建立专业稳定的三级安全培训教员库及标准化的培训教材,更有利于提升培训的形式多样性和培训内容丰富性。
企业后台组织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但另一方面,项目部针对现场实际情况与甲方特殊的安全管控的差异化要求,组织开展安全强化培训也尤为重要。一线项目部对现场特殊管控要求获取更为直接高效,对项目现场的管理氛围和管理力度更为了解,因此通过项目部组织人员统一开展项目入场安全强化培训十分必要,对培训内容的全面性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现场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的重要环节,涵盖“人、机、料、法、环”各要素,随着外部环境管理及职业健康管理力度不断增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在同步提高。
现场安全管理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窗口,管理责任落实重点在项目。通过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项目具体工作的规范开展十分关键。
(1) 风险管控制度应明确风险辨识范围。覆盖本企业的所有活动、区域和项目,风险辨识需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3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将来3种时态,风险辨识的结果应根据标准化的评估方法进行分级管控。
(2) 培养作业前分析风险的习惯。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对风险的管控不能一成不变,因此,培养作业前进行风险分析的习惯尤为重要,比如将工前会、班前会召开流程标准化,把风险分析纳入标准流程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
为了提升隐患排查和治理的标准化和专业化,解决因经验不足造成的隐患排查能力欠缺的问题,企业应组织制定各部门、岗位、场所和设备设施的隐患排查清单,明确隐患排查的时限、范围、内容、频次和要求,并在排查完毕后对隐患定人、定标准、定时限跟踪治理关闭,让隐患排查与治理成为常态。
企业应建立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及事故经验反馈管理制度,规范汇报责任、汇报时限、汇报方式及汇报内容;明确调查职责与权限、经验反馈流程和范围,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开展调查处理和经验反馈工作。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将事故的原因和纠正措施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让作业人员警钟长鸣,通过标准化的经验反馈流程让安全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完善,从而避免悲剧重演。
要提升无损检测安全标准化工作,企业必须坚持把管理制度做“实”,把培训教育夯“实”,把管控措施落“实”,让标准化体系与现场实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形成PDCA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圈。相信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形势下,通过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无损检测企业的安全标准化水平将得到稳步全面提升,其在提升无损检测企业绩效水平方面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