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鸥
(广东省团校 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观是历届领导集体关于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随着党的各项事业不断蓬勃发展,党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调查研究观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作为共产党调查研究观的精神实质没变,这是由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加强调查研究成为党认清新形势新变化,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必由路径。2021年团中央一号文明确指出,随着社会结构深层次变革,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位移。青年群体之间的差异化明显增大,分层分化现象加剧,形成“分化一代”“压力一代”“风险一代”[1]99-104。回顾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观的发展历程,对于积极回应青年新情况新问题,改进调研作风、创新调研方法,回归群众工作基本逻辑,加强青年工作领域的调查研究,进而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推进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开展密集性的大量调查与探索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搞清楚“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这两大问题,共产党人通过开调查会、深入群众、“解剖麻雀”以及阶级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在农村调查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的开创者,树立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作风,奠定了党的调查研究观的基本框架。
1.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党调查研究观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存在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为了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人迫切需要搞清楚这些问题。为了回应党内外对农民革命的责难问题,毛泽东到湖南五县调研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了深入了解富农和商业状况,毛泽东对赣州寻乌县做了一次大规模考察,写下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成为“到群众中调查”的经典教材;为了纠正党内出现的教条主义问题,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阐述了为什么调查、如何调查、向谁调查等问题,提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2]789。这些调查文本与论述都是毛泽东对自身调查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升华,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调查研究方法,也为此后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2.农村调查:党优良的革命传统与政治经济实践
革命时期,农村调查在党的革命实践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一时期对农村的探索并非是学术活动,而是应对社会危机实现革命理想的政治经济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毛泽东为《中国农民》第一期创刊号撰写了《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用阶级分析法对当时中国农村的阶级状况进行了剖析,区分了农村八类阶级。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到,“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一定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3]117。他针对江西土地革命问题,在赣西南农村调查后,写下了《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毛泽东把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所做的《寻乌调查》《才溪乡调查》等11份调查材料汇编成《农村调查》。这些调查文本反映了我党在不同时期为了回应不同社会问题所做的革命实践,农村调查也逐渐演进为党的工作传统,为党和红军了解农村和农民、革命与阶级斗争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为领导干部做好革命工作树立了典范。
3.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党调查研究观的精神实质
我党历来把调查研究作为领导干部的重要任务和决策前提。在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下,党内的调查工作蔚然成风,逐渐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查。实事求是工作作风是我党调查研究观的灵魂和核心。毛泽东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所有结论通过实践调查得出,用事实、数据说话,真实反映客观情况。1927年,他写的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对佃农张连初的全年收入、支出和结余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和分析,用事实数据告诉世人“中国佃农的生活到底有多苦”。《东塘等处调查》反映出实际调查的重要性,“在这次调查前,我对于那些情形的观念是模糊的”,调查后发现,“哪晓得实际情形完全两样”[4]246。
第二,依靠群众,到群众中调查。依靠人民群众、虚心向群众请教一直是我党的根本工作方法。毛泽东批判党内存在的“瞎说一顿”“冥思苦索想办法”“拿本本来”等错误的调研态度和工作方法,认为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认为“红军中有些同志……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3]115-116。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将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群众代表召集开调查会征集意见,和农民一同下地劳作,穿街走巷与社会底层民众交谈。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他强调群众是“可敬爱的先生”和“真正的英雄”,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2]790。毛泽东以自身的调查研究实践为全党作出了“到群众中调查”的示范。
第三,从解决问题、指导工作的角度出发调查。我党的调查研究历来目的明确,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到调查研究就是要“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了解中国情况”[3]110-115。“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我们调查工作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4]118。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指向性的精确概括直到今天仍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调查。毛泽东的农村调查非常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社会状况相结合。毛泽东指出“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2]791。对于党内逐渐滋生的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苏联经验、主观唯心等作风问题,党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5]360-363。其整治了党内错误风气,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党风,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有了新的方向:逐渐转移到对经济问题的探索上来。厘清经济矛盾主次、扭转经济颓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成为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实事求是、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开展调查研究。党的调查研究观也在实践中曲折发展。
1.调查研究有助于瞄准问题、靶向发力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十大关系”问题开展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经济调查。毛泽东对新中国经济建设进行经验总结后写下了《论十大关系》,被称为“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6]213的开篇之作。他解释,“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7]471;连续六天到机械工业展览现场听讲解员讲解;要求各省市从10个方面来准备经济工作汇报材料,提出材料要“有形象,有批评,有议论,有主张”,内容“有骨有肉,生动活泼”,对策建议要“突出批评中央工作和地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揭露矛盾并提出解决意见”[8]54-55。这份报告体现了经验观察、工作汇报、现场调研、查阅文献等调研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方法,准确抓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这样全方位又主次分明的调查研究,对党确定工作重点、精准施策发挥了很大作用。
2.恢复“实事求是”精神的调查使国家摆脱困局、转危为安
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也出现了问题。危机时刻,毛泽东三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民主革命阶段,要进行调查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9]262,重申“要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9]237。他批评了省市县社第一书记存在的官僚作风,提出领导干部要“做系统的亲身出马的调查,而不是老爷式的调查”[9]250-251;在《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中,他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10]226。为了摆脱经济运行困境,党的主要领导人带着焦点问题深入调查、集中研讨,先后制订了《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等工作条例。国民经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逐渐恢复发展,一些干部存在的浮夸风、瞎指挥问题也得到纠正,党内干部的思想和作风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3.以人为本的调查研究赢得群众拥戴和信任
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强调了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之间的重要关系。他指出,“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11]290,“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12]99-102。他认为领导干部要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强调,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应当采取走马看花、下马看花两种方法……要和工人、农民接触”[13]354。在南三区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报表……了解情况主要不靠报表,也不能靠逐级的报告,要亲自了解基层的情况”[9]253-254。为搞清楚生产队的“两个平均主义”问题,邓小平率调查组到北京顺义召开县社队三级干部座谈会,派工作人员住到农民家里了解社员生活现状,深入实地现场察看,最终形成数份书面报告,总结出农村政策调整中急需解决的7个问题。邓小平认为在这次调查中,“对各种重大问题的讨论,一般都是走群众路线……群众很敢讲话”[12]212。这一切体现了我党始终将解决群众问题作为工作出发点的优良作风。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工作重心回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的问题、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加强党的建设等成为该时期调查研究与党的工作重点。围绕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继续秉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调查研究原则,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发展了党的理论体系,也逐步深化发展了党的调查研究观。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调研思维是突破历史窠臼的有力武器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许多原来没有的新问题,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外部环境风险和机遇同时并存等。为了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邓小平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重申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提到,“有些同志因为没有充分地调查和分析,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就不对了”[14]338。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的“小康水平”。为了考察“小康水平”的具体标准与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邓小平到经济发展较好的江苏等地进行三个星期的调查研究,结论是“当人均800美元时社会的情况”应该是:人民的吃穿用、住房、就业问题解决了,人不再外流,中小学教育普及以及人们精神面貌变化了。[15]24-25党的领导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这次调查研究也更加坚定了邓小平对实现小康目标的信心。邓小平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调研就是到南方视察,他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高度,提出解决改革开放所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调查研究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江泽民文选》中关于调查研究的文章有四十多篇,充分证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十四大召开后,江泽民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认为“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要“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16]304-309。为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把党建设好”这个问题,中央组织了18个调研组到22个省市围绕党建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与4000名不同层次的干部、学者座谈,最终写出3个专题调研报告。江泽民深入全国各地围绕党建专题进行多次调查研究,主持召开了30多个党建座谈会,提出“在调查研究中,首先要把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状况,各级党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摸清楚”[17]31。面对党内滋生蔓延的腐败现象和个别党员干部出现的理想信念危机问题,胡锦涛在《建设好的作风,推动事业发展》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把加强调查研究作为一个切入点和重要环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8]526。
3.调查研究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与落实的基础性与科学性准备
江泽民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提出,“落实‘三个代表’要求,首先要进行调研,摸清情况”[17]30。胡锦涛带头深入各地基层和行业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先后到广东、湖南等地的港口码头、企业车间、城乡社区等就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等专题进行调研,进而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19]104。胡锦涛在《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再次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等三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19]298-299,落实好各项工作。为了准备党的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中央确定20个重点调研课题,组织36个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1500多次,与会人员2万多人次,最终形成62份调研报告,为十七大论述科学发展观做了基础性和科学性的准备。胡锦涛明确提出,“各级党委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丰富发展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在一脉相承中不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加强调查研究作出重要指示,如“八项规定”首要提出的就是“改进调查研究”。为了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变化,全党全面、系统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新观点新论断,凝聚着调查研究的新成果新智慧,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实事求是地开展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论述中多次阐明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他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20]。在2012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再次强调,“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21]。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落实,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真实情况了然于胸”[22]190。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有关“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论述就多达十几处。如,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过程;坚持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根本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由此可见,调查研究不仅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2.依靠群众开展调查研究
在《谈谈调查研究》中,关于调查研究“怎么走群众路线、去哪里接触群众”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到群众意见多、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23]。针对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对着群众打哈哈”等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29讲中提出,“不管信息技术多么发达……都不能替代自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24]3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次凸显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如“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25]72,“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使调研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25]520。
3.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指导工作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调查研究如何指导实践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如从治国理政大格局来说,“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其中提出了五个要“深入研究”的全局问题;从指导具体工作来说,“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24]330“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24]336。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始终同调查研究紧密结合,中央确定21个重点课题,组织59家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形成80份调研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6次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召开企业家、专家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4.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历史,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使调研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25]526,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总结历届领导集体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与时俱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行动指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扶贫脱贫减贫的“中国方案”、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举措的制定、出台与实施,无一不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5.领导干部必须提升调查研究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他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文中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22]144-145。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特别指出由于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很快,“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深入一线,及时了解新情况新问题,虚心听取企业家、基层干部、普通群众意见和建议,使制定的政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群众意愿”[26]333,并对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24]337。习近平总书记在《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作出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批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坚决反对在调查研究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25]500。2019—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先后就年轻干部如何加强理论修养与实践锻炼等问题发表了五次重要讲话,其中明确提出年轻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等七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调查研究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得失成败。青年调查研究工作是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青年工作实际,加强青年工作领域的调查研究,既有助于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又有助于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推进青年工作。
1.服务国家大局,以青年领域调查研究为抓手,做好决策资政工作
青年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部分,青年工作者应成为党在青年工作领域决策资政的主要力量。一方面,青年工作者应主动衔接青年发展规划,对各类青年群体进行深入调研,掌握他们在思想政治、成长发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做好思想引领,帮助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如农村历来是党关注的重点,也是青年工作不能忽视的阵地。青年工作者要深入农村调查,掌握青年农民的需求和在外农村青年的工作现状与回流意向,找准青年工作在乡村振兴上的着力点。另一方面,青年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库建设,畅通与决策部门的沟通渠道。如青少年研究中心围绕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课题立项和专题调查,调查成果上报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共青团大数据中心建立青年群体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优势进行数据比对及模型分析,精准掌握青年特征与差异性,分析青年运动发展趋势;扩大青年研究智库主体范围,加强除共青团高校、青少年研究中心为主导之外的其他高等院校、社科机构的广泛参与,多学科融合,开设调查研究、青年工作等专题课程,构建青年研究的学科和科研体系,为青年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全方位提升青年工作部门的大局贡献度。
2.理论联系实际,调查青年时代特点,丰富发展青年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青年一代的就业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巨大的转变,青年群体逐渐分化得更多元化、多层次,“新社会阶层”数量急剧增加,“新兴职业青年”群体不断涌现,青年原子化分布与“八小时外”再组织化现象并存。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关注青年转变,才能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工作。毛泽东曾为如何开展好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也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他指出,“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27]276、279
青年是社会结构中最有活力、潜力和创造力的中坚力量。青年工作要对青年群体的新特点新规律开展调查研究,要结合时代背景、地域环境、青年分化等客观因素,做好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分层分类调研工作。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研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呈现“京派”“海派”“粤派”等不同研究风格,其中“粤派”青年研究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南风窗”“下海潮”“城市风”“创意热”等因时而变的研究阶段,青年研究者们围绕青年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如“青年观念变化”“创业青年”“青年公益热潮”等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专题调研文章,为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年发展变化提供“先行一步”的调研范本。[28]24-26当代青年是在全球一体化下、矛盾多发转型期、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路上追求“中国梦”的知识高速增长的互联网一代。[29]34-39应吸收以往青年研究理论成果,对当代青年普遍化、群体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把握青年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预判青年运动趋势,不断丰富深化青年研究。
3.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青年专项调查,精准解决突出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代青年现实压力大,导致问题丛生,利益诉求多样。坚持问题导向,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一是结合地区实际,围绕青年群体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调查,如珠三角地区可以重点关注两新组织、粤港澳、海归、创新创业青年群体,粤东西北地区可以重点关注农村青年、返乡创业青年群体。二是结合形势政策,围绕政策中与青年相关的主题开展专项调查,如“十四五”规划、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等。三是聚焦民生问题,对青年住房、婚恋、交友、求学、就业等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的调查。四是摸查工作动态,加强对工作者本身的关注,如针对青年工作者的背景构成、思想状况、成长发展、工作难点等情况定期开展调查。五是征求多方意见,邀请党政干部、青年研究专家学者、行业人士与青年群体代表参与主题座谈,对青年显性问题与潜在风险发表意见看法,制定精细化的专项解决方案。
4.深入青年实际,发扬实事求是调查精神,改进工作作风
青年工作者尤其是一些80后、90后,是在我党长期执政的和平年代中成长的,缺乏对党的历史和国情实际的深入了解,缺乏艰苦环境和扎根基层群众的工作锻炼,还会出现“经典路线”的调研作风。毛泽东曾强烈批评过这类形式主义,“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4]120百年来,我们党多次开展整风运动,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整治了一些干部存在的“拍脑袋”“走过场”以及“唯书”“唯上”风气,使党内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青年工作者应坚持“下马看花”调研,坚持“深、实、细、准、效”调研,亲身到青年群众中开展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一去青年常去的社区活动场所,如志愿服务站、公共图书馆等。二去青年常去的网络阵地,如抖音、B站、微博等,主动深入青年“朋友圈”。三是建立常态化动态调研机制,把深入青年、深入基层作为工作常态,做到青年在哪里,青年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四是发扬求实作风,调研后及时形成文字报告,多用数据说话,多用事实材料论证。
5.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持青年本位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
1934年,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工农大会上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明确指出“群众生活”和“工作方法”这两个问题一定要重视[30]12-17。过往党的青年工作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新时代下我们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升级创新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体工作方法,做到“两个结合”:结合青年需求;结合互联网新技术。
一是结合青年需求。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反映了两点: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走群众路线听取群众意见。毛泽东在一些公开场合获悉知识青年很难在基层查阅《参考消息》,人民大会堂服务人员自从看了《参考消息》后视野更开阔了。他马上下达指示,要加大印刷量,扩大订阅范围,使机关干部、部队、工厂、农村基层党支部和高校学生都能阅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学生们中去、同他们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同青年打成一片中找到做好青年工作的有效办法。他在外出调研时也不忘与青年交流交心,并时常给青年朋友回信。党的青年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群众路线这一最基本工作方法,吸收党在长期群众工作实践中常用的“面对面”调研方法,在与青年的交谈交往中聆听青年心声,向青年学习新知识新事物。
二是结合互联网新技术。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网络对青年的渗透率接近100%,因此网络成了最大的“草野”,成了青年反映意见、表达诉求的主要渠道。青年工作者要创新顺应时代特点的工作方法,拓宽青年工作阵地,到网络上走群众路线,去青年常去的网络社区,观察分析青年思想动态,利用新媒体手段如网络问卷做好民意调查,研究对青年网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
6.提升调查研究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传播
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者要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一有培养想干事的自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有关注青年矛盾和变化的高度敏感。二有能干事的本领。不断锤炼、提高如调查研究、群众工作、科学决策等本领能力。建立在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式途径,最终作出客观、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有干成事的魄力。以推动工作、出成果为目的,及时将成熟的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决策、制度机制、政策文件和具体项目。加强对团干部、青年工作者调查研究能力的专题培训。共青团可以利用每年的大调研,把优秀调研成果选出来,号召全体组织学习,一方面激发团干部调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党政工作大局。
加强调研成果的传播扩散,采用数据化、可视化等方式,通过官方渠道、媒体、互联网发布,提高知晓度,让青年更有存在感、获得感。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青年现实困难,持续加强政策倡导和协调工作,努力推动更多普惠性青年发展政策出台,真正做到青年有所呼、政策有所应,提升党对青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体而言,加强党在青年工作上的调查研究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二是青年为本。坚持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避免建立在主观判断基础上的工作作风,从实际出发把握青年发展规律,探索青年社交方式,把解决青年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做好分层分类的青年调查研究工作。坚持青年为本的调查研究,避免脱离青年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真正让青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青年工作是为党育人的工作,以调查研究为抓手,着力发挥青年工作的政治功能,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依靠青年人,赢得青年心,促进青年发展与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