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音色琶和演音奏质中的控制方法

2022-11-26 02:23孔沫涵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乐声音质琴弦

孔沫涵(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一、琵琶演奏的艺术效果与乐器结构的内在关系

琵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已经有2000 年的历史,琵琶是弹拨乐器之王,它的技法是所有民族乐器中最为繁杂的,琵琶的手指动作和左右手的配合,要求演奏者应该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我国传统琵琶艺术经过了不同时代表演者的不断改进,其表现形式、演奏风格趋于完善,现代琵琶艺术家多使用经过系统性改进的六相四弦琵琶,此类乐器具备音色优美动人、旋律波动性大等基本属性,可用于多种场合下的音乐艺术表演活动中。步入新时代以来,琵琶演奏艺术获得了不同阶层群众的关注与喜爱,为进一步推广现代化的琵琶演奏艺术,表演者必须对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身体控制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把握基础性的演奏姿势控制要点,有效控制琵琶演奏中音色、音质的变化方式,保证演奏活动的实际质量,面向观众呈现富有立体感与纵深感的现代音乐艺术。在琵琶演奏中对于音色的控制至关重要,是带动听众情绪进入乐曲内容的重要通道。音色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内容的精髓,是音乐的灵魂。

表演者使用乐器演奏各类经典乐器时展现出的音质、音色和乐器的内部结构、材质有着密切关系,乐器自身结构的严密性、完整性高低能够影响实际演奏活动的质量。我国琵琶制作与维护工艺较为成熟,琵琶是一种传统的木质乐器,琵琶的背板是由质量较高、密度较大的红木雕刻而成的,品位由我国南方特产的绿竹刻制而成,弹性较佳低,多数现代琵琶演奏艺术中使用的琵琶都带有六相二十四品,可基于十二平均律演奏出跨越多个音域的乐声。一旦琵琶的琴柱出现孔洞、琴弦上弦力度过大,会导致表演者在演奏过程中弹奏出噪音,影响乐器正常发出乐声。表演者必须把握琵琶这一乐器的物理属性与内部结构,调整各品位之间的高度与琴弦的绷紧程度,使之达到艺术家为其制定的标准。在演奏之前,艺术家必须调整上一品和下一品之间的间隔,避免演奏过程中琴弦振动产生噪音,影响艺术表演活动的质量。在参加演奏活动之前,表演者必须检查琵琶的琴柱、面板之间衔接部位的稳定性,避免琵琶各部位之间粘胶因受热、受潮而失去粘性,发生脱胶、琴柱断裂等情况。未发现的琵琶脱胶位置会在演奏过程中发生剧烈震动,产生模糊的杂音。表演者必须基于实际情况,把握琴弦的松紧程度,一旦定弦过低、琴弦受力过大,会导致拨弦过程中产生较为尖利、刺耳的噪音,定弦过高、琴弦受力较小,会导致琵琶发出的乐声忽远忽近,波动性较大,演奏者必须灵活调整上弦松紧程度,保证在演奏过程中弹奏出标准音。

二、琵琶演奏音色、音质的基本属性与艺术内涵

琵琶的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具有“尖”“堂”“松”“脆”“爆”五种音色,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琵琶的音质特点。

(一)音色

音色可被概括为某一乐器在演奏中表现出的乐声所蕴含的艺术情感与节奏,能够表现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可起到调节观众情绪、突出艺术主题的作用。音乐可给人带来音响层面的刺激,高水平的表演者可演奏出带有固定频率的乐声,改善观众的心理体验。现代乐器的音色存在高低起伏、节奏快慢等变化形式,艺术表演者可通过调整音色变化趋势,表现作品的核心内容与艺术主题,修饰整体音乐旋律。在琵琶演奏活动中,为凸显音色变化的艺术表现效果,必须通过调整音色、展现音响变化,抒发深层次的艺术情感,基于理性思维合理编排整体乐曲节奏,搭配多种类型的艺术元素,让观众感受到琵琶演奏过程中音色的变化,构建带有立体感的艺术意境,拓展艺术情感表现渠道。琵琶演奏中能够表现内在艺术情感的文化元素有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与明快、朴实等音色元素。在琵琶演奏活动中,表演者必须在头脑中记录旋律的音高、节奏,把握艺术表演对音色的要求,发挥个人想象力,合理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内心情感,将具体的音乐形象和音色联系在一起,将虚拟化的音色变化转变为富有立体感的实体印象,强化艺术表演活动的质量。

(二)音质

音质这一艺术概念可被概括为声音的本质特征,在乐器演奏过程中,观众聆听到的乐声可具备粗糙、细腻、纯净、浑厚等基本属性,观众可通过把握乐声的本质属性,分析乐声来源于哪一种乐器。为了面向观众展现完美的音质,表演者必须主动使用质量较高、经过校正的乐器,并根据表演要求调整自身手指按压琴弦的力度与弹拨琴弦的频率,把握旋律的走向,保证发音的标准性与演奏活动的流畅性。例如在弹奏琵琶这一古典乐器时,表演者必须用手指按压琴柱上的琴弦,让自身的手掌呈放松状态,灵活、快速地弹拨某一琴弦,使之产生标准的乐声,强化音乐旋律对观众的感染力。表演者应当保证手腕能够在琴柱上下方快速移动,在短时间内做出标准的手势,在乐曲要求凸显演奏力度时,必须让手部肌肉发力,随着乐曲情感的起伏波动,调整拨弦、压弦的力度与速度。影响音量的因素还有发声体本身的材质及制作方式等。乐器本身与演奏者密切相关,演奏一首完美的乐曲则要求乐器与演奏者的契合。演奏者必须通过调节演奏力度的强弱与手指触弦的频率,有效控制声音的音量与乐曲表现形式,体现演奏者自身对乐曲整体主题与内在艺术感情的把控和理解。

三、琵琶演奏中音色、音质变化的核心要素

(一)触弦力度与拨弦速度

触弦力度会影响琵琶演奏活动中展现出的音色、音调与声音质量,在演奏者以较大的力度按压琴弦,使得琵琶琴弦紧贴品位、给琴柱造成压力时,会演奏出较为低沉、浑厚的乐声,表演者手臂所受的重力、手指所受重力、手部肌肉发力产生的指力均会作用到琴弦上,使得琴柱处于受压状态。手指触弦力度的变化会导致琵琶演奏出的乐声发生同样的变化,为达成提升音质、凸显音色变化规律的基本演奏目标,表演者可灵活调整手指触弦力度与频率,在需要演奏出轻快、明亮的乐声时,可减小触弦力度与频率。部分表演者手指触弦的力度不精确,未能基于表演需求调整左手按弦的位置与力度,在现代琵琶演奏活动中,演奏者必须保证自身手指按住品位的上半部分,让琵琶弦和琴柱紧贴在一起,弦可在弹奏过程中发生振动,因此必须控制手指指尖部位和琵琶弦的接触面积,避免发生弦体振动幅度过大的问题。

在弹奏琵琶时,表演者自身用手指拨弦的速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音色与音质,表演者用手指拨弦过快,会导致手指指尖指甲和琵琶弦所接触的面积减小、弦体振动时间缩短,在这一情况下琵琶乐声中的噪音较小。表演者拨弦速度过快、弦体振动幅度过大,会导致弦受到较大压力,进而形成容易被辨识出来的噪音。表演者必须基于实际情况调整腕部发力方式,让手部肌肉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使得腕力、臂力、指力在同一范围内进行结合,弹奏出富有美感的音色。

(二)触弦位置

琵琶这一乐器带有四条琴弦,针对不同的琴弦,表演者必须在演奏过程中调整触弦位置与手指按压幅度,一般而言,手指触弦位置较高时,可使得琴弦发生轻微的震颤,演奏出较为空洞、婉转的音色,当手指触弦位置较低时,琴弦的振动时间较长,能够演奏出高亢、明亮、欢快的乐声。不同的琵琶曲目均有着固定的触弦位置,只有在演奏特殊的乐句、展现作品内在主题情感时,才会适当地调整手指触弦的方位与按压位置。

例如在使用轮指技法进行弹奏时,表演者必须调整手指活动幅度与腕部的移动速度,适当地调高触弦点,降低轮指密度,强化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在演奏过程中,表演者必须做到左手沉肩垂肘,绝对不能在按压琴弦时抬起肘部,要用左手手指指肚前端的肌肉按压琴弦,每个手指都要弯曲摆出半圆状型姿势,按音时张开手指,避免瘪指、弯指,只有正确的手型才能取得好的音色。

(三)演奏技法

表演者所使用的演奏技法有着不同的艺术属性,可在演奏过程中面向观众呈现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形象,发挥特殊的修饰作用,展现乐声的连续性、流畅性。现代琵琶演奏活动中常见的右手演奏技法包含双弹、勾、剔、扣等,左手演奏技法包含推、拉、打等,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可支持表演者自行搭配演奏元素进行表演,能够发挥展现内心情感、修饰尾音等作用。

例如常见的滑音演奏技法,属于现代琵琶演奏活动中的高层次技巧,其在各类风格及情绪表达上,均有重要应用。滑音可被分为回滑、上滑等等不同类别,形式相同的滑音技巧在有着不同表现风格的演奏者手中可展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效果。

四、琵琶演奏中音色、音质的有效调节措施

(一)让左右手进行密切配合

为提升琵琶演奏活动的质量,有效控制音色、音质,表演者必须接收系统性的艺术技能训练,让自身左手和右手进行密切配合,让右手承担按压琴柱的任务,让左手承担弹拨琴弦、使之发音的作用。表演者必须全面了解左右手在现代琵琶演奏艺术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会基于艺术表演需求,调整左手的拨弦速度、力度、触点,使用颤指、轮指演奏技法进行表演,基于旋律的走向调整琵琶的发音力度与拨弦频率,让左手和右手相互影响、相互支持。表演者必须明确认识到右手按压琵琶面板的力度能够影响左手的发力方式与音质效果,在实际演奏活动中调整左手按弦力度,让琴弦紧贴品位,使得左右手同时为了达成一个表演目标进行密切配合,建立可灵活调整的发音体系,演奏出富有张力与艺术表现力的音色。通常来说,表演者必须在演奏过程中适当地抬高上臂,放低下臂,较为自由地发挥出腕部肌肉的力量,强化其承载能力,保证演奏姿势的稳定,让左右手能够在较小空间内进行协调演奏。另外必须控制各手指的活动范围,尤其是拇指与无名指,以较为合理的姿势面向琴弦自然传递力量,避免出现手指僵硬、触弦速度过慢等的问题,演奏出较为圆润的发音。

(二)控制情绪与情感,发挥艺术创造力

不同类型的琵琶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创作者在编写曲目时在其中注入了自身的艺术情感,表演人员必须在演奏经典艺术作品之前,分析研究相关内容,把握此类乐曲在我国琵琶艺术史上的地位与艺术价值,了解曲目的内在情感、文化价值观、主要内容,把握核心演奏技巧,在表演活动中想象创作者的心境,主动还原创作者的心态与塑造的立体化艺术形象,带着个人情感进行演奏,在合理运用基础性演奏技法的同时,控制内心情感与个人情绪,实时调控音色与音质。琵琶演奏艺术的基础在于表演者必须掌握高层次的音乐技能,基于完善的艺术审美观评析基本的乐曲内容,形成良好的艺术表演效果,表演者必须在不同场合调整个人心理状态,集中个人注意力,排除外部干扰因素,深入思考琵琶曲目中蕴含的文化情感。

琵琶演奏者们可在借鉴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创作的经典名曲后,在表达个人艺术情感的基础上,将各类经典乐曲基于自身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重新搭配其中的艺术要素,把握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艺术表演规律,在全面整理艺术表演素材后,形成某种富有艺术感的表演风格。表演者应当发挥个人艺术创造力,对常见的琵琶音乐作品进行改编,推出多首经过重新编辑、形式与风格发生变化的琵琶作品,把握琵琶的音准、演奏节奏与核心旋律,自行选择面向观众展现哪一种艺术理念与审美标准,在演奏出干净、优美的乐声时,体现作品深层次的情感内涵,丰富观众的艺术鉴赏体验。

(三)调整指甲和琴弦的接触方式

表演者必须基于实际情况,调整自身身体姿势,使用正确、经过实践验证的拨弦、触弦方法,争取使用琵琶演奏出富有张力的优美音色与独特音质,熟练运用左右手合作的表演姿势,实现手指指甲和琴弦的密切接触。表演者必须把握手指接触琴弦的正确落点,给予琴弦不同部位以各不相同的压力与摩擦力,一般而言,手指指肚部位的压力较大,指尖指甲的按压力度较小,表演者必须调整按压力度,利用琴弦自身所带有的弹性使之在受压后产生颤音,颤音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手指揉弦、手腕揉弦及小臂揉弦。

这三种揉弦各有特点,如果能将这三种揉弦技术融合起来使用,更会取得较为完善的演奏效果。在发出音色时,必须提升对击弦的重视程度,控制指甲和弦体的整体接触面积,在弹奏时应在琴弦触点上方的2 到4 厘米处使用手指按压琴柱。

五、结语

在琵琶演奏活动中,表演者必须控制自身双手的移动方位与拨弦速度,站在整体性角度评析不同阶段表演活动的要点,在熟练掌握基础性表演技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类演奏技法,将自身艺术情感融入表演活动之中,有效控制自身手指的拨弦力度与频率,突出音色变化的丰富性,演奏出高质量的乐曲。艺术家应当深入研究我国古典音乐文化,不断发掘琵琶的艺术表演潜力与各类经典乐曲的改进空间,模拟现实生活中各类活动的声音效果,塑造多个立体化的艺术形象,展现琵琶演奏艺术的现代性与古典属性。

猜你喜欢
乐声音质琴弦
或许你看不见它,但它却是保证音质的重点之一 McIntosh(美国麦景图)CSI系列专业线材
私人影院音质优选 ATT(安缇)SUB-12+
你的乐声
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汗廷音乐的艺术研究
我爱葫芦丝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耳机,你真的是用来听音乐的吗?
要音质,不要便携麦博MD126十周年纪念版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