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环(中北大学)
中国传统的戏曲服饰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一部戏剧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员的服装不断变化,适当的服装变化可以更好地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身份和社会地位。传统戏曲服装自身的美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其设计的复杂度与艺术性,值得我们后世来借鉴学习。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经世代传承后,在现阶段又重新展现出古典服饰美学的价值,中国戏曲是由一系列的集编、导、表、音、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传统的戏曲服饰为中国戏曲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传统戏曲服饰在传统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典服饰以自身辉煌,活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传承至今。人们欣赏优美的旋律、戏曲腔调和精彩的戏曲艺术时,闪闪发光的不仅是戏曲唱腔,一幅幅丝绸画布组成的古典服饰也能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吸引台下观众的目光。
戏曲服装,也被称之为“戏服”,通常指传统戏曲表演中的演员身着的服装,它主要由衣、盔、鞋三部分组成。在12 世纪,戏曲开始形成了系统的艺术形式,从宋元南戏到元杂剧与明杂剧,再到明清时期繁荣的京戏,经过800 多年的发展与创新,才形成了如今的现代戏曲。
中国传统的戏剧服装有五大构成部分,即风格、色彩、图案、刺绣和面料。
风格也被称为样式、款式,由服装、头盔和鞋子三部分组成。戏服的风格整体具有以下特点:大部分是宽松的长袍和宽松的袖子,形状宽直,不露腰身,大部分有一个H 形的形状。这种风格源自于前几代,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生活服,经过艺术处理,以及摆脱了自然的生活方式,其风格与表演艺术高度协调,不仅受到表演动作的制约,而且又和表演动作相辅相成。盔头,是戏剧角色使用的各种皇冠和官子的总称,盔头的主体和各种大小配件分开使用,安装方式也多种多样。戏鞋是戏曲人物所穿各类鞋的总称,戏鞋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加工创作而成,厚底靴子是艺术创作的典型例子。
“五上五下”是指戏曲服装艺术中的“上下五种颜色”的统称。“上五色”是红、绿、黄、黑、白;“下五色”是紫色、粉色、蓝色、湖色和青铜色。绿色是古老的绿色;黄色是浅黄色;白色和黑色是中性色;紫色是紫红色;粉红色是粉红色,属于红色和白色的颜色;蓝色是深蓝色;湖水是蓝色的,青铜色类似于橄榄绿。
戏曲服装的图案包含了中国传统民族图案的精髓,包括:
1.美术图案,如龙草纹样,结构简单,风格粗犷,线条粗犷,最常用作衣领的边缘。
2.历史服装图案,比如说麒麟图案——麒麟是古代图腾上的神圣动物,是吉祥的象征。明代,广泛用于为公、侯、伯、驸马的御服,象征着极高的地位。麒麟图案被引入戏曲服饰中,这是特别用于首相的角色,它是“高地位高权利”的象征。
3.民间吉祥图案,如龙凤吉祥图案、如意图案、八卦吉祥图案、竹叶图案、水族图案等,都有自己的含义。
刺绣是反映传统戏曲服装图案的经典代表,同时,刺绣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用以区分戏曲服装与其他戏剧服装。戏剧服装主要由缎子制成,它具有明亮的亮度,反映了丝绸制品的华丽与富贵,还可以染上鲜艳的色彩,纹理锐利,可以附着刺绣图案而不变形,此外,它结合了刚柔并济的特点,有利于演员演出时舞蹈。
总的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员的服装和造型不断变化,恰当的表现了他们的性格、身份和社会地位,可见戏曲服装在中国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专家们对中国戏剧服装进行了专门研究。据发现,今天流行的戏装,最初是以明代的戏装为基础,融合了唐朝至清代各种戏装的风格,戏装的发展与戏剧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宋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曾在他的诗中描述过戏剧的发展:“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北宋也有“特别”的表演,专演杂剧的“古人”戏,但没有明确记载当时的人物穿什么衣服,但从一些遗留下来的绢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大部分服装都是从日常服装发展而来的,并带有一些装饰元素,这也说明宋代戏剧仍处于起源阶段。
到了元代,杂剧非常流行,但是,对于杂剧的服装仍然缺乏准确的记录,只有一些“粉墨登场”之类的民间说法,但是,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元代,杂剧中使用的服装与通常使用的服装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到了明代,戏曲服装开始增多,从明代服饰的特点可以推断,戏曲服饰是历代艺术家的创作产物,与京剧200 多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在戏剧服装中,将军的外衣被称为“靠”,这种靠形成于明朝,《儒学史》上的有明确的记载,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他拿着貂皮,用阳刚的羽毛,跑上台,穿了各种各样的盔甲”。除了靠,还有很多传统的戏服是来自生活,但是与生活不同,例如,剧中的民间人物所穿的衣服被称为“褶”,这是从秦汉时期发展而来的,自明代秦汉以来,男性和女性通常都穿着褶,褶是用丝绸制成的,只有一个夹子。秦汉时期,这种褶皱的长度通常达到膝盖,而在传统戏剧中,褶皱长到脚,种类繁多,从皇帝到平民,他们都可以穿,且男女不分。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戏曲服饰在这门艺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戏剧服装来源于生活,但戏剧服装与生活中的普通服装大不相同,它们是戏剧表演的艺术作品。服装作为一种重要的装扮角色的工具,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戏曲服饰中,戏装被称为“行头”,它在中国戏曲艺术中,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一种精致的艺术生活服饰。它起源于生活,又升华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它类似于历史生活的内在演变形式,但又不是历史生活全部。中国戏曲服饰以服饰艺术为依托,为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桥梁。
戏装的规定性是戏剧演员在表演时的穿着要求,即演员或角色在扮演舞台角色时所遵循的穿着规则,穿着规定很严格,剧中各种角色的使用都有规则和规定,“宁可不穿也不要穿错”,也就是说,戏剧服装的规定性质要求使用者建立与饰品相对应的稳定类型的关系。戏剧服装的规定性质还侧重于穿着服装的人的行为,要求穿着行为符合规则,因为着装规则是观众和演员长期共同努力形成的共识,这也对相应服装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角色,因性格不同而穿着不同,通常情况下,刘备穿黄衣服,关羽穿红衣服,整体画面明亮,色彩对比强烈,它不仅丰富了人物,而且装饰了人物的人格形象,起到了美化舞台的效果。
特殊装饰物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律,戏装的规定风格通常是由各组成部分的规定风格组成的,通过整套服装的规范风格来集中表现的。戏剧也要注重戏剧服装的细节,有皇冠饰物和饰物的注释,戏曲中有三十多种头盔,但只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头盔,如上流社会妇女戴的鸡翎、凤冠,以及以人民为象征的巾,如领带巾、小生巾。戏剧服装的着装规范没有规定,只能在实际演出中,进行分析研究,服装的风格、材质、图案和颜色在服装规范中相互交织,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角色素质和生活环境来判断。一般来说,形式的标准化体现在戏曲服装的款式上,我们可以分为儿童服装、皇帝服装、将军服装、平民服装等,在戏曲服装的款式上,我们可以分为小生服装、皇帝服装、将军服装、平民服装等。
此外,中国古代的戏台结构也是规范戏曲服饰的主要条件,中国戏曲舞台的独特性创造了中国戏曲独特的表演方式,这就要求表演要兼顾观众的方方面面,这也要求演员的装束能让观众容易接受,即使只是看到人物的背影,他们也知道演员的角色。因此,戏剧服装的规定是基于演员与观众之间,通过长期沟通形成的一个共同的心理认知模式,即如何着装、穿什么,这是戏剧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翎子”是戏装中重要的头饰之一,它是由原始人狩猎时插在头上的羽毛逐渐演变而来的,如《吕布与貂蝉》中吕布与貂蝉的戏码,通过翎子表现吕布的心性,清代官服中,在冠两侧插上羽毛可以显示出官品的大小。在戏剧《三英战吕布》和《连环计》中,吕布戴着一顶三叉戟王冠,王冠上插着翎子,以示吕布的勇敢。
例如,“靠”也是一件戏剧服装,它的造型形式是独一无二的,它类似于旧社会的“深衣”,具有庄重肃穆的特点。演员们在表演武术动作时,如飞行和翻滚,“靠”的前后片展现出惊人的动态美,“靠”是一种既能反映武将角色威严勇猛的特征,还可以给人物一种强烈的气质,将动作全方位的展现,体现出戏剧服装的律动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服饰的律动艺术要与戏曲舞蹈表演的需要相适应。古代戏剧具有舞蹈表演的性质,戏剧服装的律动性是指戏装帮助演员表演舞台舞蹈的性质,演员在舞台上的舞蹈表演需要戏装的配合,才能更完美的表演,使舞蹈动作得体,戏服的得体有助于演员创造出完美的画面。戏服的节奏艺术,也通过演员在服装、色彩、材料等组成部分来表现。戏装在形式上很有艺术性,它运用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色彩、图案和制作技术,使戏装更加独特,突出了舞台的整体效果。
戏曲服饰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中装饰色彩的传统,它们倾向于鲜艳颜色之间的色彩和谐,不仅注重色彩的和谐,更注重强烈的对比,在色彩的应用中,黑白因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而被广泛使用。以图案规律规范角色的身份、地位和性质,是戏曲服饰图案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皇帝用龙图腾来表达自己的尊严,皇后和妃嫔用凤,太后用团龙凤,由于人物的年龄和身份不同,所使用的图案和形式也有很大不同。在设计标准上,强调对称之美,通过在服饰图案中应用对称来考虑人们的审美需求,再一点,利用重复所产生的节奏感使形式美的体现更加突出,夸张的手法可以拓宽图形的面积,体现统一的美感,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舞台的动感,来烘托舞台的气氛,通过戏装来表达戏曲的艺术。
表演者在舞台上利用自身的表演、阅读、制作和表演技能来刻画与众不同的形象,在这个演绎过程中,演员的舞蹈动作是十分关键的,而演员的穿着则通过戏曲服装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了角色性格,这对于剧情的进展也就产生了十分关键的推进作用,观众就能够认识喜、怒、哀、乐,演员们通过穿着戏装的悲欢离合,体验戏剧本身所产生的特殊艺术魅力。
在现代美学中,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具有普遍意义,个性的艺术在现代受到了追捧。在戏剧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始终存在着对传统的扬弃,吸收戏曲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摒弃落后文化。古典服饰在不断“升华”与“摒弃”中,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该规律也是戏剧艺术的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一直在也在寻找最合适的方式来产生新的艺术风格。戏曲艺术中的传统服饰以自身独特的韵味,即使身处现代社会也在不断吸引人们对美学的思考,其中的艺术价值在不断被研究与琢磨,进一步提高了当代美学品味。
在人物塑造上,它以形式传达精神,精神与形式并重,戏剧艺术的节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是写意在表演艺术中的鲜明体现。隶属于戏剧院艺术的服装属于“写意”,它不仅再现了古代人民历史生活的服装,而且还为演员演出角色传递灵感。例如,富人的衣服,穷人买不起丝绸和缎子,他们只能穿破旧的衣服,如果衣服破了,就必须修理,贴片的颜色应尽可能接近衣服,这是真实的生活,戏装里的穷衣服都是丝绸,它们用彩色几何织物修补,布局分散,这根本不是自然的生命形态。
夸张与变形:在所有造型艺术中,夸张不可避免地与变形联系在一起,最适合戏剧表演的服装体现了强烈的夸张性,例如,水袖是戏装的辅助材料,它们是由长方形的白色仿丝绸制成的,男人大概用一英尺长,女人大约用两英尺长,特别需求的可以达到三英尺长。
寓言与象征:寓言是指特定形式之间的相似隐喻,即借出一个特定的可感知形象来暗示另一个特定的可感知形象的存在。例如,绣有牡丹和凤凰的红蟒蛇是一种美丽外表和高贵地位的隐喻;鞭子暗示马的存在。象征是一种以特定方式表达的抽象形式,即传达一般思想、情感、意境或抽象概念的特定可感知形象。例如,包公的黑脸和新月象征着拒绝和辨别。表演艺术要求演员可以用服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快乐、愤怒、悲伤和喜悦,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语言、歌唱和身体动作来体现,同时,喜、怒、悲、乐也在服饰中表现出来。对于戏剧,可以提取出一系列特殊的形式美元素,如延伸、放松、分离、悬挂、振动、扩张、辐射等,让创作者可以感受到“舞蹈情感”。
在我国戏剧艺术发展的路途上,观众与艺人在漫长的相互理解过程中,产生了共同的心理认同,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也在我国文艺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服装的发展也成为一个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时尚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