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涵
石家庄铁道大学 管理学院 (石家庄 050000)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其中指出我国“冷链物流监管制度不全、有效监管不足,全链条监管体系有待完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其中提到要“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优化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系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成我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系统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溯源系统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系统的改进措施,为更好实现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冷链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农产品冷链物流指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损耗和污染,使其从生产到流通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在一个低温适宜的环境[1]。农产品溯源系统是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出发点,以追溯责任人主体为立足点,结合当前的物联网、RFID、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农产品从枝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对每一件农产品注册单独的个体身份标识,实现“一物一码”,对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各个过程采集数据并进行实时追踪,实现全过程的信息溯源。
消费者通过登录农产品溯源平台、手机扫描溯源码等多种查询方式,可以查看到产品的来源及生产加工在内的全过程信息,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溯源系统也为监管部门提供监督、管理、支持和决策的依据,同时企业通过追溯系统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获得产品营销的大数据,为经营提供数据基础。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现有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系统存在一定弊端,完善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系统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助力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产品的冷链运输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产品追溯平台已经建立,现在虽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处在一个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但是在市场监管下仍存在以下问题:农产品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完善,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不成熟,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环境、主要操作环节、设施设备管理的全程监控难以实现全覆盖,实时监测、及时响应、评估反馈等监管过程不规范等[2]。
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系统的建设需要全行业共同参与,但从现阶段看来,每个行业各自为政的情况严重。不同企业、不同部门平台之间缺乏标准统一、数据融合的编码规范,生产物流到销售物流之间从仓储到流通加工各环节操作上的差异也带来了数字化信息衔接上的空白,产业信息自成孤岛、资源分散,这些都为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与跨界融合、综合利用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
现阶段下,国家大力推动农产品溯源工作的进行,但是实施农产品冷链溯源系统对于供应链上参与的所有企业,是否带来了利润的增加,还是只是增重了成本上的负担,目前无法给出肯定答案。实施农产品冷链溯源需要对每一个独立的产品都实现跟踪与监测的工作,从软件的开发、信息平台的搭建、系统的维护到专业人员的后期培训,如此种种成本的增加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负担,企业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系统的建设缺乏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消费品的品质与物流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逐渐壮大。但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的消费市场不成熟,终端消费者认识不足,对于产品更多处在一个通过识别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外观等来确定产品质量的初级阶段,对产品的原产地、加工阶段、运输流程等高层次的信息关注度较小,无法对溯源工作起到强制性监督作用,从而无法实现引导和倒逼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工作。
当前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工作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RFID、条形码/二维码、GPS、物联网等技术来实现对产品的全过程质量监测与信息查询等工作,但现阶段的技术应用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溯源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难以保证,传统的RFID温度检测电子标签对产品的温度可以起到一个实时监测的效果,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无法实现实时跟踪。冷链物流过程中对于温度的要求,使得物联网技术在信号能力与续航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应用短板。
行业人才是完善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工作的基础,目前该行业人才缺口明显,从一线的操作员工到专业技术人员,从中层管理者到高级管理者均存在一定缺口。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领域应用的日益成熟,更多复合型、管理型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监管平台,增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条的监管力度,拓宽监管范围,从产地到消费终端实现全链条、可追溯、严标准监管,创新监管的体制机制,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实现有效监管。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监管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使行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监管部门应带头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信用记录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公开透明,共享应用。
另一方面应加强社会监督,发挥公共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投放公益广告、对典型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案件进行曝光等手段,增强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对于农产品溯源信息的重视,引导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共同打造规范有序、诚信合规的市场环境,推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畅通终端消费者投诉与举报的渠道,依法依规实施惩罚措施,引导鼓励消费者参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社会监督,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管,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监管效能。
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系统的底层逻辑依靠的是深层数字化建设,政府部门应完成顶层设计规划,并带头引领全行业的数据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实现企业链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同时应加快推进追溯平台的开发建设,实现各个省份与国家追溯平台的对接,推动省下面的市、县做好接口开发工作,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全程追溯的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最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体系,搭建社会化协同网络。
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体系会给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财务负担,但是通过实施溯源工作会降低企业的打假成本与窜货成本,同时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拉进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降低宣传成本与营销成本[3]。目前整个行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每个企业各自为政,搭建自己的数字化溯源平台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不仅增加了各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拉低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但是通过将溯源工作交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将大大降低非主营业务投入成本,激发企业主体实现信息溯源的活力,同时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为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提供关键要素支撑与一定的资金补贴,引领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的健康发展。
科技的不断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的快速推广,企业应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持要素向数智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大在冷链物流溯源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应用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等特点建立分布式账本,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信息上传至区块链,使数据全程透明、信息共享、不可篡改,大幅度提升信息安全性,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急剧缩短供应链上下游反应时间,召回全部问题产品,寻找到出错点及责任方,使冷链物流农产品的安全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企业通过采集产品营销的大数据,实现生产、营销和决策的调整与优化,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企业精准营销,实现转型升级。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建设的重要保障,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坚持培养研究型、管理型与操作型的人才,首先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意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人才精准定位,同时学习国外人才的先进培养方式,设置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校企结合培养供需相匹的专业人才[4]。同时要引进国内外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领域的尖端人才,提升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与社会认可度,调动人才积极性,赋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振兴。
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产业差异性较大,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再结合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此研究能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溯源工作带来一定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