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园媛,彭兰,黄琼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重庆 401331)
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在病理学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病理学课程本身还蕴含着重要的哲学思想,并且这种思想有可能会对以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更为看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于道德素养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精神等教育过于忽视,在此情况下,部分学生拥有好医术但没有好医德[1]。由此可见,教师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考虑育人育德,积极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立德树人教学背景下,教师可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即在病理学知识讲解过程中针对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进行充分理解,并善于将德育渗透、贯穿于病理学教学的全过程,以课程为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政目标。
病理学课程是一门研究疾病病因、机体病理变化以及疾病预后转归的一门形态学科,在病理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通过观察组织器官形态以及组织形态的方式来全面认识疾病,并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从本质上把握疾病相关知识。病理学也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学好病理学知识能够为学生的医学素质、专业能力发展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的病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依照教学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同时借助实验课对读片的实践来帮助学生巩固所掌握的疾病知识。然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存在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其一,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都缺乏足够的思政教育素材。其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关注对学生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加之不少教师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医学专业训练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以及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观念往往也相对淡薄,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难以在学生的专业课堂上渗透[2]。其三,在病理学教学课堂上,尽管教师逐渐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理论课、实验课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重点仍旧局限于生硬的专业知识,由此可见,课程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其四,教师所讲解的病理学案例过于久远,与当下时事、热点话题等结合较少。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流行就没能完全纳入病理学教学课堂上,这可能是由于病理学课程课时相对有限,也有可能是教师自身对这类疾病的认知也处于学习阶段,故而无法与学生共同进行疾病内容的完整探讨。
高职院校单独开设的思政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医学专业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立德树人教育环境下,现有的医学课程都应当积极向课程思政方向创新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落实全程育人教学模式。对于病理学课程而言,教师则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注重培养其职业道德,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课程思政指导下,还应当挖掘课程知识中所隐藏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一方面拓宽思政教学路径,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当前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有可能对在校学生造成影响,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则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病理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塑造自身优良品德,从而使得以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赤子之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自身也应当满怀德育意识,并且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充分锻炼专业执教能力,并且在病理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发挥出教师的榜样力量[3]。此外,在病理学课程思政课堂上,教师要与时俱进,避免教学过程脱离时事政治。网络与媒体社交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无法割舍的重要部分,互联网信息平台也成为学生获取最新资讯、获得新知识的主要平台,在此情况下,若教师教学内容缺乏时事政策的支撑,那么陈旧的教材案例也难以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限制病理学思政教学的发展创新。
病理学课程根本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接受、理解相关病理学知识时能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系统化疾病诊断思维,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应用奠定牢固基础,从而充分满足未来临床实践的严格要求。但是真正的医学人才除了具备坚实理论体系与专业能力之外,还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人格与道德品质,故而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则应当充分结合病理学与医学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以谋求社会福祉为己任,继续创新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政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将病理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并且在课堂上善于融入正面积极的思政元素,包括医德医风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突发事故等,通过丰富学生课程思政课堂来培养出社会所真切需要的德才兼备医学人才[4]。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也应当积极地转变教学思路,将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参与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上通过引入医学案例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踊跃讨论,在这样的双向参与课堂模式下,能够有效消除传统课堂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生对病理学内容缺乏兴趣的教学弊端,同时,在思政内容与医学结合的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学生们所思所想会更加深入,积极主动的发言还可以促进思维碰撞,使得病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
医学是重要的生命科学,医学工作者只有对人类生命报以尊重、关爱之心,才能够真正应用医学专业知识来做出正确的医学判断。从另一角度上说,医学工作者对患者生命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生存与死亡,若漠视生命的价值,也不会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也无法承担其一生救死扶伤的使命与职责。由此可见,教师在病理学思政课堂上也需要开展相应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价值与生命的意义。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免疫性疾病相关知识时,应当促使学生明确生命健康权是最为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权,关爱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患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医学生不能对感染者存在歧视心理,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来为大众做好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大众对于艾滋病的防护意识;二来也能够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珍爱生命。又或者是,在进行尸体解剖病理学研究课程中,教师需要强调遗体捐献者的伟大及其对医学事业、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告诫学生时刻保持对尸体的尊重[5]。总而言之,尊重生命与关爱患者是课程教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生命至上,什么是生命至上的意义,帮助学生从自身医学的定位和角色认知角度学会理解尊重生命不仅仅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在于从生命角度出发,坚持救死扶伤的基本理念,最终提升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尊重生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要将尊重生命作为德育理念在课程指导中合理渗透,在拓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体验,让学生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尊重生命还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大多与医疗人员自身缺乏科学严谨工作态度以及缺乏强烈的职业责任、道德素质息息相关。故而在病理学思政课堂上,教师也需要积极地强调科学严谨及医学工作者的职业责任,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相关病理学知识时,应当告诫学生鉴别诊断过程必须客观、严谨,若恶性肿瘤被诊断为良性肿瘤,那么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从而造成极大的生命安全风险;而一旦良性肿瘤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对患者采取了错误的化疗、治疗手段,那么所造成的生命损伤则是无法挽回的。总而言之,在医学科研亦或是医学临床实践中,都需要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这也是避免医学实验人为误差以及医疗人为差错的根本措施。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职业责任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程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并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严谨态度是否具有对学生自身的影响以及对患者造成的实际影响,通过具体案例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态度在未来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在课程指导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救死扶伤是每个医学工作者都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观,患者健康所系,生命之托,医学工作者则应当以精益求精的艺术、仁爱博爱的胸怀作为回馈。教师在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时务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使命感以及对待病患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可以督促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时刻牢记自身身上的使命。在病理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临床疾病种类繁多,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下,新的疾病也会相应产生,细菌、病毒等都有可能不断发生变异,面对这一现状,广大医学专业的师生,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医疗水平,在充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等疾病知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了解、掌握更多疾病知识。此外,由于医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知识时所了解的人体形态、机体组织病变情况等大多是通过镜下静态观察手段,但是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即使是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病患身上都有可能变出不同的变化周期,不同的变化特征,故而教师则指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时,则应注重提示学生适当地保持动态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地学习到疾病定位、定性诊断知识,也才能够对病患疾病原因、发病机制等作出更加准确地判断,真正实现不负患者生命相托的重任[6]。总之救死扶伤牢记使命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在课程指导过程中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真正含义,了解如何坚持自身的使命感,从病理学的角度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救死扶伤并提升学生对救死扶伤的成就感。
教师在进行病理学课程设计时,应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渗透认为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将病理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钻研与探索精神凸显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病理学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其在富有人文内涵的病理学思政课程上逐渐提升自身的崇尚科研热情以及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病理学的相关发展历史时,则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法医学家宋慈著作《洗冤集录》中与病理学有关的内容,著作中对尸体解剖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而这本著作也为后续的病理学、法医学等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又或者是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食管癌”相关病例知识时,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沈琼亲入食管癌高发区几十年如一日开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研究,最终研制出了食管细胞采取器,大程度地提高了食管癌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为社会卫生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病理学教材中隐藏中丰富的思政素材,教师应当以发展性的眼光将这些素材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做好病理学的史料指导,让学生了解到病理学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专业性,也是一代代病理学人不断追求的结果,从历史维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实践,能够对医学教育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使得教师能够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来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能够在掌握病理学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塑造优秀健康的品格与三观。然而,在当前的病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还难以与日常教学活动完全地融合在一起,此时,教师则需要积极地积累创新教学经验,善于挖掘出更多的思政素材,同时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做出积极改进,共同促进医学专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