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多层次生源培养方式的思考

2022-11-26 01:31李磊曾毅
科学咨询 2022年7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技能

李磊,曾毅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00)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和就业压力激增的大形势下,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宣布高职扩招100万人后,在2020年教育部再次宣布职业院校大规模扩招200万人,并鼓励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报考。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超过90%的就业率也体现出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由上述可见百万扩招政策明确了国家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的决心[1]。

当下高职院校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以顺应当前时代背景下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但由于此次面向的生源较为复杂,学校教学及管理工作面临很大挑战。本文就此分析了大规模扩招后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挑战,为学校针对多层次生源所带来的培养模式变革提出建议。

一、扩招背景下学校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来源复杂

以往入学新生基本均为高中或中职毕业参加统一入学考试录取入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虽可能来自不同地域,但文化程度相差不大,并且尚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较为单纯。在此类学生的学习及管理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根据教学经验按部就班,顺利展开,学校对此类学生的教学管理也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以及一套相对成熟的教学管理体系,但此次扩招人群中,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高达3.5亿潜在的社会生源成为了主要扩招对象,此类人群大多已步入社会,参加过工作,入学再学习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如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或掌握一门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实现再就业。他们作为社会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有了规划,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及工作也有了较为精准的定位,部分人对于自己所处的行业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入学学习的目的也更加明确,这就对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及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传统的专业及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过多年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无论是传统专业还是近年来的新兴专业已经较为全面。2019年年初,人社部公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13个新职业,随后在2019年高职专业设置备案显示,备案开设高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校399所,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207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498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568所。这些数据也说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在紧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步伐。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全面,更新也足够及时,但是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依然保留着过去生源单一时的传统形式,亟需做出变革。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短缺的局面由于阻碍着高科技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社会各界的发展都要倚靠人力资本的积累,高职教育则承担着培养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线劳动者,并对技能人才进行不断优化的重任。面对当今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深层次产业转型升级,且转型进程日益加快,此举对低端制造行业的削弱势必会造成较大规模的失业浪潮,企业对于劳动者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因为技术的更替而逐步提升。由此可见为各行业企业输送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在承担起培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技术人才,以及对于失业劳动者进行优化升级以达到失业者再就业的重任。再结合高职百万扩招的大背景,此次扩招入学的学生,由于存在学生来源和成分均较为复杂,年龄、文化程度及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问题,传统的课程设置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学校的课程变革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一起发力,完善顺应时代最潮流的全新课程体系。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未深入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能育的价值在于:第一,能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是经济发展的能源和杠杆。能育是培养一线劳动者的教育,是直接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教育。第二,从教育本身看,与普通教育不同,是另一类型的教育。它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同时也是国家高校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它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三,从学生主体来看,职业院校的学生出于对自己能力、水平、智力特点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会有一种更强的实用定向,技能教育能够满足他们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2]。

综上,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为职业教育的本质,技能培养的效果好坏则直接指向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所以教学就业两手抓是职业学校的职责所在。所培养的对象能否完成岗位所需要的工作也是评判学校教学工作结果的标准,所以增强校企合作,清楚企业用人需求就尤为重要。面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于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在与日俱增,所以增强学校和企业的黏性,是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向企业输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加速完成产业升级的共同出路。目前职业学校也普遍进行校企合作,以解决学生实操能力薄弱以及就业问题。

大多数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双向式”,其中“企业到学校”是指企业派遣经验丰富的优秀技工、工程师入校园参与授课活动,将相关专业的新技术和前沿及时带到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校园里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未来的就业都起着巨大作用;“学校到企业”是指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将课堂设在车间,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走上工作岗位,熟悉工作内容,优秀的实习学生毕业后也能够有机会留在实习单位,形成企业得到优秀员工、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双赢局面,但由于校企合作配套政策不完善、企业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例如企业投入较大但收益并不明确、承担额外的利益风险及学生的安全风险等。这些矛盾导致学生进入企业也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实操练习,进而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也就无法有效培养适配于企业的人才。如此一来校企双方对于学生的合作培养大多流于表面,并未深入进行[3]。

二、职业学校应对策略

(一)基础文化知识的考查与相应课程开设

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提升文化素养,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扩招让更多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特殊群体享有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满足了不同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校方在做好技能培养的同时,传递基础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无论什么层次的学习,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否满足当前的学习需要是至关重要的[4]。在此次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针对学生来源复杂、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要想顺利开展职业技术培养,基础文化课是否过关也对于学生的培养工作能否顺利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方面应注重学生的多维度发展。例如现在的工业发展处处离不开计算机及英文的运用,所以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在发展的眼光看来也是必要的。在入学前学校组织的考试中,校方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根据测试成绩,对于基础知识成绩未达标的学生,在入学后应为此类学生增设基础文化知识必修课,并定期进行严格测试,严格把控此次扩招“宽进严出”的原则。

(二)学校开设专业选择、培养方案制定办公室

此次扩招所针对人群大多已经步入社会,参加过工作,部分曾在技术型岗位工作过的学生对于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已经有所掌握,此类学生对于再次进入校园学习的目的相对较为明确,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例如退伍军人等,想要通过此次入学机会来掌握新技能,实现再就业,针对此类学生,校方要做好专业选择方面的引导工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文化知识水平、兴趣、曾从事过的职业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于学生的专业选择提出建议,予以指导。

由于生源层次复杂,以往同一专业统一的培养方案已不再完全适用扩招后的高职院校,校方应研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差异性课程体系。学校可开设多门选修课,兼顾不同层次生源,学生在入学前需要参与自身培养方案的制定,以自身的兴趣、意愿以及职业规划为依据,同时参考校方的建议来共同制定最适用于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弹性化教学,并采取学分制毕业。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学分制管理体制,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学习需要、生活情况等进行课程的选修以及学习计划的制订,有利于满足学习者自主发展的需求,提高办学效益。利用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分制管理模式可实现从人才培养的整齐划一向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方向转化,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教学多元化、办学多样化。

(三)加强校企合作,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高职扩招百万政策归根结底就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类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圆满完成扩招任务、培养合适的人才的突破点在于企业[5]。因此,高职院校要创新办学模式,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产教融合”真正落地生根。

在此次学校改革中,课程改革无疑也是颠覆性的,无论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都与传统课程差异巨大。在课程体系的变革中要体现此次扩招缓解就业压力并且为社会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双重初衷,在课程改革中要多参考来自社会、来自企业的建议。当前学校实践课程方面面临着实验室实训设备更新不及时、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而要实现学生熟悉所学习的专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沿以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就必须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校企双方要加强合作,企业方也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以得到适配性强、高技术水平的员工。

为实现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即插即用”,在工作岗位能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实现自我发展,企业方也能够录用专业技能过硬、能够促进企业效益及创新发展的学生,企业方要和校方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得课程能够真正能够使学生实现学校学习和未来工作实现对接。企业方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派遣高水平技能人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提供学生到企业进行实操的机会,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也可指派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工作给予指导,采用新型“学徒制”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提高育人效率的有力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大多面临“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高,但实际上是以相关资格证书挂钩,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校企双方合作可以让在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技能人才,例如有在此行业高级职称的员工进入校园,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与校方持续沟通,及时对课程及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便于调整教学内容或课程结构。

课程评价主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摒弃以往只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的评价体系,更要杜绝将试卷成绩视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由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制定,评价方式也必然是双方共同参与,如可以在课程考核中校方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考查,企业方则制定实操部分的考核内容,由多方面的综合评定决定该门课程的成绩。此举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实现自身多维度能力的提升,落实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在高职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关键时期,层次、数量都更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高职教育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进行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各项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策略,优化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教学及科研水平,达到培养新型专业型技术人才的目的,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技能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