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首次用“四个重要”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坐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三五”开局前夕,国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将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作为5 项建设任务之一,表明大学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而校友这一群体是高校文化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本文从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友与高校文化的关系、校友工作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等方面探究了校友工作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曾在《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文化和精神的存在,一流大学必须要有文化内涵。文化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内核,是一所大学在历史进程中内化而成的精神血脉,更是一所大学的品格[1]。
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将“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并在5 项建设任务中,明确“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强调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2]
在2017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其第二章“遴选条件”首先明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并进一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6 个维度,提出针对性很强的目标要求。其中对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创新”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增强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3]。
一流大学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其内在要求,这一建设必将引领和贯穿“双一流”建设全过程、将伴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全过程,在新时期向高等教育强国迈步的过程中也是必备条件。我国高校建设在扩大规模和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也必须以大学文化建设为路径,着力从精神文化、育人文化、学术文化等多个层面同步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校友是大学文化的亲历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校友是学校活的历史,记录了学校的发展轨迹;是学校的丰碑,铭刻着学校的突出贡献;是生动的教材,是学校与社会连接的重要桥梁,是学校精神和气质的延伸[4]。
校友是母校的宝贵财富、靓丽名片,是母校发展的坚实后盾。校友资源和力量的凝聚,会筑成母校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母校的繁荣与发展,也能为校友提供更多的关怀与反馈。中山大学提出:“大学与校友是生命共同体。”厦门大学学者曾刊文谈道:“大学与校友的互动影响着大学的未来发展。[5]”兰州大学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提出“联结互助,互荣共生”的校友工作理念。
在校园文化中孕育并成长起来的校友文化,是母校与校友共同创造的精神产物。校友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在大学的文化熏陶下生活、学习、发展,而这种“文化”是由大学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全体师生校友共同创造的,校友在离校后继续传承着大学文化,并在工作实践中对大学文化予以创新与拓展,校友文化与大学文化一脉相承。
兰州大学数学系年过八旬的老校友濮德潜,在其所定居的烟台市见到前来拜访的母校教师后,即使已经听不见别人说话的他仍在纸上写下:“如今却舍烟台水,回望兰州是故乡”。毕业60年的兰州大学1955 级化学系校友王流芳与何凤英夫妇为母校写道:“树高千尺,根在沃土;兰州大学是我们家两代人的母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沃土”。兰州大学1977 级校友何力在毕业近40年后说:“母校带给我们的精神、基因和血脉,融入一生是会发光的。”
这种让校友在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的情感牵挂,这种与校友一生融为一体的“精神、基因和血脉”就是这所大学的文化,校友文化的本质就是赓续相传的大学文化。
在工作实践中,围绕“校友+”的工作思路,从多角度、多平台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全面凸显校友工作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校友发展与学校发展的深度融合。
每一位校友都是大学文化的“传播器”。“校友在校友组织和交流活动中相互影响,体现出群体特征的理想信念与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等”[6]。健全校友工作网络,以“校缘、行业缘、领域缘”为纽带,以校友带动周围的非校友,并凝聚校友与非校友,从而在全球构建起一张庞大的校友网,不断拓宽大学文化的传播广度。线下应加强校友组织的建设,包括地域校友会、行业校友会、学院校友会、兴趣俱乐部等多维度的校友会,发挥校友组织的力量团结凝聚校友;推行、创新年级理事、班级联络员等校友联络制度,以点带面提升校友联络率;在校内成立服务和联络校友的学生志愿团队、教师志愿团队,汇聚校内师生力量与校友建立更加温情化的联络关系。线上通过发行校友卡、建立优化校友网、打造校友数据库、运营校友会自媒体、创新开发专项服务校友的App 等方式,推动数据流动、感情流动,搭建起多层次的校友工作网络。
校友工作是一架桥梁,搭建着校友、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互动交融平台。工作中更要借助校友资源,深度挖掘探索校友与母校多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搭建多维度的合作平台,推进校友与母校更纵深的合作,以校友力量推动教育模式、科研体制等在内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品创新。校友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校友组织的网络优势,对校友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入、更细致地整合,逐步建立各行业校友数据库,助力学校人才精准引进;同时加大海外校友会建设力度,服务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学校人才引进。
同时,积极推动各地校友组织与当地政府部门搭建各类合作平台,引导各地校友组织在当地积极开展公益慈善、精准扶贫、人才引进、行业交流等活动,凝聚校友力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广度。
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是拉近校友感情、增强校友对母校归属感的最佳方式。“所有的校友活动都是为了增进母校与校友之间的情感,提高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增强校友凝聚力,传承大学精神,促进母校与校友共同进步”[7]。在活动中培育提升优秀校友文化、发挥校友文化全面育人、观念引导、凝聚力量的功能作用,传承学校精神,增强在校师生和校友对母校精神的认同感。并利用组织各类校友活动的时机,将大学精神凝练成文化标签,融入每一个活动中,塑造大学与校友荣辱与共的理念,打造品牌文化活动,逐步建立起校友文化培育的系统性工程[8]。活动时间上要把握好校庆日、重大节庆日、学校发展改革的重要时刻等节点,不断营造校友工作的氛围,加强校友对母校动态的了解,提升校友对学校的向心力。活动形式上满足不同校友群体的需求,搭建校友们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校友和母校互利共赢,要注重创新,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时代的校友活动凝聚更多的校友。例如,满足校友家庭建设的集体婚礼、校友子女夏令营等活动,满足校友兴趣爱好的各类比赛、俱乐部等活动。
1986年秋天,在兰州大学江隆基老校长塑像前举行的一次平常的入学教育,为几位风华正茂的兰大学子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李振国、钟宝申、李春安等校友,带着兰大的所学知识和兰大精神,在抚顺、沈阳、银川、西安等地创办了一系列企业,都以江隆基老校长的名字命名为“隆基”,成为名副其实的隆基版“兰大合伙人”。在毕业近30年后,6 位兰州大学1986 级物理系校友代表隆基的兰大校友为母校捐赠1.25 亿元以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并与学校物理学院合作建立隆基定制班,以江隆基老校长的精神继续影响新时代的兰大学子。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创新的发展,这对构建校友与学校的高质量协同育人体系十分重要。在校友工作中,可探索多种形式增进在校生与校友的亲密联系,以校友力量促进在校生成长,可建立“校友导师计划”,举办校友分享论坛等活动,借助校友的社会经验、工作经历、社会资源,帮助在校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成长;发挥各地校友组织力量,积极在当地配合学校进行招生宣传;推动学院与各地、各行业校友企业深度对接,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收集发布就业信息,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会等,助力学生就业工作;建立校友终身学习平台,为校友提供再教育服务;在校内建设校友之家、校友广场等让师生校友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的景观,强化校友与师生的精神血脉联系。
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密不可分,国内外多个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友服务和“校友捐赠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这样的战略背景和现实需求下,充分凝聚校友资源,发挥其作为社会参与机制助力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各地校友投身于各行各业之中,他们构建起了宽广的交流平台,由此沟通了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母校与社会之间物质、文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在经济层面上对学校、个人、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显著。
校友对母校的捐赠,是建立在血脉相连的天然纽带之上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校友捐赠文化的提升,针对校友形成一整套温情的校友捐赠体系,注重大小结合、长短结合,注重将筹资工作贯穿于校友工作全过程,提高校友捐赠率,引导校友情感回归母校,感恩母校、反哺母校、荣校兴校,同时将关心校友、服务校友、助力成长,并延伸到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育,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培育传承,以此形成高校独有的校友捐赠文化,汇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
讲好一所大学的故事、传播好一所大学的声音,对于大学对外形象展示和对内文化内涵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自媒体、融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校友都可以是母校的“宣传员”,高校要重视校友力量、整合校友资源构建全媒体、校内外联动的高水平传播体系,拓展对外传播渠道。
搭建立体式的宣传平台,校友刊、微信平台、校友网、微博、抖音等全媒体融合宣传,尽可能多地覆盖受众群体;注重挖掘校友典型,向社会传播展示传承大学精神的校友事迹,把社会对高校的认识融入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故事中;建立媒体界校友联盟,召开媒体校友论坛等,借助专业媒体校友的力量深度助力学校宣传工作;在各学院、各地校友组织招募通讯员、宣传志愿者,广泛挖掘校友宣传素材;同时围绕母校、校友组织、校友、社会传播效应,加强新闻策划、新闻产品研发,在社会中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