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常州大学 周有光文学院,江苏常州 213159)
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Robert Redfield、Ralf Linton 和Melville Herskovits 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定义。Robert Redfield 等认为,“文化适应是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两种不同文化的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变化。”[1]我国学者杨军红认为:“跨文化适应的内涵涉及:缓解居留者所经历的文化休克;改善其心理适应和增加满意度;提高其在新文化环境中的行为能力。跨文化适应的目标是居留者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增强,体现于对异文化模式的认知、选择和接受的能力,以及与异文化成员的交往能力的提高。”[2]
留学生是跨文化交往最主要的群体之一,由于人数众多、变量相对较少、分布相对集中、样本容易采集而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运用“跨文化适应”的领域、过程、文化融入等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数据处理、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常州大学“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管窥“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民众在中国文化、中国语言学习、接受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为中国文化、语言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本文从基本情况、学习动机及跨文化适应3 方面对留学生展开调查。跨文化适应涉及多个有不同领域而非单一维度,不少学者对跨文化适应的领域进行了划分,Mendenhall &Oddou 提出跨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成分[3];Ward 及其同事等将跨文化适应划分为社会文化适应及心理适应两个维度[4];陈慧等认为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有3 个方面,分别涉及旅居者进行跨文化接触的心理、行为与认知的变化[5]。综合各家理论,本文从生活适应情况、学习适应情况、心理适应情况、语言文化适应情况几个方面入手,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调研。
本次的问卷调查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线上通过“问卷星”系统生成问卷,将电子问卷转发至常州大学留学生微信群,请学生利用手机终端填写、提交;线下将纸质问卷发放至留学生的教室及宿舍。共收回问卷156 份,其中有效问卷139 份。参与调查的139 位学生,分别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泰国、老挝、越南、布隆迪、毛里求斯、孟加拉国等11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其中男性占61.38%,女性占38.62%,年龄分布在19~30 岁之间。
1.2.1 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6]。在调查问卷中,问卷设置了10 个问题考察“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学生来华学习动机,调查结果占比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第八条“想提高汉语水平,方便以后找工作”,第六条“家人或朋友建议我来中国留学”,第二条“参与中外交流项目”。
通过对留学生的访谈了解,目前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一些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掌握一些中国语言及文化知识能直接帮助他们获得相关工作,因此“想提高汉语水平,方便以后找工作”成为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最主要动机。参与调查的留学生均为18 周岁以上的大学生、研究生,与低龄学生不同,这部分学生有较高的理性认知水平,即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结果,并对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进行理性分析,家人、朋友也深知来华学习有利于其未来事业发展,故亦会提供相关建议。此外,随着中外学校的沟通、交流,我国高校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开展一系列交流项目,有近20.00%的学生通过交流项目来华学习。
1.2.2 生活适应情况分析
在生活适应方面,41.25%的学生认为 “适应中国的气候”不难;43.75%的学生认为“找到喜欢的食物不难”;68.75%的学生认为在“中国购物”很方便;65.24%的学生认为“中国的公共卫生条件”较好。在交通方面,由于部分留学生在远离市区的西太湖校区,故出行方面有一定障碍,33.22%的学生认为适应中国的交通有一定难度;此外在6.25%的学生认为“克服语言障碍”很难;12.25%的学生认为“克服想家情绪”很难。数据可见,“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常州当地的气候、食物、购物、卫生情况,客观的、硬件方面的条件并未对留学生的生活适应产生消极影响,语言不通及思乡情绪是生活适应方面的两个主要障碍。
1.2.3 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在学习适应方面,62.50%的学生可以坚持上课;37.50%的学生能够适应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67.24%的学生可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31.25%的学生认为顺利通过考试不难。同时,有43.75%的学生认为“理解课堂内容”很难,42.35%的学生认为“顺利得到想要的学习资料” 有一定难度,并有37.50%的学生反映 “认可学校评定奖学金制度”很难。数据显示,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出勤率,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并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考试,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堂内容、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有一定难度,而对于评定奖学金一类的与学生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上,则存有不同的想法。
1.2.4 心理适应情况分析
J.Berry 认为在文化适应结构中要区别两种水平,即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状况和群体水平的文化适应状况。跨文化心理主要研究是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状况,即个体从熟悉的母体文化开始进入异质文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的变迁和适应过程,而个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则往往导致价值观和态度的变化以及个体行为的变迁。留学生来华学习后,需要对个体的价值观、态度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的文化与环境。数据显示,有18.15%的学生“对自己的留学生活没有信心”;6.25%的学生认为 “在这里没有得到原本期望的东西”。但综合来看,有43.12%的学生,认为“总体来说,我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结合数据发现,在生活适应情况、学习适应情况、心理适应情况、语言文化适应情况几个方面中,心理适应最难实现。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极其复杂的历史构成,这种历史构成是一定区域、一定生活共同体的人们长期形成和积累稳定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的组合体,渗透在这个民族心理素质、思维方式、风俗方式等诸多方面。因此,当置身于陌生的国度,语言的冲击、文化风俗的不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困难与障碍最终都转化为心理压力,致使留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的表现明显不如其他方面。换言之,只有在生活、学习、语言、文化等方面均已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心理适应方面才能有良好的表现。
1.2.5 语言、文化适应情况分析
语言、文化领域的适应情况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呈正相关态势。汉语水平越高,语言、文化适应情况越好。有74.75%的学生会经常、频繁地“主动了解中国文化”,另外还有56.25%的学生经常或频繁的看中国电视、电影,对中国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如数家珍,并将其作为学习汉语的一种途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基本可以实现表层的语言、文化适应,对于较深层次文化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学生们有应对语言、文化障碍的热情,有意愿与中国人交朋友、向中国朋友请教语言、文化问题,并通过旅游、看电影、电视等方法主动学习、了解中国文化。
通过对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4 个方面入手,指导和帮助“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留学生更加顺利地实现跨文化适应,并为中国语言、文化在相关地区和国家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理论尤其适用于理性认知水平较高的成年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也不例外,交流者需要确立明确的动机,为什么要到异国生活?想由此获得什么?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要做什么?可能会面对什么困难?需要做出哪些调整?进而在遇到问题时,仍能确定努力的方向,利用自己的理性认知调节行为的方向和强度,更好地融入异文化之中。
依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跨文化交流中,若能将内、外动机结合,则能获得更明确、持久的动机,有利于个体积极调适个人的行为和想法,更易于实现跨文化交际。在接受问卷调查的留学生中,有51.50%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这便是其来华学习的内在动机,81.25%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方便以后找工作”,这便是其来华学习的外部动机。若学生既有兴趣又明确现阶段学习能给未来带来诸多好处,则在面对困难、障碍时便会积极寻求解决策略,使异国生活更加顺利。
动机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欲要收到良好效果,既要使目标国有认可、并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内部动机,也要有能够促进目标国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的外部动机。将资本、技术、理念与文化相融合,促进交际双方在各领域的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
早期的跨文化培训多是大型公司为了使派往国外员工能够尽快适应派往国生活、减少文化冲突、提高工作效率而展开的。跨文化培训是为提高文化自我意识、培训正确的文化行为、反应、技巧以及正确对待他文化而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能够让外籍人士了解文化差异、提供一个特定文化的信息及知识,减少情绪上的挑战。调查结果显示,有49.75%的留学生在来华之前接受过相关培训,而87.25%的留学生认为在来华前有必要参加中国语言、文化方面培训。与未参加过培训的学生相比,接受过跨文化培训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及情绪适应方面均有更加良好的表现。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跨文化培训体系已较为成熟,一般包括生活融入、语言培训、文化介绍、环境模拟等模块,较为系统的跨文化培训可以使外籍人士在进入异文化前做好心理准备,理解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困难与压力,提升外籍人士适应异文化、与异文化人群有效沟通的能力。因此,对于需要在异文化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人来说,出行前的跨文化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该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学习语言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汉语水平的高低,与语言、文化适应中的表现直接相关,汉语水平较高者,在心理适应方面也有较好地表现。
掌握异民族语言,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更有利于树立跨文化交际的信心。对来华留学生而言,掌握汉语使其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对“一带一路” 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传播而言,首先必须了解、掌握目标国语言,探寻当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叉点。与此同时,应该认识到,有效的汉语传播往往不是单纯依靠语言本身来实现的,而常以宗教、文化、贸易、交通等其他因素为依托,并通过这些因素的拉动来实现,语言传播必须抓住时机,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在语言互学中,理解目标国文化,并有意识地将中国优秀文化、先进理念传播出去,使语言交流与文化交流互相借力,共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顺利实现。
参考跨文化适应的阶段性理论,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适应策略,有助于异文化群体加快文化适应过程。在跨文化适应初期,异文化群体对东道国的新鲜事物、文化感到兴奋,对刚刚开始的异域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此阶段异文化者应有意识地寻求不同文化间的相似之处,为后续的不适期做准备。当学习生活中的障碍逐渐显现,异文化群体在体验到各个方面的“文化冲击”,进入不适期后,文化的差异会带来情绪上的失落和不安,此阶段应更多关注初始期发现的文化相似性,通过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等方式尽快度过最困难时期。这一阶段是异文化群体最需要帮助和关怀的时期,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及教师若能及时给予留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指导,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对他们适应新环境有极大地帮助。在经历不适期后,异文化群体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预期与生活状态,逐渐接受新的环境,并能够较为理性地分析文化间的异同,此阶段可通过与东道国人群交往、多种方式接触东道国文化等方式真正实现跨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