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徐伟指出了零能耗建筑、近零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的关联与不同。
零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产能大于等于建筑自身用能:综合节能率100%。零能耗建筑能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近零能耗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综合节能率60%到75%。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
超低能耗建筑——可不借助可再生能源能达到的水平:综合节能率50%。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标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2020 、2030年近零、净零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并开展了技术集成专项研究与示范——推动建筑迈向近零能耗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在积极采取行动。”徐伟说。
如何从超低能耗建筑走向近零、零能耗建筑?徐伟给出如下技术路径实施要点。
1.目标为导向的性能化设计评价方法。室内环境和能效指标作为判定的唯一依据;推荐性的技术措施包括围护结构热工参数、设备性能参数,仅做参考,不是约束性指标;居住建筑能效指标适用于住宅,公寓,居住建筑中的非住宅建筑适用于公共建筑能效指标。
2.采用统一的性能化设计评价工具。配合标准开发,满足近零能耗建筑特殊要求;要快速、易用、准确。
3.建筑全过程、全专业的协同设计。
4. 居住建筑:被动式技术为主。
5.公共建筑:充分考虑建筑特性,以被动式技术为基础,突出主动式技术,运行控制与管理对建筑的最终用能表现至关重要。
6.精细化施工:无热桥、高气密性;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7.气密性要求:设计、施工、评价全过程控制。
8.近零能耗建筑建造完成后,应对其是否达到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的要求给予评价;设计与评价应采用同一软件进行。
9.重视运行管理,最终实现运行能耗的大幅下降。
10.超高超大、功能复杂、类型特殊的近零能耗建筑,应专项论证,确保其科学合理地实现近零能耗建筑。
近零、零能耗建筑渐成建筑潮流。我们已经在“超低能耗”基础上向近零、零能耗前进。
目标明确,路径明晰,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做为排放大户的建筑领域,一定会以更高质量、更快速度向近零、零能耗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