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微生物应用技术教学过程的探索实践

2022-11-25 10:08刘晓燕
河南水产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农水产文明

刘晓燕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荣成 264300)

2019年9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教育部深入贯彻习书记回信精神,并指出对于新农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优化知识体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更要突出“立德树人”。同时,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明立德树人的最佳途径,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为涉农专业,是农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型水产人是本专业面临的责任与挑战。涵育“农”的特色,是本专业“立德树人”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微生物应用技术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近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水产人为目标,秉承立德树人理念,以课程为主抓手,从思政内容、思政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期为相关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总体框架

培养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乡村振兴的领跑者、生态文明的维护者,农产品安全的保障者是新农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3]。该目标也为农林教育人才的培养指引了方向,即培养学生具备三农情怀、环境保护意识、食品安全意识等。而开展课程思政是达成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为此,本课程提出“厚植三农情怀 服务乡村振兴、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文明、保障食品安全 促进营养健康”的三个主要思政教育目标,其相应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总体框架

2 “厚植三农情怀 服务乡村振兴”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及实施

2.1 设计背景

“厚植三农情怀”思政教育目标的确定是基于以下两方面:一是从目前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招生和就业来看,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报考率低;社会对水产人才缺口较大,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二是从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驱动要素。

2.2 设计思路

“三农情怀”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需要长期的培育才能扎根于心、落实于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投身“三农”建设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服务“三农”的内生动力。实践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课外延伸部分,学生到养殖场、到基地,一方面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于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利用自己所学为养殖户解决生产困难,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3 实施过程

2.3.1 案例有机融入,提高三农服务意识

在讲到“水产常见的病原细菌”知识点时,介绍我国鱼病学家倪达书研究员深入江浙养殖一线,开设中国第一个鱼病工作站,为渔民解决问题,开创鱼病学研究的先河的事迹;在讲到“水产常见病原真菌”知识点时,我们引用上海海洋大学杨先乐教授团队发明孔雀石绿替代药物的事例,该团队经过17年的反复试验、临床验证,在2017年研发出孔雀石绿的替代药“美婷”[4];在讲到“水产常见病原病毒”知识点时,介绍中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制草鱼出血病疫苗的事例。从20世纪60年代珠江所研究人员通过取病鱼病料制备土法疫苗开始,再到80年代的“草鱼出血病冻干细胞弱毒疫苗”,90年代田间疫苗试验,直至2011年取得草鱼出血病疫苗的生产批准文号[5]。他们认真钻研,不畏困难,为中国的水产养殖疾病防控贡献力量。

2.3.2 强化专业实践,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

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教师及时与企业指导教师就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艰苦奋斗精神、踏实肯干态度进行沟通。鼓励学生以视频的形式记录实习中的人或事,实习结束后提交相关的视频作品给教师,让他们体验成就感和存在感,为基层渔民服务让他们很快乐。学生深入养殖企业一线,除了学习养殖技能外,还能深入了解企业养殖文化、养殖制度;了解渔情农情,培养乡土情结;解决职业需求与困惑,感知企业、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

3 “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及实施

3.1 设计背景

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就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的出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6]。青年学生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其生态文明素养直接关系乡村振兴的成效。另外,水产养殖中还存在乱用抗生素、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投饵过量导致水质污染等情况,基层渔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高、生态责任意识有待增强。

3.2 设计思路

思政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触碰的生态红线,主要通过水产养殖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来实现;另一方面是介绍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及其他农业相关领域的应用,或者微生物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以此加强生态农业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生态文明技术的影响。通过上述两方面的设计,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维护生态文明的素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3.3 实施过程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乳酸菌的分离培养”、“光合细菌的分离和培养”是水产微生物应用技术的三个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三种菌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方法、使用方式等内容。同时,这三种菌也是常用的饲料添加剂。在此教师向学生推送《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及后续的增补公告、《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物质》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拓展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微生物调水的知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明确绿色养殖及生态保护红线,增强环保意识。

讲到“蓝细菌”,它会引起海水“赤潮”或湖泊“水华”,给渔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危害。引入中科院院士刘建康提出的生物操纵方案,即利用饲养鳙鱼、鲢鱼来治理武汉东湖蓝细菌水华问题[7]和上海海洋大学刘其根教授提出的“保水渔业”新模式,即通过人工放养鱼类,改善鱼类群落结构来修复湖泊生态和充分利用湖泊渔产力[8]。以上述两个事例勉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素养。

4 “保障食品安全 促进营养健康”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及实施

4.1 设计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食品安全是民生问题,是关系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问题。作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会合理使用抗生素,维护水产品安全,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保障人民营养健康是当今社会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4.2 设计思路

“水产品中大肠菌群计数”、“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是课程中两个关于水产品微生物检验的教学任务。以这两个任务为关联点,通过耗材高压灭菌、依据标准检测等环节,让学生体会作为一名水产品质量检测人员,食品安全大于天的工作信念。另外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给学生讲述一些触目惊心的水产品药残、微生物超标案例,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学生保障人民营养健康的责任感。

4.3 实施过程

在检测项目的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标准检测,注重操作细节,如耗材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数据分析等,保证最后的实验数据准确,为水产品安全的流通市场把好关、站好岗。在“水产动物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项目中,结合“药敏试验”知识点,引出多宝鱼[9]和即墨海参事件。通过上述事例,一方面为学生敲响食品安全大于天的警钟,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树立绿色安全养殖的行业责任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严守食品安全红线。

5 总结与反思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感悟:(1)课程思政是一件系统化工程。它不单单专业授课教师的事情,也不仅是一门课的事情,它需要在做好思政顶层设计框架的前提下,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通力合作、协同挖掘思政元素,科学设计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2)思政教育案例及各元素要体现专业特色。微生物是食品、水产、医学、畜牧等专业的基础课。不同的专业中,微生物课程思政案例及元素的挖掘要有所区别,要体现专业特色,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违和感。同时,也能间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3)思政教育方式独特。每位教师在教育背景、教学风格、自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照搬他人的教育方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为此,可借鉴他人的思政教育模式、经验,但不可照搬,需经自身同化后方可再将具有教师特色的教育方式呈现给学生。

猜你喜欢
三农水产文明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加油!水产人!
请文明演绎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漫说文明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