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运
“我带来的是我和妈妈一起做的司康饼。”
“我带来的是我去店里买的披萨。”
“我带来的是我亲手做的小蛋糕。”
“我带来的我奶奶鹵的鸡翅。”
“这是我自己做的麻辣烫。”
……
在我们班级的圆桌课堂的餐桌上,每一份食物背后都是一场劳动体验,是一次学习知识的途径,是一种文化探索的过程。
接触国际理解教育,我和学生都是第一次。起初探索国际理解课程时,我有很多小疑惑。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要做的国际理解,要立足于什么样的探索点?是一场关于世界文化之旅,还是一次世界工艺的实践体验?思考许久,想起几年前的一档栏目“非正式会谈”,这给了我启获——从一个话题开始。对,一堂理想国际理解课程,应该是信息的互通,文化的交流,可以有辩论,也会有共识,应该是完整、融合的课堂。
今天的故事,就从最有味道的一个话题——“美食文化齐分享”开始吧!
美食文化齐分享
上节课,我们抽到的话题是“各地美食文化”,通过与孩子们的沟通,孩子们分为了两大派系:理论派和实践派。
理论派的孩子们带着他们搜集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齐齐带着他的小组通过网络搜索为我们分享了中国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的特点和历史文化,一幅幅生动的菜品图片映在屏幕上,班上的孩子们肚子都不受控制了。
“老师,我都出现幻觉了,我感觉我闻到了红烧肉的味道。”
“我今天回去要吃三碗麻婆豆腐。”
“哇!中国有好多好吃的呀,我还有好多菜系都没吃过呢!”
通过齐齐他们的介绍,孩子们纷纷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最令人期待的是实践派的孩子带着各式各样的食物,为大家分享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各地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文化。
汉汉带来的是他与妈妈一起做的蔓越莓口味的司康饼,并为我们普及了司康饼的起源:司康饼(scone),是英式快速面包的一种,它的名字源于苏格兰皇室加冕的地方,一块有长久历史并被称为司康之石或命运之石的石头。
接着汉汉还为我们分享了他制作司康饼的配方。孩子们都说要回家尝试做一款其他口味的司康饼。随后汉汉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他亲手制作的点心。
这款点心可能不是孩子们最爱吃的,但经过这样的实践和分享,一定是孩子们吃过最难忘的。当下一次,他们再次吃到这款点心的时候,应该会想起儿时那个课上欢乐的场景。
晨曦带着他与家人去购买的披萨,虽然这不是他亲手制作的,但他对自己要分享的这款美食的了解可一点也不少,包括披萨的发源地、世界最长的披萨的吉尼斯记录、披萨的分类等等。当他说完关于如何制作披萨后,我说道:“你刚才的阐述实在太精彩了,感觉就像自己亲手制作过一样。”
晨曦回答道:“我周末是和奶奶一起做过,但是味道不是很好吃,所以就买了一个。”
“原来如此,孩子,我们不是来享受美食的,你亲手制作的才是独一无二的美味。”我安慰他。随后班上的孩子们都表示期待下次能吃到晨曦亲手制作的披萨。
在我们探索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但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境去审视这场挫折,这将决定我们今后会成长为如何强大的人。
童童带来的是他和家人制作的麻辣烫,被评为全场最香食物。果然中国人的胃,需要中国食物来满足。除了介绍麻辣烫的相关知识外,童童的麻辣烫还分为不同的口味。她说这是他和家人一起做的,食物只需要用水煮熟,但是她和家人分别调了不同的酱汁。她想要同学们品尝完后猜一猜那个调料是她做的。随后就是一场美食品鉴大会。最后有9名同学猜对了童童做的调料。
当美食分享宴结束后,我们再次回到我们的今日话题“各地美食文化”。
“以前我只是觉得披萨好吃,喜欢吃披萨,没想到它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以后我也要更多地去了解我所喜欢的东西背后的知识。”一直对美食毫无抵抗力的晨晨发出这样的感叹,让班上的同学都有了共鸣。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菜种类更多,看上去更好吃。”平时不善言辞的琪琪这次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从她简单的表达中,我看到了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今天我们围坐在教室,品尝着不同的美食,用另一种方式学习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知识。突破常规课堂,用孩子们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他们去学习、去交流、去探索。虽然探讨的是世界之大,但追寻的是一种交流与融合。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更迭交替的世界文化中,更需要我们培养孩子们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学会沟通、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