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东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东湖清淤整治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北港段水域、南港段水域、内湖、东湖至九孔水闸连通水道4块水域,共243.27万m2(高程0.5m),总清淤量339.40万m3(自然方)。 近20年来,东湖地面库有效库容从1348万m3减少为1145万m3,淤积量达203万m3。 由于湖区的淤积及建设用地挤占内湖滞洪区, 抬高内湖汛期洪水位,使城区排涝标准低于10年一遇,导致城区现状防洪形势极为严峻。 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1)流域内未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管网,入湖排口多,城区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现象严重。东湖是宁德市区生产、 生活污水的主要受纳水体, 入湖排污口134个,日均生活污水5.5万t以上,中心城区配套管网仅有63km,覆盖率不足,主城区污水处理厂为贵岐山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4万t,处理能力不足。 2020年3月北控水务集团南部大区中标宁德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EPC+O项目, 该工程治理范围涵盖宁德市21条主要溪流,内容包含新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改造、雨污管网修复、内河清淤、生态修复、信息监控、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活水提质及污水处理厂扩能工程等9项内容。项目的实施将重点解决宁德市当前排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流、终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进一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巩固消除黑臭水体成果, 促进城市内河自然及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随着项目的实施入河排污口将得到有效管理,污染物将得到有效控制。
(2)内湖水环境容量有限,水质不断恶化。 宁德东湖塘湖水主要来源是上游大金溪和9孔水闸水体交换,为检测水质工程共布置8个采样点,水样检测
结果如表1。
表1 水样检测结果 单位:mg/L
根据检测报告, 东湖的pH 值范围为7.7~8.2,溶解氧范围为5.5~7.8, 化学需氧量 (COD) 的范围为2.3~4.7,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范围为2.9~5.8,以上都符合地表水Ⅳ类水的水质标准;总磷(湖、库)的范围为0.07~0.40,平均值为0.16,其中S1至S8站点的总磷含量超出限值,总磷(湖、库)≤0.1;总氮(湖、库)的范围为1.31~4.09;平均值为1.93,其中S1、S2、S5、S6、S7站点的总氮含量超出限值,总氮(湖、库)≤1.5。 由此可见,东湖内湖水环境容量有限,水质在不断恶化,特别是东湖北港水体水质恶化,河道淤积,长期处于恶Ⅴ类,属重度黑臭水体。
(3)底泥污染严重,清淤量大,消纳困难。河流两岸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并随洪水下泄淤积湖区,使东湖入湖口及内河下游淤积十分严重,大大削弱了湖区滞洪能力及河道行洪能力。 测量数据表明,在近二十来年东湖地面库有效库容从1348万m3,减少为1145万m3,淤积量达203 万m3。
(4)内源污染严重。污染物沉入河道底部,在各种微生物、细菌的作用下,逐渐腐化造成底泥淤积。而在雨季或径流量较大的时候, 淤积的底泥被水流扰动,再悬浮释放出大量污染物质,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图1 水质及底泥取样点布置
底泥检测结果显示: 底泥含水率在30%~70%之间,表层(0~1.0m)含水率的平均值为60%,总体含水率偏高; 总氮含量在0.50~7.28mg/g之间, 平均值为1.53mg/g; 总磷含量在0.3~2.0mg/g之间, 平均值为0.54mg/g;有机质含量在0.92%~8.60%之间,平均值为2.96%,有机质的来源主要为两岸沟口输入;重金属含量除N6、N7 两个点位的铜超过下限外 (不超过上限),其余点位都低于下限值;有机碳含量大部分高于下限值但低于上限;而在表层淤泥,油类的含量大部分超过上限,油类污染严重。底泥颗粒分布为:粉砂含量22.4%~67.2%,平均52.8%;黏土含量8.36%~29.7%,平均19.3%;砂含量6.79%~49.5%,平均26.7%。
根据疏浚物的特性、 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疏浚物分为3类,如表2。
表2 底泥质量分类统计
本工程整治总体思路是“内源削减、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基于环境效果出发,以水质目标为导向,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实施,统筹流域控制、水陆一体、协同治理。工程分成北港段水域、南港段水域、 内湖、 东湖至东湖水闸连通水道四块进行,其中北港段清淤面积12.31万m2,南港段清淤面积21.81万m2,内湖清淤面积205.24万m2,连通水道清淤面积3.90万m2,总清淤面积243.27万m2。 工程环保清淤技术思路如图2。
图2 环保清淤技术思路
采用沉积学法,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下垫面机械疏挖作业的精度问题、 生态恢复需要情况, 根据底泥钻孔取样柱状图确定清淤深度,如表3。
表3 分区清淤深度确定值 单位:m
工程疏浚区位于东湖湖区,疏浚面积较大、疏浚水深差异明显,平均疏浚泥深为0.6~0.7m。 疏浚设备需从公路等陆路调运至施工现场,并且设备需要安装高精度定位装置,以便控制挖泥船进行精确施工。 结合本次实施的环保疏浚分区污染底泥特性、周边地理环境、水深条件、施工要求等,清淤方式选择如表4。
表4 清淤方式选择
采取环保绞吸式挖泥船作为本次环保疏浚疏挖主要设备, 环保绞吸式挖泥船距离护岸不小于10m,距离桥梁不小于20m,距离水闸不小于100m。 而对于护岸、桥梁、栈道等,由于涉及建筑物基础等问题,则采用清淤效果好,二次污染小,对建筑物影响较小的移动式吸泥泵。根据各疏浚分区的位置分布,本工程整体施工顺序为北港段水域→南港段水域→内湖→连通水道。
经过考虑疏浚区与底泥处理场地的距离范围,对于污染底泥疏挖、 输送工艺流程有3种方案可供选择:①环保绞吸式挖泥船+输泥管线(小于2km);②环保绞吸式挖泥船+输泥管线+接力泵站+输泥管线(大于3km);③环保绞吸式挖泥船+驳船+吹泥船(大于6km)。 其比选如表5。
表5 底泥疏挖、输送方案比选
东湖水域东西宽约1.5km,南北长约3.5km,综合考虑各疏浚分区地理位置, 采用输泥管线输送方式可满足要求。 本次淤泥输送采用2种方式:湖区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管道输送, 近岸采用移动吸泥泵+泥驳输送。
道数p为100,道间距Δp=0.000 03 m/s,起始范围为(pmin,pmax)=(200×10-5,500×10-5),截距τ道数为1 000,截距间隔Δτ=0.2 ms, (τmin,τmax)=(0,199.8)。
4.3.1 底泥处理
根据疏浚分区、淤泥运输距离及淤泥干化后处置, 采用位于大门山公园东南侧的1#淤泥干化场作为淤泥干化场。 该场址位于东湖中心位置,淤泥管道运输方便,占地面积18 万m2,可以干化处理277.93万m3的淤泥量。淤泥经脱水干化处理后,外运作为绿化用土和回填用土,可以节省投资。
淤泥干化场位于大门山西南侧, 考虑淤泥干化后作为绿化用土、 回填用土, 泥饼含水率要求小于40%,采用板框压滤机脱水设备处理淤泥,其工艺流程如图3。
图3 板框压滤脱水流程
表6 污泥脱水工艺比选
疏浚淤泥经板框压滤机处理后含水率达40%,能够满足回填土的要求, 并且固化土具有不产生固结沉降、强度高、透水性小等优点,可以免去进行碾压、地基处理施工,作为工程用土可行。 经底泥检测没有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超标,作为绿化用土可行。干化后底泥剩余量的计算如式(1)。
式中 P1、P2为含水率;V1、V2为体积。
本工程清淤总量339.40万m3(自然方),干化后底泥剩余量为145.73万m3,干化处理后的淤泥作为绿化用土、工程回填用土方案可行,淤泥处置主要用于场地回填、护岸回填、绿化地形塑形等,以实现淤泥资源化合理处置。
根据底泥检测报告,底泥无重金属污染。因此对于本工程考虑控制SS为主要控制指标, 并且处理后的余水排放要满足GB18918—200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标准。本项目每天处理的淤泥V1为13576m3,平均含水率P1为65%;绞吸上岸的淤泥含水率为P2为90%; 淤泥浓缩或者脱水时,污泥中固体质量守恒, 固化完淤泥含水率P3为50%,根据式(2):
式中 C为淤泥固体物的浓度;V为淤泥体积;P为淤泥含水率。
由计算可知,每天处理含水率90%的淤泥体积V2为47516m3, 每天固化完含水率50%淤泥体积V3为9503m3,则压滤总余水量38013m3。 此外,板框压滤机每天反冲洗用水总量约800m3,场地清洗每天用水总量约500m3,故本项目每天总余水量约39313m3。
本工程余水处理流程如图4,拟投入一体化设备处理压榨处理系统产生的余水,每座规模5000t/d,共8座,日处理量共计40000m3/d,满足每日39313m3余水的产生量,采用“微絮凝+微滤”工艺处理余水。 根据水质检测报告, 东湖水质SS≤30mg/L, 满足处理要求。 而处理完后的出水水质SS小于等于5mg/L,处理后的余水满足一级A 排放标准。
图4 余水处理流程
东湖底泥疏浚工程的实施是改善宁德市山水环境的重要举措,在环境、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显著效益:
(1)环境效益。 通过底泥疏浚工程,可以大幅度地削减水体中的沉积污染物含量, 改善湖区水环境容量;有效移除湖区内源污染物,减少底泥氨、磷等相间隙水的扩散风险,保证上覆水体的水质,降低东湖富营养化水平。
(2)社会效益。 促进东湖生态景观恢复,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确保水环境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加强防洪减灾功能。
(3)经济效益。 通过工程的实施,将处理后的淤泥作为绿化用土和工程回填用土, 实现了淤泥资源化处置,为本工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同时,能够促进东湖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吸引游客到此旅游,增加收入,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工程采用底泥疏挖及输送、余水处理、底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方式进行清淤处理。 湖区底泥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管道输泥,近岸底泥采用移动吸泥泵+泥驳输送, 采用板框压滤工艺对底泥进行处理,余水采用“微絮凝+微滤”工艺处理,干化后淤泥采用绿化用土+工程用土处置方案。本项目工程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将大大改善东湖片区面貌,对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