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26 日,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奖第二届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以现场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召开。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承站,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原会长、奖励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樊元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等21 位委员和《中国环境报》《科技日报》等媒体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滕建礼主持。
樊元生作第一届奖励委员会工作总结。他指出,2018 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设立了面向全国的“环境技术进步奖”,旨在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对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环境技术进步奖第一届奖励委员会于2018 年7 月成立,2019—2021年完成3 届环境技术进步奖审定工作。在全国行业协会、协会分支机构、各地环保产业协会、院士专家的支持下,活动共计收到提名项目425 项,其中80%由企业牵头完成,参与单位超过1100 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占比分别为60%和40%。每年有30 家以上上市公司报奖,生态环境部所有直属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多家环保院所以及78%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双一流高校均参与过报奖。活动报奖人数超过5000 人次,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50%。
环境技术进步奖工作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宁缺毋滥,获奖项目获得社会认可。目前,已经评选出获奖项目116 项,其中特等奖项目1 项、一等奖项目28 项、二等奖项目89 项。年度获奖项目的综合产值高达300 亿元/年,涉及专利1500 件以上。2019 年清华大学牵头的特等奖项目荣获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充分体现了我国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
协会副秘书长燕中凯向会议做了《2022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评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评奖工作方案》)的汇报。他介绍,相比2021 年,2022 年环境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完成人中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上升10%,相关发明专利上升28%,产出标准数量上升20%,相关营业额上升41%,提名项目质量大幅提升,保持了较大的行业覆盖面和较高的技术水准。为反映新形势下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定位、新思路,更好地激励产业创新,协会秘书处制定了环境技术进步奖评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成效,以及成果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解决的问题和发挥的作用,力求从多个侧面评价成果的绩效,突出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奖励注重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支撑、注重对产业发展示范带动作用的鲜明特色。
郭承站指出,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科技是生态环保产业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奖励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驱动力。生态环保产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战略部署,全面推动《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相关建设任务的落地见效。一是进一步发挥奖励委员会对协会各项科技评价和奖励工作的组织领导作用。二是要依法依规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科学制定奖励标准,确保表彰奖励的质量。三是系统谋划生态环保产业相关科技评价和奖励工作的顶层设计,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等级一体化开展相关工作。四是开门办奖,兼收并蓄,扩大奖励范围,要保证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五是针对不同评价对象,不同技术领域,不同授奖对象,设计不同的子奖项、分赛道和称号,建立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创新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六是重视协会科技评价和奖励工作与政府、地方协会、创新平台、行业协会等不同主体间科技创新和奖励工作的统筹和衔接,形成全国联动、跨区域、跨专业的征集、评价、奖励机制。七是推动设立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创新工作网络,协助创新成果转化。八是加强产业技术成果展示、交流、媒体宣传服务,丰富生态环保产业的创新创业文化。
会上,奖励委员会委员积极围绕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奖励工作、科技创新工作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提出,环境技术进步奖对于推动生态环保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有重要引领作用,对于培育科技人才将发挥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桥提出,环境技术进步奖应进一步梳理技术领域分类,将生态修复技术、环境信息化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纳入提名征集范围,让奖励工作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发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曲久辉提出,环境技术进步奖要关注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引领中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此外,要坚持评奖过程的封闭性和保密性,保证评奖工作公平公正进行,提升环境技术进步奖的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提出,建议在环境技术进步奖下设立更多的子奖项,比如科技创新奖,扩大奖励范围,鼓励更多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报奖,推动环保产业技术源头创新,推动产学研用合作。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贺克斌提出,在奖励分类中建议设置环境服务业分类,同时,要鼓励环保产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报奖,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提出,环境技术进步奖应该强调技术创新内涵和技术含量,关注原始创新,关注报奖项目的产业化进程,特别是技术装备原型机方面的进展,通过设置科技创新子奖项鼓励原始创新。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提出,建议环境技术进步奖按照国家科技奖励的设置,增加技术发明奖子奖项,希望协会能把生态环保产业领域的技术发明奖做出特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提出,环境技术进步奖评奖指标,体现了产业特色,使得评奖工作更有针对性,建议在评奖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评奖机制。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提议,设立环境技术发明奖子奖项;奖励技术领域分类要关注交叉学科,鼓励原创技术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原始创新。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利中指出,协会评奖工作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议协会将奖励设置与国家奖励对接。他建议进一步研究奖励技术领域分类,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动态完善技术分类。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宁平建议,进一步扩大奖励范围,将发明奖、创新奖统筹纳入环境技术进步奖奖励体系。
同济大学教授戴晓虎建议,关注碳减排技术领域,从碳减排与污染控制协同的角度考虑奖项设置和指标体系,进一步扩大奖励工作的覆盖面。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胡华龙建议,通过奖励工作,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规模化发展效应,引领固体废物等行业做大做强。他还建议,通过展览、会议、杂志等媒体加强对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席北斗提出,加强面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领域的项目提名征集工作,加强多介质共治领域的技术征集。他建议加强获奖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帮助科技成果与环保企业对接,促进先进技术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清华大学教授李广贺建议,奖励工作重视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从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角度,做好与国家科技奖励的匹配对接。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汪冬青、易斌、李蕾分别就评奖指标设置、子奖项设置、评奖分类、评奖程序提出了改进建议。
会上,郭承站为第二届奖励委员会线下参会的委员颁发了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