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荟丹 唐文婷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成都 610500)
资料患儿女性,9岁,因“发现右眼异色”就诊。患儿为足月顺产,生长发育尚可,自幼发现右眼异色,双耳失聪,既往有肠系膜淋巴结史。于2014年在外院诊断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并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父母身体健康,汉族,否认近亲婚配及孕期特殊病史。患儿4代直系亲属有双耳失聪患者1例,患儿1代直系亲属有单耳失聪患者1例,否认其他家族性遗传病史。
查体:患儿神志清楚,对答稍迟钝,智力发育评估同同龄儿,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面部呈特殊方形,可见褐色斑点。鼻根部粗,鼻翼宽,双眼外观照可见眉毛粗重,呈连眉,宽眼距,内眦赘皮,右眼虹膜异色(图1)。眼科检查如下。视力:右眼0.4(矫正1.0,验光-1.5 DS/-1.25 DC×165°),左眼0.3(矫正0.9,验光-1.5 DS/-0.75 DC×19°)。内眦间距(C)为33 mm,瞳距(D)为55 mm,外眦间距(E)为81 mm,W指数=2.04 [W指数为衡量内眦异位的标准,计算公式为W=A+B+(C/D),其中A=(2C-0.2119E-3.909)/E,B=(2C-0.2479D-3.909)/D][1]。眼位正,交替遮盖阴性。右眼虹膜呈灰蓝色,左眼虹膜颜色正常(图2),双眼晶状体、玻璃体未见混浊。眼底检查:双眼视网膜平伏,可见脉络膜大血管分布(图3)。双眼黄斑光学相干层析成像(Carl Zeiss,美国)检查未见异常(图4)。考虑诊断为Waardenburg综合征Ⅰ型。
图1 患儿面部及双眼外观相 面部可见散在或密集分布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褐色斑点,以两颧部、鼻背为甚。连眉,宽眼距,内眦赘皮,右眼虹膜异色。
图2 患儿眼前节照 A. 右眼虹膜色素脱失呈灰蓝色;B. 左眼虹膜色泽正常。
图3 患儿眼底照 双眼底视网膜反光偏红,视网膜色素减少,脉络膜大血管明显可见。A. 右眼;B. 左眼。
图4 患儿双眼黄斑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未见异常。A. 右眼;B. 左眼。
讨论Waardenburg综合征(WS)亦称听力-色素综合征,于1951年由荷兰医师[2]首次报道,是一种由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缺失[3]而出现多系统症状的综合性遗传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1/20 000[4-5]。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4型:WSⅠ型常有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虹膜、毛发等色素异常和内眦异位外,临床上一般采用Waardenburg综合征协会推荐的诊断标准(表1)[6]来进行诊断:满足至少2个核心诊断标准或者1个核心诊断标准合并2个辅助诊断标准;WSⅡ型除内眦异位外,其他表现与Ⅰ型相同;WSⅢ型在Ⅰ型的基础上合并上肢畸形;WSⅣ型在Ⅱ型的基础上合并巨结肠、胃肠道闭锁或相关神经系统异常等症状;其中以Ⅰ、Ⅱ型较多见[6-7]。迄今为止,临床报道的WS致病基因包括PAX3、MITF、SOX10、EDNRB、EDN3、SNAI等[8],基本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
表 1 Waardenburg综合征Ⅰ型的诊断标准
本例患儿的W指数为2.04,>1.95,满足内眦异位标准,且患儿鼻根部粗,鼻翼宽,眉毛粗重,呈连眉,宽眼距,内眦赘皮,右眼虹膜异色,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故诊断可考虑为WSⅠ型。该患儿早期植入人工耳蜗,其语言、智力发育水平尚可。患儿既往曾行基因检测但未找到致病基因,可能是检测项目不够全面。建议患儿父母及家族中其他病例同样进行基因检测,可评定下一代遗传风险。
WS具有遗传异质性,不同亚型、种族患者的临床表现、外显率差异较大。目前国外已有大样本的Ⅰ型和Ⅱ型患者的研究[9-10],但国内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总体来说,感音神经性耳聋外显率最高,为50%~100%,国内、国外研究结果较一致。在国内,虹膜异色外显率次之,为40%~70%,国外为20%~30%。此种差异可能是国外人种特点(如白色皮肤、蓝色虹膜)所致。内眦异位外显率约为24.0%,眼底色素异常约为11.3%,国内、国外研究基本一致[11-13]。早白发和皮肤色素异常的外显率最低,分别为10%~20%和0~23%。
治疗方面,对WS患儿进行早期筛查,及时干预,使用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帮助建立有效的听力环境,辅助语言训练有助于患者发育。另外,进行有针对性的基因检测能更好地为家庭提供遗传咨询,降低该病的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