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玲,张绚丽 ,伍嘉仪 ,高修安 ,魏绍斌 ,周思韵
(1.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佛山 528000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绝经前后诸证与西医学中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类似,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的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等症状。魏绍斌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30 余载,善用古方,巧施药对,在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方面独具特色。笔者有幸师从魏师,获益良多,现将其运用古方药对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导师善用古方,又不受古方药味拘束,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坚持方证相对的原则性和随证施治的灵活性,在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上,谨守病机,常用古方归肾丸或黄连阿胶汤加减,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归肾丸出自《景岳全书》,原方用于治疗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证[1]。导师根据绝经前后诸证的病机特点用归肾丸加减治之,主要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干喜饮、烦躁易怒、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归肾丸的药物组成是:熟地10 g、山药15 g、山茱萸10 g、茯苓15 g、菟丝子15 g、杜仲15 g、枸杞子10 g、覆盆子15 g、鳖甲15 g(先煎)、浮小麦15 g。方中熟地可滋肾水、补真阴,用以为君药;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可滋补肝肾,三者共助熟地滋肾益肝填精之功;杜仲可补肝肾、强筋骨,山药、茯苓可健脾以助生化之源,鳖甲可滋阴潜阳、清热除蒸,浮小麦可益气、止汗、除蒸。诸药合用,共奏滋肾益肝、养血填精、潜阳除蒸、敛汗之功。
黄连阿胶汤[2]出自《伤寒论》303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导师认为绝经前后的女性正处于七七之年,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出现心肾不交的症状,常见虚烦不眠、潮热盗汗、口干咽干、五心烦热、心悸健忘、舌红苔少、脉细数或弦细而数。治以滋阴潜阳、交通心肾,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物组成是:黄连5 g、黄芩10 g、白芍10 g、生地10 g、熟地15 g、龙骨15 g(先煎) 、牡蛎15 g(先煎) 、鳖甲15 g(先煎)、浮小麦15 g、麦冬15 g、北沙参20 g。方中黄连、黄芩性苦、味寒,可泻心火;白芍可泻火、化阴平肝;麦冬、北沙参可养阴生津;因原方中阿胶、鸡子黄之滋腻,故易为二地(生地、熟地)以补心肾之阴;佐以龙骨、牡蛎、鳖甲以滋阴潜阳。该方对绝经前后失眠属心肾不交者效果显著。
导师既注重在辨证的基础上立法遣方,同时认为用药诚为重要。其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三方面精心辨识,察同求异,在知药善用的基础上精心配伍,利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利祛弊,成效显著。现就其治疗绝经前后诸证常用的药对进行论述。
阴虚火旺是更年期患者临床常见的征象,常表现为潮热盗汗,导师常以鳖甲配浮小麦治之,以滋阴、清热、止汗。鳖甲入阴分,可补至阴之水,并走肝益肾以除热,为滋阴潜阳、清热除蒸之佳品。《本草述》中说:“鳖甲,类言其益阴,是矣。”“汗为心之液”,浮小麦可去心经虚热而止汗,同时其味甘、性凉,甘能益气,凉可除热。二药相须为用,心肾并补,可增强益阴、除热、止汗之功。若患者潮热盗汗明显,或伴手足心发热,可加用地骨皮以增强滋阴降火之功。
导师治疗绝经前后失眠喜用莲子与百合相配。莲子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功效,《本草纲目》言其能“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日华子本草》谓其能“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现代药理试验表明,百合具有镇静、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率等作用[3]。二药配伍,莲子可补脾肾而养心,百合可养阴清心,一补一泻,养心清心并用,共奏安神之功。若患者失眠较重,可加酸枣仁(炒)10 g 以镇静安神。
绝经前后女性因天癸将竭,冲任脉虚,精亏血少,故易出现月经推后伴量少等月经不调的症状。养血行血药是导师治疗绝经前后月经不调常用的一类药,临床常以丹参配鸡血藤。《本草汇言》中说:“丹参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川芎。”可见,丹参既能养血,又善行血中之滞,一味而功同四物[4]。鸡血藤可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二药为对,可化瘀养血,破逐中寓有补焉,常用于治疗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等病症。
天癸渐竭,肾阴便见不足,或素体阴虚,或多产房劳,数脱于血,多见肾阴亏虚,阴虚则相火妄动,呈现一片虚热之象,临床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盗汗、咽干颧红等。知母味苦、性寒,盐炒后可下行入肾,润肾燥而滋肾阴,泻下焦无根之火[5]。黄柏长于泻肾火而清下焦有形湿热。二药合用,可增强清泻相火、退热除蒸之功,达到滋阴兼清热、去火以保阴之效。
腰为肾之府,女性七七之年,肾精亏损,腰失所养,易发腰酸腰痛。杜仲与续断配伍,出自《赤水旋珠》中的杜仲丸。该方主要用于治疗妊娠腰背酸痛。导师治疗腰酸多用此二药。杜仲味甘、性温,入气分,可补肝肾、强筋骨,直达下部筋骨气血。续断味甘、辛、苦,性温,入血分,既能补益肝肾,又能行血脉。二药同入肝、肾二经,皆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临床合用,气血同调,肝肾同补,筋骨均滋。肾虚血瘀腰痛者可加用川牛膝或怀牛膝以补肾、活血、强筋。
肝为肾之子,肾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加之女性因经孕产乳数伤阴血,肝血益亏,肝体阴而用阳,体阴不足,则其主疏泄之功失用,肝气郁结则烦躁易怒,气不行则血滞或血瘀,可见月经后期或痛经诸症。木旺克土,易合并肝脾不和,引起胸闷胃痛等症状。佛手可理气宽中,又有和胃化痰之效;香附味辛、香,性平,为气中之血药,长于理气解郁、调经止痛[6]。《本草汇言》中说:“(香附)独用、 多用、久用,耗气损血。”佛手、香附配伍,可疏肝、理气、宽中,适用于绝经前后痛经、肝胃气郁、胸膈气机不利患者。
肾气虚衰,天癸先竭,必有阴伤。西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低下而出现的生理病理变化。导师临证时慎用熟地类纯补滋阴之品,常用性味甘平、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药物,以达到补益肾精、缓解症状的目的。石斛葛根合用,强阴益精,气阴双补,而无滋腻碍胃之虞。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能增加内源性雌激素的分泌,改善卵巢早衰[7],石斛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8]。二药除用于汤剂外,导师还将其用于食疗之中,与健脾益气之南沙参、黄芪等中药合用,炖汤食之,药食同疗,共求补肾、健脾、益精之功。
绝经前后女性因天癸将竭,冲任脉虚,经血往往不能按时满溢,易出现月经不调症状,其中以月经后期为多见。导师强调“妇人以血为本”,同时根据气血相生之理,常以益气生血之法调经,临床以南沙参、黄芪为补气药对。南沙参补而不滞,黄芪可益气生血、补气升阳,二者相须为用,补气生血,一静一动,临床使用时可佐以少量香附以调节气机。二药配伍,气血双补,补而不滞,万物复苏可待。
桔梗、冬瓜仁是导师临床用于调畅患者大便性状的药对。此药对对大便性状的调节是双向的,既可用于大便干燥难解的患者,也可用于大便稀溏不成形的患者[9]。绝经前后女性以肾阴虚为主,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发为便秘;素体肾阳亏虚或阴损及阳,肾阳虚则蒸腾、温煦作用减弱,使大便溏稀不成形。桔梗、冬瓜子配伍,一升一降,可恢复气机的通畅,使大便恢复正常。
导师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在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论治上,重视肝肾的作用,形成了以“补肾益精、疏肝理气”为主的临床治疗特色[10]。其治法精当,善用古方,灵活加减;巧施药对,独具特色。现将其遣方用药的特点总结如下。
从肝肾乙癸同源及冲任隶属肝肾这一生理特点出发,导师强调益肾需疏肝,肝肾为纲,肝肾同治。若以归肾丸为主方,在此基础上加木香、香附等疏肝理气之药,且所用之药多归肝肾二经,如菟丝子、杜仲、续断之属,肝肾同补,母子相生,源源不绝。
调经需重视气血,正如《妇人大全良方》中云“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宜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导师治疗月经不调者多以鸡血藤、丹参来养血行血,或用参芪药对以益气养血,气血充足,则经水自调。
导师衷中参西,针对绝经前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低下的生理特点,常选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中药(如葛根、覆盆子等)以益肾填精。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中药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雌激素依赖疾病患者中应慎用。
导师用药以平和见长,对于滋腻、燥热之品则少用,或药性过偏时配合他药以监制。如少用熟地、阿胶类纯补滋阴之品,恐滋腻过甚有碍胃气,代之以性味甘平之山药、黄精之品以补肾益精,或使用时酌加砂仁、香附等行气之药使补而不滞。又如,补肾阳之药善用温润填精之品,如巴戟天、菟丝子、续断等,而慎用附子、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因其性温刚燥,易动津伤阴。
魏绍斌教授针对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独具特色,其常用方剂为归肾丸或黄连阿胶汤加减,常用药对为鳖甲配浮小麦、莲子配百合、鸡血藤配丹参、黄柏配知母、杜仲配续断、佛手配香附、石斛配葛根、南沙参配黄芪、桔梗配冬瓜仁等,形成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等用药特点,在临证时常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