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浙西山区生态乡村建设研究
——以“红绿蓝”下姜模式为例

2022-11-25 17:52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杨茜
河北农机 2022年3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杨茜

2005 年8 月15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门赴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进行了调研考察,与当地村干部就如何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展开了讨论,习近平非常赞同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发展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他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后的2015 年3 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五年后的2020 年3 月30日,随着我国各行各业有序复工,选择怎样的发展途径也摆在了人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重申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让人们更加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里“绿水青山”象征“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观念。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明我们要克服经济和生态的二元对立,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在实践中发展生态经济,农村地区要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特别是山区农村更要把绿色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1 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观和习近平“两山”理论生态文明思想,这些都为我国进行生态乡村建设提供了思想借鉴。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最终在社会中完成了本质的统一[1]。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界,遵循自然规律,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鲜明地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2]。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产物的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依靠自然界获得满足自身发展的生产生活资料,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人类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内化自身的本质力量,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积极地改造自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实质上就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都必须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才能避免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人与自然最终在社会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但这些的前提是人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乡村就是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些为我国生态乡村建设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提供了思想借鉴,主要以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代表。儒家生态思想中主要是“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所谓“道”就是世间万物的本原和自然界都应该遵守的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佛教中的“缘起论”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与自然也毫不例外,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人类违反了自然规律,最终一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1.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观[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注重对生态的保护,主要表现为植树造林,提高我国的绿化率;兴修水利,解决水旱灾害;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开展计划生育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同时还制定了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让环境保护变得有法可依,提出各行各业要节约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新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论构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坚持保护生态,改变生产方式。

1.4 习近平“两山”理论生态文明思想[4]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为“八个坚持”: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两山”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场合中提到,主要内容是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可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银山。国家需要发展,但是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环境才是我们发展的根本,金山银山换不回绿水青山,只有保住根本才能长远发展。

2 浙西山区生态乡村建设典型:“红绿蓝”下姜模式[5-7]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大量的农村分布在山区,耕地稀缺,农民苦于缺少致富门径,发展较为落后。淳安下姜村曾是这样一个地处浙西偏远山区的贫困村庄,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转变,形成了“红绿蓝”共同富裕的下姜模式,是浙西山区生态乡村建设的典范。其中红色代表党的政策,绿色代表绿水青山,蓝色代表创新驱动。下姜村开展了多项线上产业,保护生态整治环境、加快耕地流转、农旅融合发展特色农业和线上产业等经验,对于大量山区农村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1 红色下姜建设

2.1.1 领导关怀

下姜村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前后五位省委书记多次到下姜村调研,下姜村已经被列入浙江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示范基地、杭州市“红绿蓝”三色教学基地,这些都是下姜村独具魅力的“红色基因”,也是红色下姜建设的重要资源。

2.1.2 组织建设

下姜及周边地区党员干部以践行“四种人”为党建目标,建设红色好支部,这四种人指的是生产发展的带头人、新风尚的示范人、和谐的引领人、群众的贴心人,党员干部全面落实“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部署,明确1名党员联系若干名农户,实现党员干部走访群众全覆盖。

2.1.3 红色故事

近年来,下姜村挂牌成立下姜基层干部学院,开发下姜至周边地区红色考察线路,其中白马区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遗址、红军标语墙、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等,这些都是下姜发展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也是红色下姜建设的内容之一。

2.2 绿色下姜建设

2.2.1 养山致富

在习近平“两山”理论的指引下,老百姓意识到不能继续以前毁山种粮、伐木烧炭的生产方式,而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下姜村种植经济作物,基本上形成了茶叶、蚕桑、毛竹、中药四大基地,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很多。

2.2.2 生态旅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带来收益,良好的山水风光自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下姜村依托周边的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村民纷纷开办了农家乐,村里成立了下姜旅游管理实业有限公司和下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村里的民宿资源,探索入股联营机制,每年都有很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给下姜村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2.2.3 完善交通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是当地人对以前下姜村的评价,下姜村是典型的山区乡村,对外交通很差,在历任省委书记的帮扶下,修路建设是绿色下姜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淳杨线公路被称为“四好农村路”,这条路让下姜的产品走向了市场,把游客们带到了下姜,可见绿水青山要想变成金山银山,交通很重要。

2.3 蓝色下姜建设

2.3.1 科技创新

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引下,下姜村村民不再单纯种植粮食,开始种植中药、茶叶、蚕桑、毛竹、水果园等作物,用办企业的方式来搞农业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提升了农业效益。随后精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实现了有机融合,农业生产除了能收获农产品,还附加了观光价值,有了采摘、体验等功能,进一步为生态旅游和民宿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3.2 人才创新

引进外来人才,下姜村确立了人才招引和人才返乡政策,积极引入外来优秀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发展当地产业;发现乡土人才,下姜村通过探寻走访将乡土人才“挖”出来,通过努力,成功将石头画家、剪纸艺术家、打铁匠等一大批人才吸收到乡村旅游的战队,壮大了乡土人才队伍;培养农村人才,鼓励农民自主创新、激发农村智慧,打造下姜品牌的农特产品,向政府借力搞宣传,向市场进军要发展。

2.3.3 管理创新

下姜村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周边村镇一起富起来,构建美丽乡村共同体,但是这也需要更多懂得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引导下姜发展。2019 年下姜村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调整管理方式,引入外来企业,强化市场力量,从管理创新角度激发下姜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对“红绿蓝”下姜模式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得出:生态乡村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一体的,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发展生态乡村能够为贫苦山区乡村脱贫致富提供路径选择,浙西其他山区乡村可以以下姜模式为标杆,推广生态乡村建设,立足地区具体实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生态乡村建设的对策探寻

在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很多农村地区都在探究共同富裕发展的道路,下姜村从“穷脏差”变成“绿富美”靠的是“八八战略”的指引,靠的是“两山”理论的启迪,靠的是下姜村村民自身的内生动力。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精神物质共同富有,科技人才协同等经验可以作为更多地区生态乡村建设的建设性方案。

3.1 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管理机制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审经济与生态的关系,走生态乡村发展道路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农村地区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完善生态管理制度,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红绿蓝”下姜模式是在正确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着完善的管理机制。浙西山区发展生态乡村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和习近平“两山”理论,结合当前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培养广大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建设相应的管理机制,积极践行生态文明。

3.2 强化政策扶持,发挥内生动力

下姜村的发展离不开五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帮扶和指导,这说明在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这些地区交通比较差,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单纯依靠村民自身努力很难脱贫攻坚,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其中要多激发当地人的内生动力,引导当地人寻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路径,充分发挥当地人的主动性,这才能在生态乡村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长久。

3.3 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多元经济

生态乡村建设在经济发展上不能单一走一种模式,单纯种植粮食,应该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分析本地区适合种植的作物,在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延长产业链,发展多元经济,以下姜村为例,下姜村正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开始种植中药等作物,产量增加农民增收,所以发展生态乡村要多引进先进技术,多引进技术性人才,具体分析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现状,寻找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观光资源,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走生态旅游发展道路,多元产业共同发展。

3.4 构建乡村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下姜村构建了特色的休闲下姜、印象下姜乡村文化,让下姜村成为了一个品牌,跳出下姜发展下姜,构建美丽乡村共同体,“大下姜”品牌扩大了下姜村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来下姜发展。由此可见生态乡村建设除了物质上要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要构建相应的乡村文化,精神物质共同富有,还要打造本地区的特色品牌,将品牌做大做强,这样才有更大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来发展,促进本地区建设良性循环,推动生态乡村建设。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