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南通博物苑,江苏 南通 226001)
百年前,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者、南通博物苑的创办者张謇先生给南通博物苑题下了“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对联,并悬挂在南通博物苑最早对外开放的展馆——南馆二楼的月台上,这副对联反映了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宗旨,表明了博物馆要辅助学校教育,同时又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建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在建立之初就已经带有教育的色彩和功能。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博物馆的需求已不仅仅是参观展览,更多的是希望通过除了参观展览外的、以多样化的体验来汲取博物馆的养料,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的丰富。因此,博物馆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很多人把到博物馆参与教育活动,作为丰富个人精神和文化日常生活的一类模式。相应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个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因为博物馆规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馆藏资源丰富的省级大馆,重量级文物多,教育活动的主题也相对较多。而馆藏资源相对要少一些的地方馆或者中小型博物馆,则能利用馆藏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的主题就相对少一些。从博物馆类型上来讲,综合性博物馆的藏品范围要宽广些,教育活动的切入点也就丰富些,而专题性博物馆的藏品范围就相对狭窄些,所以能开展教育活动的切入点也相对少一些。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时的常用手段大多是以展览为核心,辅助以讲座、讲解等形式。因此,如何丰富多样地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已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作为南通博物苑的一名社教工作者,根据多年开展教育活动的工作经验,来谈谈博物馆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博物馆或多或少地在开展相关社教活动。在开始阶段摸索时,可能只是效仿别馆的活动,很少或者并没有考虑要与本馆的展览相契合,所以观众参与后就很难产生对该馆的认同感,观众会认为这类活动基本相同、索然无味,下次就不存在参加的兴趣了。因此,博物馆教育员在策划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围绕本馆特色或有关展览主题来展开。
主题是活动的核心灵魂,它统领了整个活动①。比如是出于什么目的要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活动的预期效果是什么,参与者通过这个活动能受到什么样的启发,社会对于这个活动的反应是什么等。博物馆想让“文物活起来”,就需要积极配合展览展开一整套对外延伸教学项目,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不会说话”的文物“焕发生机”。例如,南通博物苑曾经引进过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历代书法家拓片展”。关于拓片,普通老百姓可能会觉得比较陌生,因此,教育员就策划了关于拓片的科普讲座以及拓印体验活动,这样不仅对拓片进行了科普宣传,让老百姓看得懂展览,与之配套开展的拓印体验活动也让大家亲身感受到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
南通博物苑是一座集展馆和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园林面积占约全苑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南通博物苑的教育工作者秉承创始人张謇先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苑宗旨,高效、全面、大力使用博物苑的园林景观及自然藏品资源特色,开展了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主题的、共计10个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这10个教育活动虽然有不同的内容,但都围绕“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个共同主题,根据季节的变化,把传统文化与当季植物结合起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春天进行“国色天香话牡丹”“幽幽萱草、传递母爱”等教育活动,夏季进行“夜游博物苑——博物苑的动植物”探秘活动,秋季开展“长在树上的‘菜羊’——棉花”科普讲座,冬天带领参与者在园林里“闻香识梅”等,所以虽然都是单个的活动,但都根据“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主题设置,围绕博物苑的园林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社教人员还设计制作了植物观察笔记,参与者如果完整参与这10个活动,最后可以汇总成一本学习资料,这对于参与者来讲是一种很好的收获。
每一座博物馆都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教育活动也应当千差万别。在活动规划中,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本馆资源为根本基础,围绕可使用的资源设计活动,积极努力地塑造本馆活动品牌,开展独具特色的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有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作为收藏珍贵历史文物的重要场所,不能把文物“束之高阁”,应该充分利用场馆的特殊性和优越性,结合传统节日,把博物馆中能宣传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和适当的调整,以规划出适合社会公众需求的教育活动,如此一来,文物才可以“活”起来。
近几年,很多博物馆在利用传统节日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比较多的是在中秋节举办“思乡诗赋”大赛、七夕时策划“乞巧”活动,活动形式有舞台表演形式的,也有是参与体验式的。
南通博物苑近几年围绕传统节日也做了一些尝试。南通博物苑馆藏文物中有一批木刻版画和年画,2018年春节期间“新年纳馀庆——江苏传统木版年画展”对外展出,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展览内容,社教部的教育员在对年画和版画内容经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后,策划了适合未成年人的“年画里的故事”和“门神驾到”这两项教育活动,这两项活动以儿童化的语言讲述年画中蕴含的故事和我国独特的年文化信息,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空白,让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开始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除了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我们的博物馆教育员还策划了适合所有群体的“木版年画拓印体验活动”,在动手拓印过程中,不仅能回顾展览信息、加深展览印象,还能让观众从动手操作中认识和学习到传统的拓印技艺,获取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实现对年画这种我国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
所以,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示历史文明的场所,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为有益的补充,更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博物馆收藏的宝贵历史文物和蕴含的优秀历史文化,是建立打造文化自信的落脚点。博物馆通过举办展览和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认同、爱上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参与博物馆的各项活动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说教式的博物馆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公众对博物馆的文化需求,所以博物馆在进行社教活动过程中要重视生动性、互动交流性和实践感受性,运用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让博物馆文化影响公众,让公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得到知识的丰富、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滋养,以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
南通博物苑在基本陈列更新后,首次展出了一套宋代的孔庙礼乐器文物,为了吸引观众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前来参观、体验,社教部策划将静态的文物用动听的音乐展现出来,因此策划了“少年民乐会”,发动社会上学习民族乐器的青少年积极参与。“少年民乐会”是以民族音乐会的形式举办,每年一次。活动过程中优先选择青少年以传统民乐器演奏传统民乐,乐器与乐曲的选择本着有实物见证者优先。通过青少年的深度参与,让青少年从听觉、视觉、体验与认知等多种体验、多种形式来认识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进而爱上民族音乐。由感官体验上升到情感认同,以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少年民乐会从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5届,每年元旦期间公演,演出结束后,现场就有青少年表示要学习民乐器,把我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少年民乐会不仅吸引了普通观众的目光,也引起了众多民乐专家的关注。
在南通博物苑的基本陈列中有两个是关于创始人张謇的展览。张謇是清末状元,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他在清末民初时辞官回乡,创办实业、教育、社会公益等,造福乡梓,被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为了更好地宣传张謇的爱国精神,让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南通博物苑开发了适合青少年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智慧课堂(图1)。智慧课堂以张謇故居的业绩展和张謇企业家精神展为基础,并选择了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的卡通风格,以“通通”作为虚拟人物扮演角色,走进张謇时代的虚拟空间,通过多媒体和智慧终端的形式来实现课件共享、互动答题和游戏等,把原本枯燥复杂的历史文化变成生动有趣的课堂,同学可以真听、真看、真感受,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张謇的爱国精神。同时,该智慧课堂不受网络、空间、人数等限制,除了在博物馆开展活动,还可以进学校、进社区,满足了博物馆教育在空间延展上的需求,开创了本地区博物馆课堂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先河。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摆脱了博物馆教育中传统的说教模式,调动了参与者的各种感官去认识、理解文物和历史,让陈列在展厅里冷冰冰的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让博物馆具有了生气,也有效克服了“藏品或展览就是全部”的老理念,修正了“重展不重教”的认知,借用了“观众的兴趣”,让藏品和展品逐渐为广大观众所知、所感、所应用。②
在当今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博物馆教育活动想要实现可持续性的、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开展,除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馆内各部的协调与合作,还要借用社会中坚力量,成立共同分享应用操作平台,完成资源互享。
在现如今“双减”大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教学培训作用功能日益凸显。博物馆作为“第二教学课堂”,对学生学习爱好兴趣的激发、实际应用综合水平的提升和改革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具备十分深远的影响作用。同时,博物馆也需要借助学校教学需求定制博物馆教学培训课程和教学培训材料。
博物馆和院校合作确定教学模式和具体内容,一方面能够满足符合院校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需围绕博物馆的实物,包括一些院校不方便供应的综合实践课和探讨课,通过深化与中小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项目合作,使博物馆教育活动与中小学校文化、历史、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相互结合。博物馆甚至可以提供教师的职业发展项目,比如“种子教师”培训,为其提供展览展品辅导和博物馆在线教育资源等。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博物馆教学培训结合,使用博物馆资源为教师提供学习、分析研究或者培训教育的机遇。
笔者所在的南通博物苑与南通市城中小学一脉相承,都是由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创办,两者在地理位置上也比较靠近,学生步行到苑的时间距离是10分钟,这就为馆校共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两家在馆校共建中各司其职,学校提供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馆方提供活动资源,双方共同编写相关教案和学生活动手册。教案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们各年龄层的认知水平差异,因此在实施中,低年级学生以自然科普类为主,高年级学生以人文历史类为主,每个主题下都设有若干需探讨的问题。把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在馆内自行参观、查找答案或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在博物馆里的学习就不会盲目,而是有目的性地、带着问题去参观。同时也教会了他们,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更多的时候应该努力思考问题。这也体现了博物馆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教”,而是帮助观众们主动去“学”。这样别具一格的教学安排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知欲,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但各自的资源也有限,因此各个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可以充分借助他馆力量,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近几年本馆开展的教育活动来看,教育活动的馆间合作更多的是体现在博物馆研学项目上。研学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特别是超过一天的研学课程,或者是自身展馆资源不是特别充沛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和兄弟馆的合作。
笔者所在的南通博物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曾组织过“红色少年行”活动,组织南通市区的青少年参观本地的红色文化展览,以此来重温江海大地峥嵘岁月,激励青少年牢记革命历史。但由于本馆关于红色文化的展品有限,这时馆间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南通博物苑通过发函、电联、面谈的方式,与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海安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建立馆间合作。经过馆与馆之间的沟通、磨合和调整,最终确定研学课程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这样的馆间合作不仅能让组织方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也宣传了合作方的展览,对于双方来讲都实现了教育的目标,这是互惠互利的好事。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媒体影响力不容忽视。积极与各大媒体合作,通过媒体将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告知公众,从而提升社会知名度,让更多群体关注。我们都知道,再好的活动特别是新推出的一项活动,如果不能广而告之,那就只能是“自娱自乐”。虽然这么说带点功利性,但是,“社会知名度”同样是博物馆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笔者所在的南通博物苑,教育活动项目比较多的集中在未成年人身上。为了吸引成年人尤其是青年人也能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在2019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南通博物苑组织了针对青年男女的“青年游园会”,并精心设计带有博物馆特色的游戏环节。这是为青年男女定制的教育活动。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力,南通博物苑联系了多家本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南通交广网、南通电视台等媒体每天定时播报活动信息。就是这样吸引到了年轻观众,使这部分群体也逐渐发展成为博物馆的“粉丝”,来共同享受博物馆的文化。
高效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是拉近公众与博物馆距离的一种方式。现有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通常以展览为核心,辅助以讲座、讲解等形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公众对博物馆的教育需求③,因此,博物馆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特色,准确把握馆藏资源的前提下,找准切入点,利用好各方资源,围绕最能反映自身特色、相关主题或者观众感兴趣的角度去策划活动。这样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且符合自身“气质”的教育活动。同时,博物馆教育活动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利用馆内外资源,针对不同年龄,开发和推广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加固观众针对陈列展览的理解认知,进而更加良好、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工作职能,弘扬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和让文化“火”起来成为一种常态。
注释
①袁妙琼.浅谈如何策划一场行之有效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J].北方文学,2019(15):157.
②郑奕.用动态活动激活静态展品——博物馆教育之我见[N].光明日报,2015-07-15(010).
③宋海超,彭蛟.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N].光明日报,2021-05-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