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实体展览国际合作新模式探讨
——以苏州博物馆西馆“罗马:城市与帝国”展为例

2022-11-25 01:20杨莹沈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跨文化苏州

杨莹 沈琳

(苏州博物馆,江苏 苏州 215001)

由苏州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策展的“罗马:城市与帝国”展,是2021年国内第一个实体落地的文物入境展,在全新建成开放的苏州博物馆西馆亮相(图1、图2)。本文试图分析在筹备该展览的过程中出借方与借展方所遭遇的全新挑战与相应解决方案,为其他博物馆在实现入境实体展览的可能性提供一些依据。

1 跨境实体展览国际合作的挑战

博物馆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展览交流是其中最复杂、最专业、耗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项工作①。国际间展览交流的本质是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一直以来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也通过文化交流进行基本的了解和沟通。

新型跨文化交流机制的建构是实现跨境实体展览的现实需要。在过去数十年中,我国的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国际借展成为博物馆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得益于便捷的交通方式及畅通的沟通渠道,国际间博物馆的展览交流普遍依赖传统的邮件方式及人员的交流往来进行筹备工作。与欧美博物馆相似,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在合作“罗马:城市与帝国”展的过程中,考虑到新形势的变化,也从传统的合作模式转向了线上会议模式。在日常沟通中,使用远程会议办公软件(如Teams、Zoom)成了双方的首选(图3)。“博物馆要通过创新和探索,来应对当前困境中来自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挑战。”②双方制定了月度会议章程(monthly meeting),商讨与展览相关的事宜,并了解西馆工程进展情况以及最新的政策,以便根据最新的政策决定诸如是否可以派员到苏州查看场地或进行布展等相关事宜。由此可见,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机制并非一旦建立就牢不可破。我们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既需要不断构建新的机制,也需要适时解构旧有的机制。当许多问题已经无法靠既有的机制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建立一种新型的跨文化交流机制便成了当务之急。

从现实可达性转向虚拟可达性(Virtual accessibility)。社会的信息化是当前世界各国所共同享有的发展大背景③,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各国博物馆在举办跨境实体展览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例如,香港艺术馆就曾与维多利亚及艾尔伯特博物馆合作,利用视频完成了虚拟点交及布展,成功在英国展出了45幅吴冠中的画作,无疑为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开启了先河。为完成对苏州博物馆西馆场地的虚拟查验,在经过充分沟通后,大英博物馆决定组成一个视频查验小组,所涵盖人员除了项目经理和项目协调员之外,主要包括安全保卫、文物保管、藏品修复以及策展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士,制定了一系列查验标准和要求,从而完成了场地查验(图4、图5)。依据展品的分类,苏州博物馆将点交及布展分为重物组(heavy objects)和中小型展品组(small/medium objects)两组,大英博物馆则每天为每组分别配备2名专业人员进行视频监督及指导布展,2名人员实行轮班(图6、图7)。进入21世纪,国际间的展览交流已不再局限于推广或宣传,而是被更多地用于促进对话和增进理解④。通过此次别具一格的合作方式,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在交流互鉴方面更进了一步,也为日后的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任赤字的客观存在。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全球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的互动中也处于一个不对称的状况⑤。不同的文化能力导致了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信任赤字的客观存在。“罗马:城市与帝国”展是首次在亚洲进行展出,而新形态加深了大英博物馆对各种问题的担忧。一方面,苏州博物馆西馆是一个刚刚建成的全新场地,存在着众多未知数,按照国外博物馆借展惯例,一般不会同意在全新的场馆举办文物展览;另一方面,在押运员无法到场的情况下,大英博物馆并不能完全放心将展品全权交付苏州博物馆和运输公司来操作布展。为解决大英博物馆的上述顾虑,苏州博物馆向大英博物馆提交了一份完备的场地设施报告和点交及布展人员的资质报告(包括参与布展的运输公司人员),让其了解苏州方的专业水准。最后,为彻底消除大英博物馆的顾虑,经过苏州博物馆项目小组成员的商议,苏州博物馆向大英博物馆提议,请大英博物馆委托中国境内信任的第三方对布展进行监管。此创新举措,最终让大英博物馆欣然接受了苏州博物馆的建议,选择了上海博物馆并与其达成了三方协议,邀请上海博物馆派员对布展全程进行监管,以确保无押运员的情况下大英博物馆对其文物安全的掌控。

2 跨境实体展览国际合作的路径共建

跨境实体展览国际合作本质上是促进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及文明间的兼容并蓄。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建设,需要从理念共享开始,通过路径建设,最终达到终极目标。

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共同目标。世界各国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这也造成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理念和思维方面具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各种文化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而跨文化交流是使不同文化间达到相互认识和理解的一个过程。在筹备“罗马:城市与帝国”展的过程中,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虽然身处不同文明之间,但双方均怀有强烈的意愿,希望能够将展览落地办成,这便成了双方对话的基础和重要条件。鉴于此次因新形态原因带来的各种“第一次”,合作双方需要各自做好准备工作和备选方案。每次在与大英博物馆召开月度会议前,双方都会通过邮件的形式,确认此次会议将讨论的议题。双方自行针对议题做好准备,收集信息,在会议上进行讨论,有效规避了会议上漫无目的地讨论各个话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会议效率。为确保所有展品在卸货后都能顺利进入库房和展厅,苏州博物馆员工针对不同高度的板条箱和展品制定了多条馆内的文物路线和布展方案,最低程度地减少现场布展的难度和不可预测性。当今世界,交流与融合已成为发展的主声浪,因而同心聚力、交融互通、共同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危机和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合作式对话。当前世界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在互相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也进行着相互的交锋。在跨文化交流中,合作双方需要努力增进双方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营造尊重、平等的和谐交流与合作氛围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在于人们有了解对方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发展状况等各方面的欲望,从而达到文化认同,并愿意付诸努力一同改进既有的交流方式与机制。在与大英博物馆开展合作时,考虑到语言、文化、政策的差异,苏州博物馆始终积极与对方保持沟通。为保证日常工作的有效进行,苏州博物馆学习国外先进博物馆,以项目制的方式筹备本次展览,并按照大英博物馆的团队结构,对应安排了人员进行对接,协调多个部门开展工作。在签订展览协议过程中,苏州博物馆针对多项受西馆建设进度及新形态状况影响的条款与大英博物馆进行了多次斡旋,调整展览费用支出金额的分配,有效降低了苏州博物馆所承担的风险。从历史上来看,跨文化交流一直是国与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则是必须摒弃“比较式对话”,坚持“合作式对话”。信任是国际关系最好的黏合剂,国家间可通过多次信号传递和反馈进行反复博弈,表达战略意图,形成积极预期,实现相互信任⑦。通过合作式对话,达到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实现互惠性理解(Reciprocal understanding)。

选择性的折中主义。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论述了要在未来实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战略目标,其中重点提到了在人文上,我们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⑧。在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过程中,当遇到双方都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则必须寻求到一种能被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苏州博物馆向大英博物馆提交了场地设施报告的初稿后,大英博物馆询问苏州博物馆所使用的泰丝是否经过Oddy Test⑨,并质疑展柜中是否可以使用丝绸作为包裹布料时,最终双方找到了折中的办法,决定使用上海博物馆在展出“大英博物馆藏百物展”时所使用的同款布料,避免了大英推荐布料无法在国内获取的难题和泰丝进行Oddy Test时间过长的双重问题。在新常态下,国内博物馆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合作模式和合作方案,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探索各种新方式以实现举办跨境实体展览的可能性。

3 结语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多种发展趋势,博物馆在跨境实体展览的举办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博物馆的主要文化产品,展览是体现一个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综合实力的主要方式,而跨境实体展览在对外交往领域更是展示不同国家历史、沟通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特殊时期或特殊地区还能发挥特殊的纽带作用⑩。在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合作双方依然秉持着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观念,那么势必会在无形中筑起一道隐形的、使本国与他国对立起来的壁垒。人类文明具有普遍共性,在面对多重挑战的过程中,国际博物馆之间更应以“文明的连接”为出发点,积极探索跨境实体展览合作甚至使整个博物馆界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在合作过程中,尽管不同文明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技术、意识形态,也暗含着冲突、分歧和对抗,但双方拥有共同的目标,也乐于分享资源、技术,以尝试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

202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2022年,又将主题确定为“博物馆的力量”。面对新的挑战,博物馆可以紧跟时代潮流,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服务形式,探索新的展示和传播手段;也可以打破旧有的桎梏,激发多元群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建构一种新的合作模式,继续将实体展览带到观众面前。博物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保护和展示历史和文化,虽然这一直以来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但在世界快速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功能却显得尤为重要。在思考博物馆的力量和影响力的同时,博物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承担起发现、合作和教育的责任,为观众提供更方便、更具吸引力和启发性的服务,使博物馆成为一个让观众有无限的机会彼此沟通、联系、辩论、交流和共同探讨的地方。

注释

①Lee Davidson,Leticia Perez-Castellanos.Cosmopolitan Ambassadors: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 Polycentral Museum[M].Delaware:Vernon Press,2019:3.

②安来顺.恢复和重塑博物馆的文化驱动力——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讨论之一[J].中国博物馆,2021(2):3-7,125.

③本报评论员.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N].光明日报,2019-05-16(001).

④陈莉.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博物馆对外展览:作用与挑战[J].东南文化,2021(4):144-150,191-192.

⑤任洪生.跨文化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现实、挑战与应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74-83.

⑥张亚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困境及推进路径[J].中国发展,2021(S1):78-82.

⑦刘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参与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0(12):66-67.

⑧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知,2021(1):4-8.

⑨Oddy test是由大英博物馆保存科学实验室Andrew Oddy于1973年所提出;于现今的英国,已被公认为鉴定文物典藏与展示用材是否符合保存质量(conservation quality)的标准程序。

⑩段勇.当代中国博物馆[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92.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跨文化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大英博物馆修复唐代敦煌刺绣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