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鸣鸧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寨学区,甘肃 定西)
情境教学是在新的教育要求背景下提出的,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针对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形式的转换,将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尽可能使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使情境式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就是引用的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在教学准备以及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思考如何结合课程教学,使知识的学习更接近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以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接纳、理解新知识,同时使新知识为生活实际服务,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只有教学情境接近生活实际,学生才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为问题解决服务,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初中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较低级水平,正在不断发展,解决问题时还对具体的事物有较大依赖。基于学生此阶段的特点,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该采用具体的例子,将教学过程中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结合,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降低学生对本门学科学习的心理防线,避免出现因无法理解、学不会而出现的逃避现象。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有用之处,理解课堂中的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止停留在浅层,而能够深入思考,使学生明白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进而能够更积极、更专心于本阶段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活中到处蕴含着知识,课本中的内容都是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一些问题抽象程度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容易联想到生活实际,能够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有些问题抽象程度较高或者学生利用有限的生活经验很难联想到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简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对教材整体有宏观的把握,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呈现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于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之外,应帮助和提醒学生用数学思维看待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将生活数学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支撑,塑造严谨的思考方式,当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解决生活难题时,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奇妙之处,真正从内心主动学习,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之后的所有教学内容和程序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对内容进行讲解,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再由浅入深,将实例与深层次的知识相结合,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和深入之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探索,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其自然,新知识的引入并不突兀。按照这样的程序,学生能够对新的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社会呼吁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有用之才。教师单单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还不够,重要的是付诸实践。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创新,为学生而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完善课程教学的设施和体制,真正实现课堂和生活的结合,使知识为生活服务。
以“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为例。这一定理的数学表达式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将其运用于生活实际。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例如,“某地由于遭受台风袭击,一棵9 m高的大树在距离地面4 m的位置被折断。有一身高为1 m的女孩站在距离大树3 m的位置,请问被吹断的大树会砸到小女孩吗?”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先将题干中的有用信息抽取出来。如果不能理解题干的意义,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示意图:小女孩距离大树3 m,构造直角三角形,不难看出此为一条直角边,大树被折断的部分为5 m,树干下落,在直角三角形中为斜边,利用勾股定理求另外一条直角边,折断部分下落的垂直高度为4 m,小女孩与未折断部分的高度差也为4 m,由此可知,大树恰好砸到小女孩。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抽象定理结合起来,运用作图的方法理解了这道题的本质,顺利解决了问题。
对于类似问题的解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若理解困难,可以借助示意图将其具体表示出来,更直观地呈现题干信息,便于联系课本知识。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还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充满趣味性,实现课堂与实际的连接,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皆学问”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教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师可在课堂中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深刻内涵。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变化,尽可能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且他们常常能够感知到的事物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入,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问题。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后,还要进一步升华,鼓励学生脱离课本,灵活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数学的学习既需要抽象思维又需要具体思维。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中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将学习中的两种思维形成很好的承接,能够让数学的学习变得容易一些。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和函数”这一章知识后,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仔细观察生活,看看周围有哪些物品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思考为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将课本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了深刻认识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生活的机会,为学生打开了观察生活的视角,以新的角度看待生活,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加热爱生活,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师应该积极实施这种教学策略,单一的课堂教学再生动、具体,也不如学生亲自走进生活自己感受收获得多。初中生思维迅速发展,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日益强烈,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课堂与实践的交叉,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通常蕴含着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在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外实践也应该成为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采用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外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例如,有这样一道实践题:“有一面被打破的圆形镜子,目前只有较大的一块碎片,要想重新制作一块同样大的镜子,利用这块碎片如何才能做到?”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灵活思考,就能够想到利用做三角形三边垂线的方法作圆的方法。联系实践,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促进知识的转化和迁移,举一反三,从而真正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实际的支撑,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如今的教育大形势下,教师应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衔接,为学生创建有利且适宜的教学环境,利用生活化的情境作为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在获得具体解题技能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策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情境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