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阳,孙俊辉,范道洋,王卫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河南 郑州 450003)
颈椎退行性疾病是包括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固化症、颈椎滑脱等在内的一系列疾病,常常伴随椎间盘退变、Modic改变、椎管狭窄、矢状位序列失稳等退行性改变[1]。颈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衰老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所有人都会出现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影像学表现,常见的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根性疼痛、步态失稳、四肢感觉异常等[2-3]。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主要由脊柱椎旁肌肉及其附属韧带等结构维持[4]。随着对脊柱椎旁肌肉研究的深入,脊柱椎旁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腰椎方面,已经有研究表明脊柱椎旁肌的退变与腰椎退行性改变具有相关性[5-9]。目前关于颈椎椎旁肌与颈椎退行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较少。本研究通过MRI图像对颈椎椎旁肌退变及颈椎退行性改变进行量化评估,研究颈椎椎旁肌退变与颈椎退行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因颈部疼痛或根性症状(伴或不伴有神经功能损伤)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存在颈部症状或根性症状(伴或不伴有神经功能损伤);(2)具有MRI检查资料。排除标准:(1)颈椎肿瘤病史;(2)颈椎外伤史;(3)先天性颈椎发育畸形;(4)颈椎手术史。
1.2 测量指标
1.2.1 颈椎椎旁肌参数 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中选取患者C3~6水平,采用其MRI轴位相图像进行测量。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浅层颈伸肌横截面积(superficialextensor area,SEA)、深层颈伸肌横截面积(deep extensor area,DEA)、对应椎体横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及脂肪浸润率(fat infiltration rate,FIR)。根据所测量的肌群,将FIR分为颈深伸肌群FIR及颈浅伸肌群FIR。为排除不同患者因身高、体质量差异带来的测量偏倚,使用SEA/VBA及DEA/VBA[10-12]作为颈伸肌容量的指标。测量方法见图1。
1.2.2 颈椎退变参数 在PACS中选取患者C3~4与C6~7椎间盘水平MRI轴位图像,通过Image J软件对椎管的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s of the spinal canal,AP)即MRI成像上每个椎间盘水平处硬膜囊腹缘和背缘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采用Pfirrmann[13]标准对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根据Modic等[14]的方法评估是否存在终板的改变。测量方法见图2。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性别、年龄等进行描述性分析,选取147例样本参数值的95% CI作为参考值范围;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Spe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颈椎椎旁肌参数与颈椎退变参数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颈椎椎旁肌参数及颈椎退变参数描述性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47例患者,年龄18~79[50.00(40.00,55.00)]岁,其中男51例(34.70%),女96例(65.30%)。见表1、2。
2.2 椎旁肌参数与颈椎退变参数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DEA/VBA比值在C3~6水平与C3~4节段AP(r=0.168,r=0.216,r=0.223,r=0.232,P<0.05)呈正相关,见表3。SEA/VBA比值在C3~6水平与AP、Modic改变及椎间盘退变无相关性。见表4。颈深伸肌群FIR在C3~6水平与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r=0.168,r=0.234,r=0.251,r=0.211,P<0.05)呈正相关。见表5。颈浅伸肌群FIR在C3~6水平与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r=0.234,r=0.273,r=0.307,r=0.209,P<0.05)及C6~7节段的椎间盘退变(r=0.291,r=0.261,r=0.256,r=0.253,P<0.05)呈正相关。见表6。
椎旁肌是维持脊柱稳定性及辅助脊柱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颈椎稳定的维持主要来源于颈后部肌肉,颈后部肌肉主要由颈浅伸肌与颈深伸肌组成,颈浅伸肌是由颈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组成的肌群,颈深伸肌是由颈回旋肌、多裂肌、棘间肌和半棘肌共同构成[15-16]。既往关于腰椎椎旁肌的研究证实,腰椎椎旁肌退变与腰椎退行性改变具有相关性[5-9]。目前关于颈椎椎旁肌与颈椎退行性改变相关性的研究较少,颈椎椎旁肌与颈椎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本研究结果显示,AP在C3~4节段与C3、C4、C5、C6水平的DEA/VBA比值呈正相关,与SEA/VBA比值及FIR无相关性,这表明颈深伸肌群的退变与颈椎椎管尤其是C3~4节段的狭窄相关。既往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研究表明颈椎椎管的狭窄与颈伸肌群的萎缩具有相关性[17-18]。Thakar等[18]发现CSM患者的所有屈伸肌和椎旁肌均出现明显萎缩,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腰椎退变与肌萎缩的相关研究显示,神经根的损伤会使其对应多裂肌发生萎缩[19-21],颈部肌肉萎缩可能与此类似,颈深伸肌群受脊神经支配,脊髓受压即AP减小使颈深伸肌群发生去神经萎缩,而颈浅伸肌群的神经支配与枕大神经及肩胛背神经有关,因此AP与SEA/VBA的无显著相关性[15-16]。
在腰椎Modic改变的研究中,有研究指出腰椎椎旁肌的脂肪浸润与其Modic改变具有显著相关性[22-24]。Tamai[11]等的研究表明Modic改变与颈椎椎旁肌的退变没有相关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既往研究报道了腰椎间盘的退变与腰椎椎旁肌之间的关系[6-7,9,25-26]。有研究表明,颈椎椎旁肌容量与颈椎间盘的退变具有显著相关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颈椎间盘退变与颈椎椎旁肌肌肉体积无广泛相关性,颈椎间盘的退变在C4~5节段与各层面的颈深伸肌群FIR及颈浅伸肌群FIR呈正相关,在C6~7节段与各层面的颈浅伸肌群FIR呈正相关,这表明C4~5、C6~7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与颈椎椎旁肌的脂肪浸润具有相关性,这与Tamai等[11]的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是将颈椎椎旁肌分为颈深伸肌群及颈浅伸肌群两部分,并且在C3~6各层面与椎间盘退变进行分析。
本研究表明颈椎椎旁肌的退变与颈椎退行性改变具有相关性,其中AP与DEA/VBA、颈椎间盘退变与FIR具有相关性,Modic改变与颈椎椎旁肌退变参数间无相关性。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的横断面研究,因此仅能表明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其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