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志国
“十三五”以来,浦东新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浦东新区逐渐探索出“一村一品一联合体”产业振兴发展模式。该模式聚焦村庄产业资源、主题特色和品牌内涵,搭建起“发展载体(一村)+产业特色(一品)+经营组织(一联合体)”的产业体系构架,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乡村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展村企融合、产村融合、农旅融合等发展路径,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浦东新区将“一村一品”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引擎,坚持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资源开发。传承历史记忆、传统文化,整合种植业、养殖业等资源禀赋,深入挖掘“老字号”“土字号”“乡字号”等代表性产品,开发利用乡村功能价值,培育本区村镇优势主导产业。自2011年至今,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包括1个镇、6个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2个,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这些村镇成为产业发展、村庄建设、乡村治理提档升级的样板。
二是注重整体提升。着重在“品种+品质+品牌”下功夫。品种培优方面,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加强浦东白猪、浦东鸡等本土种源保护利用,做强做大农业“芯片”。品质提升方面,加大科技支撑,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农产品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方面,推进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市级以上名牌认证,加强市场营销,讲好浦东农产品品牌故事,塑强南汇水蜜桃、南汇8424西瓜等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注重功能拓展。鼓励示范村镇发展新兴业态,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等新要素,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开放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人才链,依靠科技驱动、基地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努力达到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开拓马兰头、火龙果、雪菜等“小而精”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鲜食瓜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为破解经营主体规模市场开拓合力不足、农民增收带动能力不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不够等问题,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三个优化”扎实完善乡村产业经营体系。
一是优化要素集聚。以“主体+品牌+基地”作为产业化联合体基础架构,系统推进要素配置聚合、主体集聚联合、品牌重组集合、政策融通结合,有序推动主体增量、品牌增色、基地增效、农民增收,有效衔接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于一体,促进企业经营、合作经营、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协力互动,产生“1+1+1+1>4”的聚变效应,为农村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红刚青扁豆、良元稻米、桃咏瓜果、乓乓响农业、田野蔬果、千村百果休闲采摘等产业联合体均通过深化整合资源,催生新的发展空间,行业及其自身实现新提升。
二是优化分类施策。根据涉及品类及规模,浦东新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分为单品型、多品型、增强型三种类型。单品型联合体以区域公用品牌为纽带,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拓展蔬菜、火龙果、草莓、葡萄等新兴品种以及南汇水蜜桃等区域传统特色产品,加强产业项目整合,重在打通研发生产、产销对接、储运流通、营销服务等环节,推动特色单品全产业链发展。例如:清美集团采取供种、播种、施肥、技术、收购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形成涉及全区17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00多个农户、近2000亩基地的蔬菜产业联合体。多品型联合体由行业龙头牵头、辅之其他优质经营主体,重在串联不同品类产业组织促进优势互补,拓宽线上线下多维立体销售渠道,增辟浦东新区地产农产品销售“直通车”。例如:盒米村果蔬产业化联合体与30多家合作社签订订单,统一标准给盒马、天猫等平台集中供货,辐射溢出效应进一步显现。增强型联合体是不同联合体牵头单位的深化联合,重在加速规模扩张,抢占优质市场,提高比较效益。例如:由浦东5家产业化联合体牵头单位参与注册成立上海壹各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平台化运作、整合化经营,加强集约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优化成长机制。出台《浦东新区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加强土地、金融、科技等政策供给,打通政策落实毛细血管,用优惠政策推进联合体联农带农。扶大做强促优,组织开展产销对接会开拓市场,支持实施市区现代农业专项,完善《浦东新区促进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补贴办法》,优先支持联合体和成员单位成长发展。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加大典型宣传,建立退出机制,完善利益联结体系,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产业化联合体共同发展。
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过程中,浦东新区聚焦乡村“三个价值”,深入落实“三园工程”,积极推进产业化联合体“三个融入”,加强村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
一是融入村庄建设。镇村层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遵循“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要求,按照“主题为重、产业为核、增收为要、持续为基”原则,分析产业基础、自然肌理、村庄特色,打磨主题定位,找准产业方向,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新区层面,以“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主战场,充分发挥乡村经济、生态、美学叠加效应,在资金来源、用地安排、条线项目等方面倾斜支持,依托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持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底板”。自2018年至今,浦东新区累计成功创建1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出“十里桃花·寻源赵桥”“水乡花游·宿游连民”“田间花海·桃源界浜”“六盒联动·幸福长达”“雪菜之乡·蔬果大河”“诗意田园·乡韵公平”“骑迹乡村·乡匠海沈”“蔬香腰路·清美田园”“古镇水乡·桃源新南”“科创环东·田美张江”“玫瑰星火·邻空驿站”等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精品村庄。
二是融入产业体系。因地制宜,系统性精准施策,通过发展壮大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对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的村庄,主动引入。针对泥城镇公平村、航头镇长达村等农业生产能力有优势但欠缺龙头企业的状况,协调促成区域骨干企业分别与这些村庄开展合作共建。对未具备产业化联合体的村庄,加速组建或覆盖。充实完善了川沙新镇连民村、宣桥镇腰路村、大团镇赵桥村、祝桥镇星火村等村庄的产业化联合体,有效打通本地农产品销路。对生产服务能力有短板的村庄,抓紧补缺。支持产业化联合体建造收储保鲜中心等项目,及时补齐老港镇大河村等村庄在农产品深加工专业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三是融入乡村治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激发了产业主体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新农人”返乡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激活了村庄内生发展新动力。产业化联合体成员整合多种资源盘活闲置农宅,组建经营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同时,以“租金+股金+薪金”“订单农业”“包产包销”“二次分红”“以销定产”“以丰补歉”等模式,带动村民稳定持续增收。浦东新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建设发展,撬动实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获益,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