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诗学象似性研究
——以许氏译本为例

2022-11-25 20:49翁静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英译本原诗许渊冲

翁静琳

(中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许渊冲的《诗经》翻译不仅实现忠实、达意、传情的效果,更是把雅、美奉为至上目标。他的《诗经》英译本处处体现三美,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而许氏译本把其语言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品读其佳作后,读者便会获得欣赏与审美的提升。诗学象似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象似性,它是一种审美象似性,它不是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机械性再现,而是更注重语言符号给人以情感反响和审美感受[1]。所以,诗学象似性充分体现在许氏《诗经》英译本中。

1 诗学象似性与许渊冲的译诗“三美”论

1.1 诗学象似性的内涵

“诗学象似性” 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玛格丽特·弗里曼(Margaret H.Freeman)(2009)提出的。她认为,诗学象似性是文学中的象似性,侧重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与意的相似”,而是“思想和情感的象似性”,也即通过文学作品中完整的符号表征,构建生活幻象,引发读者审美体验[2]。她还认为诗学象似性是一种审美象似性,它是“动机、成分相似和摹仿”三者的整合[3]。

我国学者熊沐清(2012)在弗里曼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诗学象似性:“‘诗学象似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美学特质,它来自文学文本中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效果之间建立在相似关系基础上的融合,最终以符号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与作者—读者观念世界的照应性相似或关联。”[4]

诗学象似性,区别于传统的象似性,更常被用于分析文学文本中的语言。它关注的是文本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之间的融合性。传统象似性里的分类主要包括语音象似、语相象似和隐喻象似。该文参照熊沐清对诗学象似性的分类,将其二者融合,并将诗学象似性分为音韵象似、语相象似和隐喻象似。

1.2 许渊冲的译诗“三美”论

许渊冲教授提出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论”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它是诗歌翻译的最佳指导原则,也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5]。“三美论”具体含义即: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6]。

诗歌翻译比起一般文本翻译而言,具有更大的难度。一篇好的诗歌译文应当要使英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在听觉、视觉和心灵上都能获得美的享受[7]。

2 《诗经》英译中的音韵象似性与音美

音韵象似性(prosodic iconicity) 指文学文本尤其是诗歌文本中由重读、韵律、节奏等语言手段所体现的象似性,包括听觉象似性(auditory iconicity) 、声音象征(sound symbolism)和节奏象似性(rhythmic iconicity) 三大类。[8]弗里曼认为,诗歌的音韵特征可再现现实世界中的声音,也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而许渊冲的《诗经》译文最为注重韵律之美。他在翻译《诗经》时,多次使用音美原则,将原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阅读时有一唱三叹之感,倍感乐趣。这便是音韵象似与听觉美产生的效果。

2.1 拟声词

拟声词(onomatopeia)是听觉象似性最突出的代表。它指的是音与义的基本吻合,词的音是对自然声音的直接模拟。拟声词也是增加文本中声音美学效果的常用手段。试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关雎》的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 is a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关雎》是《诗经》里的第一首情诗,堪称千古绝唱。原文所节选的是诗歌的第一节,此处的“关关”是拟声词,指的是鸟鸣声。译本中许渊冲用“cooing”译拟声词“关关”,颇具匠心,此读音象似于水鸟的咕叫声,尽显雌雄水鸟在相互调情而鸣叫的欢快活泼感。诗歌译文同样未言事而先有声且先有情,将雎鸠恩爱时的阵阵鸣叫勾起一个纯情小伙对自己心上人无限思慕的故事娓娓道来。男子日夜思念,终成痴想,一个不经意间的声音也能让他生情。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而且,“cooing” 也与“wooing”完美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也正是许渊冲三美中的“音美”原则。

2.2 声音象征

声音象征(sound symbolism)指的是语言中的音与义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语音却能让人引发某种象征性的联想现象。在声音象征方面,同音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试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静女》的节选: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The maiden fair and mute,

Gives me a grass-made lute.

The lute makes rosy light,

And brings me high delight.

《静女》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一位男子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约会的场景。原诗虽短,但格调欢快,每句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原文所节选的是诗歌的第二节,写的是痴情小伙在等待自己美人时的回忆。许渊冲在译文中选用“mute”和“lute”这两个词汇,达到重复使用/ju:t/音的效果。/ju:t/读音轻柔且和谐悦耳,传达出柔和细腻之感,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东西。而/aıt/含开音,在“light”和“delight”词汇中重复出现,充分展现了痴情小伙对心上人的爱慕至深。此外,译文中/m/音听起来轻柔舒缓,许渊冲用此形容美人非常妥帖恰当。由此看来,许渊冲在译文中一方面以此切合“音美”原则;另一方面以音传情达意: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一位满腔真情的小伙,小伙对自己心上人的浓浓爱意都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3 押韵

押韵(rhyming)是节奏象似性的实现手段之一。它指的是在诗歌中将韵部互相谐音的文字放在固定位置上,使得诗文读起来顺口悦耳。试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硕人》的节选: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Like l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

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

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

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seed,

Her forehead like a dragonfly’s,

Her arched brows curved like a bow,

Ah! Dark on white her speaking eyes,

Her cheeks with smiles and dimples glow.

《硕人》 这首诗歌描写的是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赞美她的美丽、尊贵和幸福。原文所节选的是诗歌的第二节,这里多处押尾韵,读起来酣畅淋漓。且原诗细腻的刻画、形象生动的比喻,在人物描写上达到较高水平。而读许渊冲译文中的“tender”和“slender”,“reed”和“seed”,“dragonfly's”和“eyes”,不难发现其中的“音美”原则,甚至译文的押韵程度还超越了原诗,形成ababcdcd 的韵脚模式,在强化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的同时,将一位美人写得神采晃漾,容姿妙曼娇媚,真是呼之欲出。庄姜艳丽绝伦,她的手、肤、颈、牙、额、眉、目等一切都毫无缺憾。许渊冲或想借此译文表达,此乃中国古典美人之曼妙音容,怎能不备受世人推崇和青睐。

3 《诗经》英译中的语相象似性与形美

除了音韵象似外,诗学象似原则中的语相象似也充分体现在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本中,且语相象似往往能够产生视觉上的美感。诗人在诗歌中使用语相象似,或想借此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因此诗歌承载着诗人的意图,而语相象似又主要体现在词形象似和句式象似上。所以,语相象似与“三美论”中的形美相互照应,可以在许渊冲《诗经》的译本中根据语相象似可追寻到形美的踪影。

3.1 词形象似与形美

在诗学象似性中,词形象似性主要体现在字符层面,如大小写、拆隔、斜体、加粗、下划等。试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子衿》的节选:

亲亲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Student with collar blue,How much I long for you!

Though to see you l am not free,O why don't you send word to me?

Scholars with belt-stone blue,How long I think of you!

Though to see you I am not free,O why don't you come to see me?

这首诗歌选自诗经《子衿》中的第一、二节。此诗写的是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站在城楼上等待她的心上人时,心情急切且焦躁,内心别无所求只盼望着恋人的到来,然而却始终等不到恋人的身影的故事。原诗歌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表达女子的情感。而许渊冲在译文中巧妙地使用了字母“O”,并将其位于句首,位置突出。字母“O”形同“人心之状”,用此词形象似直指女子那颗苦苦思念恋人的心,把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思念恋人的痴情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且句首字母“O”的对称夺人眼球,又为诗歌译文增添几分形式上的姿色美。

3.2 句式象似与形美

语相象似中的句式象似主要体现在句子的省略、倒装、对称、对偶等方面。文本句子在使用这些句式手法后呈现出的物理形式、意义、意图、情感和效果之间有着摹写性的关联。试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采葛》的节选: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To gather vine goes she.

I miss her whom I cannot se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months three.

To gather reed goes she.

I miss her whom I cannot see.

One day seems long as seasons three.

To gather herbs goes she.

I miss her whom I cannot se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years three.

《采葛》是一首热恋中的男子为思慕姑娘唱的恋诗歌。诗歌里没有爱的呓语,只是表达了诗人思念的情绪,但却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男子对那个劳动的姑娘是这样的热恋着,一天不见她就像三月、三季、三年不见。而许渊冲译文中,为了表达出热恋中的情人的相思之苦及想念之深,巧妙地使用倒装句式,把三个“To-”结构置于诗行行首。大写“To”以及将“goes”后的宾语前置,这样的句式处理更强调男子心中思念情人去往的地方:情人不在自己的身边,而男子此刻万分思念她,心早已飞到远处,在急切呼唤远方的情人。这里的句式象似把原诗想要表达情人之间浓烈的爱情和痛苦的相思之情充分地展现出来。且许渊冲在译文中使用倒装句式使译文达到了绝佳的形美效果,更夺人眼球。

4 《诗经》英译中的隐喻象似性与意美

隐喻象似性指的是通过隐喻的手法达到符号与对象之间的象似。文本中所使用的隐喻象似有时也能帮读者捕捉到原文意境的神韵之美,营造出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契合的审美境界。在许渊冲的《诗经》译文里处处都体现语言上的隐喻之美,诗歌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使行文与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互融合,让人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而隐喻象似又正好照应许渊冲译诗“三美论”中的意境之美。试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何人斯》的节选: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 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 絺搅我心。

Who’s the man coming forth,

Like a whirlwind which roars?

Why does he not go north,

Nor to the southern shores?

Why comes he near my dam,

And disturbs what I am?

这是首弃妇诗。曾经,诗歌中的女子与丈夫爱意浓浓,但如今,她的丈夫却无情抛弃了她。粗暴取代了温柔,热恋化作了冷漠。他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飘忽不定,让女子心神不定。他出现过,给女子带来欢乐;可出现过后又离开,给女子留下失望。因此,诗中女子对“彼人”的飘忽身影展开想象,比作一团散乱入侵的暴风。而许渊冲在译文中也使用了隐喻象似,完美展现出狂风飘忽变幻的画面,让女子抓不住方向,字里行间流露出女子神思恍惚的疑惑、惊惧、失望和愤怒。一切景语皆情语。阵阵狂风像猛虎一样大作萧杀,昏暗笼罩着大地。诗歌通过营造疾风画面,寄情于景,给予读者一种毛骨悚然之感。呼啸声振聋发聩,让读者情不自禁谴责起诗中变了心的丈夫而同情这位弃妇。悲伤而又气愤的情感与恶劣的环境相互交织,完美契合诗歌的主题:弃妇诗。许渊冲在译文中把原诗的意境构造得栩栩如生,情景交融,境象统一,揭露出负心汉反复无常的丑恶嘴脸。

5 结语

诗学象似性有助于帮助创作者融合文本中的形式、意义、情感与审美。它能使作品具有语言本身难以企及的效果[9]。通过以上原文与译文的细致赏析,不难发现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本在诗学象似的解读下极具魅力。其译本中展现出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为诗歌注入了灵魂,在给予读者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扣人心弦,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诗学象似不仅是诗歌的创作原则,译者在翻译佳作时,也应该遵照诗学象似的原则。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借助各种手法,将诗歌的形式、意义、情感和审美融合一体,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仅能获得美学体验,还能得到情感共鸣。此乃诗学象似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英译本原诗许渊冲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改诗为文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