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官蓉(四川宝石花医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肢的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健康恢复指导则是保证治疗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因素。康复指导分为住院期间的指导和出院后的家庭指导。
1.术前进行适应性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屈髋、屈膝、髋外展锻炼:屈髋角度不应该超过90 度,以加强屈髋腰肌肌力。
伸膝锻炼:患者取站立位,双手扶双拐或训练横杠,健侧单腿站立,患侧伸屈膝关节。
髋外展训练:患者取站立位,双手扶双拐或训练横杠,健侧单腿站立,患髋进行外展训练,以70 度为限,以加强臀中肌肌力。
2.术前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以适应术后不能下床的情况。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以便术后下床锻炼时使用。
4.术前常规备皮,范围:上至乳头连线水平,下至踝部,并包括躯干部临近处皮肤。叮嘱患者保持个人卫生。
5.做好手术前各项检查,根据医嘱用药,一般在术前一小时进行抗生素使用,防止术后感染。手术前禁食12 小时,禁饮10 小时,术后留置尿导管。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好记录。对T、P、R 等进行动态监测,评估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呼吸等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术后翻身需借助T 型枕,必要时保持整个身体转动,避免仅上半身或下半身转动,避免行屈髋关节运动;术后出现血肿或积血,需要保持引流畅通和负压状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注意观察引流情况,避免返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性质,一般的切口术后引流24~48 小时,观察每日引流量,少于50 毫升时可酌情拔管;给予患者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基本预防: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休养时,护理人员要提醒、鼓励患者多翻动身体,做早期功能训练,必要时可以下床做简单的运动,做深呼吸以及咳嗽动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求患者多饮水,以防止脱水。要限制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要控制患者的血糖及血脂等。
物理预防:使用制动仪器,如穿戴梯度压力弹力袜,利用机械制动帮助活动下肢深静脉,使血流速度加快,减少血液的瘀滞,通过调节血液循环能够有效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造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中使用的15 厘米宽度的弹力带,就能够有效降低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率。
药物预防:可以使用利伐沙班片口服或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相比较低分子肝素注射,伐沙班片口服效果更好,安全系数更高,但是成本较大。
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在制动情况下,协助患者勤翻身,解除骶尾部压迫并进行局部轻柔按摩,每隔2~4 小时一次。大小便后要保持肛门、臀部的清洁干燥,避免局部潮湿,保持创面的干燥、清洁、无碎屑。
术后因为麻醉可引起下肢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相对减少,加之术中出血、创口疼痛等因素可出现低血压。患者进入病房后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每隔1 小时测量血压一次,麻醉清醒后可适当抬高床头。做好保暖、止痛等措施。
每天两次对空气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固定时长通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做有效咳嗽。叮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增加以冲洗膀胱,每日尿量应达到2500 毫升以上。保持会阴部位的清洁,每日清洗1~2 次,可有效预防感染。
术后一周:此时进行功能锻炼的主要目标在于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训练肌肉组织,避免其萎缩,恢复关节活动能力至一定程度。(1)术后体位:患肢中立位,外展20°~30°,避免患肢内收、内旋,足穿水平版矫正鞋,主动进行患肢足趾以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一次10 分钟,每回10~20 组,每天进行3次,分早、中、晚进行。(2)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每次进行10~20 组,每天进行2~3 次。(3)对膝盖、小腿进行按摩。(4)做臀部收缩运动,臀部收缩5 秒,放松5秒,如此反复10 次,每天进行2~3 组。(5)做仰卧位屈髋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托住膝下,一手托住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进行屈髋运动。每次10 次,每天2~3 组。
术后第二周:康复的重点在于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肌力,增强患者的床上活动能力。逐步抬高床头高度,直至患肢可以半坐于床上。(1)加强体位转换,半坐——躺转换训练、坐站转换训练。(2)床边练习站立,肢体不负重锻炼。
术后第三周:重点在于提高患肢的生活能力,使患肢逐渐恢复负重能力。(1)加强步伐训练,患肢可借助助行器步行锻炼。(2)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借助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的穿衣、穿裤等。
术后第四周至3 个月,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扶拐杖步行过渡到扶手杖步行,最后到弃杖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