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凝结而成的优秀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价值,且表现形式多样,在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1]。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对高校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殊使命,再加上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特征,其根本作用在于培育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及坚定的理想信念[2]。深入分析可知,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作用及精神层面具有统一性:红色文化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能在传承中实现其特有的文化熏陶作用,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引领和价值观培育;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其开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源。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红色文化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再加上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存在的天然的联系,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过程显得十分必要且可行[3]。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强化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而且能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场域,助力思政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提升教育实效性。对红色文化而言,其也能借助思政教育的支撑,实现更有效的传承和更广泛的传播,实践新时代特有的育人使命。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应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的融入,从多角度促进红色文化更充分地展现其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创新变革的需要,也是红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鉴于二者在育人层面存在统一性,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顺利实践,能进一步夯实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为大学生提供更坚实的价值引领,强化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助力教育实现内容的丰富和场域的拓展,对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及红色文化等相关主体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具备较强的革命乐观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精神引领,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资源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助力思政教育完成价值观培育及道德修养提升的同时,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强化教育的理想信念培育。思政教育更多地强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道德修养提升,且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多以思政课的教材、教育大纲及相关指导文件为主。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便能更有效地强化红色文化精神,促进思政教育更充分地展现其育人作用,同时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契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特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在强化思政教育针对性的同时,深化思政教育的影响,帮助当代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感悟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发现自身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探索红色文化蕴涵的时代基因。基于此,思政教育便能更有效地完成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任务。
除了能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外,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还能在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强化其爱国精神,促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建设国家和发展社会的后备军,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且综合素质较强的新型人才。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通过教育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感悟红色文化的途径,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体验。在此过程中,红色文化特有的革命精神能更有效地发挥其熏陶作用,通过教育的形式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目标。例如,河北省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思政育人价值,西柏坡红色文化基地、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基因、极具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发展场域等,都可为思政教育提供育人支撑。将此类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便能在充分发扬革命传统的过程中创新红色文化,赋予红色文化新时代育人价值,通过教育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感悟革命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多样化的教育体验中达到红色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4]。
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在内容、精神及目标等层面具有统一性,二者的融合能实现育人层面的协作,在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场域的同时,提升教育实效。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能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样的内容支撑。红色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强化思政教育的文化价值引领,而且能丰富教育的红色文化元素。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能够展现红色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同时促进教育内容的丰富。此外,红色文化特有的历史渊源、精神价值及案例事迹等,都可成为思政教育的内容来源。将此类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便能在拓展教育内容来源的基础上,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组成,为大学生提供更便利的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途径。例如,山西特有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便可成为当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来源,其多样化的红色旅游物质形态,遍布山西山川河流的红色文化机构,太行、太岳和晋绥革命根据地等,都可成为当地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场域[5]。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物质形态丰富多样,各类革命旧址、红色文化纪念馆等都可成为思政教育的育人场所。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便能有效拓展教育场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便能有效契合时代发展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感悟红色文化的机会和途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在教育中强化文化育人作用,而且能提升教育实效。但在当前阶段,高校在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红色文化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无法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层次变革。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且是全体思政教育者的任务。当前,较普遍的观点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落实红色文化育人的任务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该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顺利推进。再加上在当前阶段,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者队伍建设尚未完善,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行政人员等在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尚未充分展现,这些因素影响了红色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一项调查显示,有22.34%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是“机械灌输”,11.8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是“自说自话”,79.1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这表明辅导员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存在诸多不足[6]。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对建设红色文化育人队伍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尚未开展针对各类教育者的红色文化培训,教育者缺乏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质的系统化途径。此外,教育者多承担繁重的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自觉学习和研究红色文化,且尚未形成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质的自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教育者红色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发挥其引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程度影响着其融入思政教育的顺利推进。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撑,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便缺乏相应的内容基础,其融入效果也难以提升。一项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调查显示,有46.57%的学生因为思政课中没有当地红色文化内容而不满意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有24.07%的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这表明当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基础不足,融入效果不佳[7]。高校与红色文化机构合作尚不深入,相关资源挖掘力度不足,以及资源整合创新程度不够等,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时,多以本校为立足点,挖掘范围受限,无法实现更广层面的资源拓展;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缺乏系统转化和创新,导致红色文化资源无法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也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持续关注,使其发挥的特有的育人价值也受到影响。
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尚未深度融入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既无法为学生传递红色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也无法提升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积极性,这不仅影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顺利推进,其育人价值也无法充分展现。一方面,红色文化元素在思政课中融入较少。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没有对红色文化多样化的资源进行充分融合,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无法在课堂中充分展现。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多以自上而下的理论讲授法为主,此类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参与理论知识学习研究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提升[8]。基于此,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受到内容、形式的双重限制,导致其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缺失教育主阵地支撑。
目前,部分高校在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多着眼于线下场域,通过面对面的知识讲授和文化传播展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大多养成了个性化的学习特征,习惯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加之在网络环境中他们会接触多样化的信息,思想容易受到冲击。然而,由于红色文化尚未充分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空间,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因而,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没有充分发挥特有的育人作用。此外,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部分高校尚未建成红色文化信息化育人平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面临支撑不足、场域受限等阻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高校应立足办学实际,结合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思政教育者是红色文化融入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其红色文化素质对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及实效会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在教育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红色文化素质不足等问题,高校应从多角度入手,提升教育者的红色文化素质,打造综合素质较高的红色文化育人队伍,引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提升融入实效。首先,高校应从宏观角度把控思政教育者的人员组成,并关注各类教育者的红色文化素质。高校应明确教育者组成的多样性,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者,以及专业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等全部纳入思政教育者队伍,确保人员组成多样化。同时,关注其红色文化素质和育人水平,为打造高素质育人队伍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应立足教育者的发展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培训,为各类教育者提供提升红色文化素质的系统化途径。在培训中,高校应关注培训内容的系统化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以新型培训模式吸引教育者积极参与。同时,加强与红色文化机构合作,为教育者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尊重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多角度提升教育者红色文化素质。最后,教育者应树立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质的自觉,在日常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培训。同时,自觉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系统化地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质,不断丰富自身红色文化理论知识储备,培养自身红色文化育人能力,从而更好地引领、落实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9]。
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展现其特有的育人价值,需要以多样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内容依据。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缺乏多样化资源支撑的问题,高校应加大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在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组成的基础上,创新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助力红色文化实现其育人价值。一方面,高校应加大与红色文化机构的合作力度,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场域。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积极主动寻求与当地红色文化机构的合作,重视挖掘多样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大资金、人力及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强与机构的合作,更深入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便利。高校应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对红色文化机构的参与施加积极影响,帮助机构意识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提高机构参与协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获得多样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应对育人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促使红色文化符合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求,助力红色文化更顺畅地融入思政教育。为此,高校应对育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通过重构文化价值、编写校本教材、创新资源形式等方式,使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内容,更便捷地发挥其育人作用。例如,山西省的高校可密切与当地红色文化纪念馆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其中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立足太原解放纪念馆、徐向前故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机构,挖掘其中多样化的育人资源,并将其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发挥思政教育的文化传承载体作用,实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实现其育人价值[10]。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在教育中深度融入的关键在于其在思政课中的融入,只有坚守育人主阵地,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应重视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入,在发挥红色文化特有作用的过程中打造思政课“金课”。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相关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也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根源和思想基础。在思政课中使用红色文化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拉近大学生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并通过红色事迹、红色人物等熏陶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政治理念,促进大学生形成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深刻认同,在保持思政课理论性和政治性的基础上增强课程教学实效。例如,高校可学习湘潭大学的“信仰的力量”金微课模式,在思政课中设置合理的议题,通过党员、模范榜样等故事的讲述,帮助学生明确红色文化的现代化内涵,同时,引发大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11]。另一方面,高校应注意创新红色文化的融入形式,在思政课创新变革中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的作用。高校及教育者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在思政课中运用翻转课堂、情景体验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模式,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多样化途径,并发挥此类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积极性,达成红色文化通过育人主阵地实现育人价值的效果。
除打造思政课“金课”助力红色文化融入教育主阵地外,高校还需关注红色文化育人的场域拓展。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红色文化只有充分融入网络思政教育,才能进一步发挥其育人的价值作用,在网络环境内坚守话语权、提升影响力。首先,高校应组建红色文化信息化育人平台专业队伍,负责平台的建设、维护及保障等工作,为建设育人平台保驾护航。高校应选择具有较强网络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人才组建专门队伍,负责建设红色文化信息化育人平台,包括红色文化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及官方微博等,从多角度为红色文化的信息化传播提供平台支撑,也促进红色文化更全面地融入思政教育。建设信息化育人平台,相关技术工作者应密切与红色文化研究者及思政教育者之间的联系,确保平台建设方向正确。其次,高校应针对不同信息化平台设置专门的负责人,确保平台中红色文化育人内容的时效性。为此,高校应选择专门的红色文化研究者或思政工作者负责平台内容的更新,负责人应正确把握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选择平台内容、设计展现形式时,既保证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又进行创新,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同时以教育的形式拉近红色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多样化地展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最后,高校应创新红色文化的育人渠道,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真实、更直接、更多样的教育体验。高校可通过信息化平台设计具有充分互动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形式,借助5G、VR、多媒体场景等技术,在平台中开展全景式教育,通过虚拟真实的体验帮助大学生充分感受红色文化,接受文化熏陶[12]。如此,红色文化便可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思政教育的融入。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设计更多样的育人模式,充分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