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芳霞
(甘肃省成县沙坝学校,甘肃 成县)
在初中阶段语文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但是由于过去教学资源与条件的限制,语文教材中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没有在教学中被挖掘出来,当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作为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了解互联网,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挖掘它的功能和教学资源,使“互联网+”为教学服务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在不断地改革与变化中越来越优化,教学质量、教育水平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是令家长、社会、学校还有教师都欣慰的事情。但是任何改革、变化步子迈得太快,或者对于改革的理念、目标理解不透彻,就会偏离方向,与目标越来越远,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地在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相比以往不但内容丰富了,方法也灵活、多变了。这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来说是好事,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满足了他们学习的需求。遗憾的是,笔者在教学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新颖、追求多变,忽视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内容设计的重要性,使教学内容像飘在天空中的云彩,学生看得见,却抓不住,知识点零散,重点不突出,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没有效率。
首先,教师没有课堂教学目标,教多少算多少,随意性太强,学生的学习也没有动力,缺少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如果在备课时设计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如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深刻领悟其意境,并通过学习,掌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以及其所传递的情感;结合音乐唤起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中的宏伟感情与理想等。学生不仅能深入诗歌意境,获得知识、情感,还能理解它,学懂它,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可惜,有些教师迷失在新时代“互联网+”的环境中,设计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内容,使教学没有重心,落不了地,也走不进学生的心里,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没有目标,也就没有主线,即使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了相关的知识点,可没有串珠子的线,学生抓不住,现学现忘。一堂课结束,学生浑浑噩噩,不知所以,课下复习的时候更无从下手。这样的恶性循环,自然难以实现高效教学,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就成了泡影。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当成教学评价的一项标准,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读写能力等。这种教学的改变适合新时代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也让课堂教学变了模式,换了方法。但教师对于改革太依赖,对于改革的理念理解不透,在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任何课程教学或者学习,基础都是根本,没有基础盖不起房子,知识构架也架不起来。
比如,《观沧海》的学习,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不理解,教师对于诗歌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云里雾里。如,“若出其中”“若出其里”,这里的两个“若”,放到现在,学生的习惯性理解是“如果”,可是在曹操的诗歌中,它的意思是“好像”,说明作者包蕴万千,吞吐日月的如大海一般浩渺的想象,也衬托出诗的宏大、深远的意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些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强调,学生对于整句、整首诗歌的理解可能是远离本意的,难以走进作者的情怀,更难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以往教学条件有限,教学中没有更多设备,像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更是遥远的,想都想不到。教师的教学只有一本书、一张黑板、一支粉笔,如果教师再缺少教学艺术,没有风趣幽默的语言,加上学习内容与任务的繁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肯定是沉重的,缺少轻松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多媒体,问题却没有随之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如教师对多媒体毫无选择性地滥用;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与原理了解匮乏;教师对多媒体运用单一等,这些都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节奏、效率以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想说的是,多媒体是帮助我们教学,改变甚至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但是不能滥用,要科学、合理地根据需要而用,才能使它发挥作用,助力教学。
比如,在学生熟悉了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可以找一首能代表春天的轻音乐,春天的图片(如春天的阳光、春天的生命等),让音乐的旋律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一边阅读,一边欣赏春、走进春,感受春的气息、春的生命等,从而达到对《春》的朗读效果。如果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不全面,认为它就是信息技术、就是多媒体等,只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几幅春天的图片,当然也可以,但是方法老套,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使清晰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蒙上一层纱,学生理解不了,就难以梳理知识脉络,自然影响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教师盯住了多媒体,却忽视了“互联网+”的连接、沟通功能,学生像以往一样走出学校,就脱离了教师的视线,教师再也“看”不见,不管不问,做不到随时点拨、引导、监督,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堆积,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空白过多,对学生的提升造成影响。如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班级QQ 群、微信群,只把它们当成给家长发通知的一个平台,也没有充分利用微课,使微课只成了课堂上的补充,没有发挥帮助学生个性化、再学习的功能。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互联网+”最大的优势不仅是资源丰富,获取信息便捷,还有交流、沟通无障碍、无距离,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搭起一个临时的在线课堂,形成教学模式,进行交流、沟通,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比如,这两年的在线课堂就是很好的例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满足了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想在“互联网+”环境下改变初中语文的教学面貌,就要充分利用它,借助它的力量,助力课堂教学。
首先,灵活运用微课,助力学生的学习。过去由于条件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内容,除了课下问老师、问同学,没有更方便、灵活的解决方法。这种不方便,造成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越堆越多,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现在有了“互联网+”,教师可以把课堂上的重点内容、难点知识制作成微课件,发到班级群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学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不再有畏难情绪,对学习更有信心,从而为课堂有效教学、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利用好QQ 群、微信班级群,做好指导、监督。QQ 群、微信群的沟通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单独进行文字交流、语音交流、视频交流,也可以邀请多人同时进行语音或者视频聊天。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功能,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监督学生做好复习、预习,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比如,在教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学生在课下复习时,还是对诗歌全意不太理解,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到底指什么?是整个人生,还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或者理想、梦想等?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视频或者语音,把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学生、不理解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学生心中的疑惑解除了,他们对诗歌真正理解了,才能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兴趣的培养,也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互联网+”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资源丰富;二是运用便捷。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到这一点,更要运用这一点来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的现状,拓展教学边界,满足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互联网+”的特点,为学生补充课堂内容。比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在阅读环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如在网上搜集史铁生的其他散文、小说、随笔,如《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文字,帮助学生真正走进《秋天的怀念》,读懂其中的感情,从而在促进教学的同时,也升华学生的学习意义。
总之,“互联网+”是多元的,为了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师要先全面了解它的原理,掌握它的技术,与它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学习需要有选择性地运用它的技术、资源,为课堂教学添砖加瓦,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