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旭
皇城相府,一座历史悠久的明清古堡,其内风格独特的建筑群和背后所隐藏着的深厚的陈氏家族文化底蕴,赋予了这座古建筑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尽管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皇城相府还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古堡,当地人并没有发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直到1998年前后才被重视并开始保护和开发利用,凭借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当地村民的不懈努力,终于收获了成功并从中获益颇丰。在皇城相府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有一些好的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是值得探究的,总结其中经验用作其他文化遗产发展的参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府原名中道庄,是清代大学士、清康熙皇帝老师陈廷敬的住宅,因陈廷敬晚号午亭,故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庄。在陈廷敬辅佐康熙帝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康熙帝曾两次住于相府,故名“皇城”。又因陈廷敬曾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皇帝在给与他的御赐诗中提到“顾盼一过丞相府”,表达了康熙帝想亲临这座古城堡一游的迫切心情,所以才有了相府一说[1]。由此可知,皇城相府一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陈廷敬所在的陈氏家族是在明朝宣德四年迁来中道庄,经过四代的发展,到陈廷敬祖父时已然富甲一方,此时正值明末农民起义,陈氏家族为了自保,依山修筑了环绕村寨的城墙堡垒,起到抵御外敌和保护族人的重要作用。随后相府也随着陈氏家族发展壮大一步步的扩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处处体现了陈氏家风的底蕴。具体而言,相府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片区域,建筑方式有主有从、有正有配,形成一个由内到外完整的古院落群,体现着封建时期的等级秩序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美德。
1.内城
城墙围绕下的内城建筑错落有致,主要分为祠庙、民居、官邸三类。祠庙主要是陈氏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是陈氏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庙,结构为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祠庙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在上古时期便已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一方面是为了缅怀祖先,体现孝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记录家族的辉煌和传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相府祠庙的祭祖堂和先贤祠便分别体现出了陈氏族人重“孝”的家风以及对家族辉煌和传统的传承。
民居有世德院、树德院以及麒麟院。树德院位于内城东北角,建成于明嘉靖年间,该院由主院和偏院并列排向构成,主院采用的是“明三暗五”建筑形式,正房是三层楼为长辈的住所,厢房和倒座均是二层楼为晚辈居所。院落四角还散落有天井。这类典型的四合院形制布局是“封建等级意识和宗法制度的强烈的体现”[2]。世德院是陈廷敬出生地,院落形制与树德院大体相似。古人常说,“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以“树德”和“世德”命名院落,一方面体现出陈氏族人对于“德行”的看重,另一方面也是对后世子孙的勉励。麒麟院为相府内早期的建筑之一,且为陈廷敬祖父陈经济居住,因为门前石兽、门前照壁上均有麒麟图案,故称为麒麟院。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古人希望麒麟常伴,辟除不祥,久而久之,麒麟吉祥的寓意便存在于广大民众意识中,麒麟作为某种意念的象征和表示,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
官邸为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容山公府由前后两进院落构成,前院为会客室,后院为内宅,也是典型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形式。御史府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居所,因其官至督察院御史得名,因其为官邸,更是遵循了等级秩序,体现官方的威严。
2.外城
外城“中道庄”建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贴内城西墙而建,形似为正方形,略短于西城,东城内的建筑主要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学士第,辅之以书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
冢宰第也称大学士第,康熙三十九(1700)年建成,北面厅堂高挂着康熙御笔“点翰堂”的牌匾。小姐院为陈氏闺中小姐和侍女所居,该院室屋顶形式采用卷棚顶,风格独特,屋身低矮,一定程度地反应了当时女性地位偏低的现象。南书院创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是陈氏子弟学文习儒、备考科举的地方,也是其“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重要见证。管家院为相府管家居住和办事的场所,房屋均为单层结构,门楣上镌刻“笃诚”二字,笃诚意为切实忠诚,表达了相府选人标准,从更深层次来看,陈氏家族选人时“人必忠诚”的要求也是其家族对自身的要求,体现了陈氏家族“忠义”的门风。
皇城相府这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堡,号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发展成今天山西为数不多的5A级旅游景区,享誉海内外,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相反是曲折离奇。
皇城相府所在的皇城村煤炭资源较为丰富,20世末的皇城村民们也是靠着挖煤冶铁,一度成为全县有名的小康村。当时的皇城相府也只是一座古堡,没有得到村民们的重视,就连康熙皇帝亲题的“午亭山村”的匾额都被村民做了菜窖的盖板。
20世纪90年代末,皇城村虽然靠“煤”富裕,但资源总量减少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此时的村领导才意识到依靠挖煤发展经济这条路走不长,于是张家胜带着村两委出去搞调研,学习了那些发展起来的村子的先进经验,像蔬菜大棚、种植果园等致富方法,但在皇城村收益甚微,屡屡碰壁,最后才将目光投向这座古城堡。
为确定皇城相府的价值,张家胜到北京拜访时任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清史学家戴逸,以及文博界知名专家罗哲文,又几次到上海的高等院校和历史研究院求证,专家们肯定了陈廷敬相府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才使他有了开发皇城相府的信心。
1997年12月,全国著名专家学者云集皇城,“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在这个小山坳举行,这次研讨会不仅进一步确认了皇城相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而且也为相府开发大造声势,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后续寻找了专门的考察团队,对皇城村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做出了系统全面的评估,并给出了一些规划方案,《山西省皇城相府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山西省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阳城县皇城相府国家优秀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建设规划》,保护且开发利用皇城相府发展旅游业的大方向这才敲定下来。
但是很快其他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一是虽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但当地人对于皇城相府的历史价值认识不足。二是具体如何下手开发,还没有详细的规划方案,再就是开发这座古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事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为此做出对应策略。首先,派专人向村民宣传相府开发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利益,然后在具体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专家们在座谈会上的讨论,得出了一些规划建议:先保护修缮,再开发利用,深挖相府文化,打造相府品牌。最后政府申请专项资金并出头向银行申请给予皇城相府开发利用的无息贷款,这才基本上解决了资金的问题。
经过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后,相府正式开始保护和开发的工作。1998年,皇城村拿出两亿元用于皇城相府的修复和保护,并实现了举村搬迁的壮举。同年集资启动三门七楼十处景点的修复建设[3]。1999年,二期工程斥资3000余万元,耗时两年,创造性地修复了相府所有建筑以及陈氏墓地,基本上再现了清代大学士陈廷敬为孝顺其母而建成的“皇城”的风貌。1999年12月又增加了50万元的投资,成立了山西皇城相府有限公司,下设有“皇城管理处”和“旅游公司”,基本上完成了旅游开发的前期工作,并已经开始接纳海内外游客。
2010年,皇城相府成功跻身国家5A级景区行列。2011年1—11月,接待中外游客156万人次,门票收入785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至2016年累计投资5亿多元。皇城村通过咨询专家“挖文化”,利用资金搞发展使得皇城相府一步步成为了国家5A级景区,皇城村民也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皇城相府的开发利用得以成功,其中的一些经验是值得注意的,如打造绿色文化空间、文化和经济双翼驱动、注重拓展和品牌引领。皇城相府将生态旅游体验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一体化的多功能景区[4],将绿色发展的宗旨贯彻于开发利用的全过程。这些经验对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皇城相府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与煤炭经济不同,相府的开发利用属于第三产业,并非要以破坏环境、消耗自然资源为手段。相府的周边环境进行绿色开发也恰符合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全新境界。
2012年,皇城村开始在相府推动实施“绿满皇城工程,做大景区绿肺量”的战略。斥巨资将景区范围内的千亩荒山种满绿植,还将景区周围原矿区改造成了“绿色矿区”。改善环境的同时还着眼于生态工程的建设,制定了发展“绿色观光农业”的计划。共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1104亩,兼有绿色、观光和商品的三重属性的高效率的生态农业区。这项工程不仅改善了景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开发的绿色矿区和生态工程对于吸引游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如此开发确实达到了绿色发展、居民和谐的目的。
实践证明了这种战略眼光是很长远的,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利益的获得,是符合发展大势的。其他景区也应当吸取经验,在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实现环境、居民和经济效益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态势。
皇城相府景区在构建绿色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态景区的同时,还着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带有相府文化的产品,利用文化资源变现为经济效益。明清文化商业区中便体现出文化资源对经济的发展的推动。
迈步在明清文化商业区的仿古街,明清的服饰、老字号名品、明清式建筑以及迎来送往的传统礼数,这些深度还原明清古风的做法让众多游客颇为震惊。在食品街中研制推出的“皇家菜”,是对明清时期宫廷饮食文化的再现,具有代表性的是传统美食进士杂格、相府小炒肉、相爷枣花三合一的特色套餐,形成我国北方别有风格的饮食文化。在接待服务上增加了既有清代宫廷文化特征也有现代风格特色的诸多项目。除此之外还研制了与相府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大规模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如相府玻璃内画球、相府陈醋、相府蜂蜜酒等,这些带有相府特色的文化产品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资源的融入过程中,资金投入也必不可缺,可以说文化资源和经济投入是相辅相成的。相府景区通过引进影视文化产业用来和本地的旅游文化相互促销,使得相府景区同时拥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种特色,如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就是相府景区合作投资拍摄的,有不少游客也是因为这部剧才来到了皇城相府,亲身感受相府文化。除了《康熙王朝》,还在相府景区内拍摄了《一代名相陈廷敬》《再回相府》《名相风云》《天朝国风》等20余部大型影视剧,进一步提高相府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络绎不绝的来参观。
由此可见,文化与经济在遗产的开发中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其他文化遗产在开发中也应重视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
注重品牌的引领是皇城相府开发过程中另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措施。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更是企业无形的财富。相府在发展过程中也很重视品牌的作用。
皇城相府的品牌建设起初便融入了相府独有的文化资源,注重文化营销,因为文化营销在对消费者渗透力和影响力方面更能使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但是最初的受众群体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如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等群体。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受教育程度提高,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和享受,探访古院落、感受百年前的文化氛围恰符合了一部分人的追求,此时以名人故居、古建筑群为品牌内涵的皇城相府就迎来了飞跃式的发展。从2002年至2022年,皇城相府的管理部门共申请、注册相府旅游产品商标45大类、200多小类,皆为省级著名商标或全国驰名商标。商标成为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在22亿元左右,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品牌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品牌更可以直接拉高该景区的知名度,带来无穷的价值。其他景区也应积极注册属于自己的商标品牌,实现专利化发展,并依靠品牌的巨大社会反响从中获益。
总之,皇城相府与其他古院落遗产,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并无实质性或根本上的不同,仅存在文化底蕴、开发程度不同而已,借鉴皇城相府开发成功的经验能够促进其他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