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少华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其与交通条件的耦合协调情况密切相关。其中,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地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密集度直接影响旅游景点集聚效应发挥,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交通作为连接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桥梁,旅游景区与交通环境的协调匹配情况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旅游景区的空间研究和旅游与交通环境的关系研究发展较快。在旅游景区的空间分析方面,集中于探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张广海等[1]以山东为主体采用多元回归法研究乡村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提出资源禀赋、接待设施等是影响乡村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王超等[2]采用GIS软件对里岔镇旅游景区的规划特征和整个景区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刘智汉[3]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丁华[4]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呈明显的“丄”字型分布,各市之间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在旅游与交通环境的方面,主要集中于探究交通对旅游景区的影响情况。研究指出交通对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5]、网络关注度[6]和发展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7]。此外,戴学军等[8]采用GIS软件对在交通巨变情况下龙门县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交通的发展促进了龙门县游客的增加和客源市场延伸。
综上所述,交通环境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已经得到广泛共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山东省作为我国旅游大省,其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研究仍存在缺口。同时,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及自然旅游资源,其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研究对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通过空间数据提取,采用ArcGIS软件对山东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交通耦合协调情况展开研究,以期为促进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山东省东临渤海,处于黄河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共辖16个地级市(其中两个副省级市)面积157 900 km2。作为齐鲁文化发源地的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截至2020年4月,山东省共有A级景区1 227个,其中4A级景区223个、5A级景区12个,旅游资源丰富。2019年山东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万亿元,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2.1 平均最近邻比率
平均最近邻比率是用来衡量要素在区域内集聚情况的恰当方法[9]。通过计算实际平均距离与预期平均距离的比值衡量地理要素的集聚情况。其比率大于1证明要素在空间内呈离散状态;结果小于1则证明要素在空间内呈集聚状态。
2.2.2 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协调度用来衡量地区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程度。目前,协调理论在旅游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研究成果卓著[10-11]。旅游景区与道路交通具有较为显著的相互协调作用关系,旅游景区的集聚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人员的聚集推动地区交流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同时道路交通的完善提高了景区的可进入性,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与扩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衡量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与二级以上公路密度的协调情况。
旅游景区平均最近邻比率数据来源于2021年6月20日高德地图,对旅游景区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采集,通过筛选与剔除得到旅游景区数据点1 447个,将文件导入ArcGIS 10.2,生成计算结果所需的数据图。
在A级旅游景区资源禀赋与二级以上公路交通道路的耦合协调的计算中,山东各省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数据从山东旅游局官网得到。二级以上道路数据从《山东省2019年统计年鉴》中获得。
山东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沿海岸线分布的形态,而交通线呈现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形态,二者在视觉上存在一定的错位。为了更好地分析山东省旅游景区的整体分布情况,采用最近邻比率方法,通过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计算旅游景区与最近景区的临近距离d_i,输出为EXCEL文件并代入公式,得到山东省最近邻比率为0.058 48,ArcGIS分析结果显示p<0.005,证明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旅游景区的集聚性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分析各地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发现A级旅游景区分布较多的城市为济宁、临沂和青岛。在3A级以上旅游景区资源禀赋方面,较高的是青岛,其次是临沂,济宁、济南、潍坊、烟台紧随其后,这些地区高级别旅游景区较多,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资源基础。从整体看,山东省各地区之间旅游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差距,最高的青岛与最低的德州相差2倍多,旅游资源禀赋不均衡,制约山东省整体旅游经济发展。同时,山东省5A级旅游景区较少,空间分布极不协调,高质量旅游资源不足,且旅游景区与交通线分布存在一定的错位性,不利于地区旅游吸引力提升,阻碍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
计算山东省旅游景区资源禀赋和二级以上道路密度的耦合协调度,将各地区耦合协调指数导入ArcGIS软件,采用自然断裂法将其分级,并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地区旅游资源与交通的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距,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的形态,西部地区交通与景区的耦合协调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其中,高度协调地区为潍坊、青岛和烟台,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与道路交通的匹配情况较为完善,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中级协调地区为临沂、泰安、威海、淄博和济宁,其中临沂、济宁和泰安旅游景区密度较高,集聚效应较好,但高级别旅游资源不足,同时交通条件有待完善;淄博旅游资源略有不足,但耦合协调度较高,表明淄博旅游资源与交通条件均存在瓶颈,二者需共同发展与完善。济南、滨州、日照和枣庄为协调区,耦合协调度一般,交通与旅游资源的协调性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其中济南市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耦合系数不高,说明交通发展进度落后于旅游景区的建设,道路交通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东营、莱芜、聊城、菏泽和德州的耦合协调度较低,旅游资源和道路交通条件的发展均相对落后,今后需要进一步带动二者的发展与完善,相互协调提高地区旅游吸引力。
山东省旅游景区呈现南多北少、沿海岸线分布的形态,旅游景区集聚性态较为明显,但各地区高级别旅游景区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高级别旅游资源不足,各地区分布不均衡。提高各地区高级别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与建设,发掘景区的文化内涵,补齐高质量旅游资源短板,提升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均衡性是带动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优化,进一步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
山东省各地区旅游景区与交通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制约整体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地区旅游景区与交通的协调发展水平,完善规划与建设,带动地区交通与景区整体协调发展。同时,要促进地区旅游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旅游产业链,带动交通价值链延伸,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山东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潍坊、青岛与烟台为高度协调区,旅游资源与交通的协调匹配程度较为完善,有利于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级协调区为临沂、泰安、威海淄博和济宁,这些地区旅游资源集聚情况有待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完善交通建设,提高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济南、滨州、日照、枣庄为协调区,而东营、聊城市、菏泽和德州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应提高该地区旅游资源与交通的协调建设水平,推进旅游资源规划高质量发展,带动集聚效应发挥。要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交通规划融入旅游业和区域服务业发展需要,同时旅游规划与建设应积极借势交通运输的带动作用,主动对接交通网及主要干道,推进“交通+旅游”产业综合规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