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鹏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集约发展,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山东农业产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借鉴其他先进省份经验,针对山东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山东农业企业稳健发展。在推进山东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山东省为提升农业企业综合实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山东省农业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新进程,继续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东省发展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不仅推动了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务农人群收入。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这对农业企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020年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山东省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达到8.65万家,农民合作社23.59万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过万家。山东省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品种、农业信息化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山东省规模以上农业企业10 20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营业收入达224.7亿元,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额连续22年全国领先。
山东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各渠道带动基地农户968万户,农户增加收入184亿元[1]。从“龙头企业+农户”到后来的“龙头企业+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逐渐被更多农户所认知和接受,例如寿光建设中国蔬菜产品的集散中心、交流中心、蔬菜标准的制定中心[2]。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农产品企业品牌,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但多数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经营管理落后,农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容易受到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也是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
目前来看,山东省新型的农业企业的主体规模还不大,从山东省和全国实际情况来看,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先全国,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龙头企业还存在小、弱、散等问题,组织数量少、不规范导致生产经营规模不大,还未达到农业企业资源配置等集约边际[3]。受区域位置和农业产业性质等影响,对高学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力不足。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从市场经济等要求来看,还存在很大问题,各地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现象严重,盲目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各地缺乏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和产品。
农业企业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水平还未完善,尤其是农业智能控制和信息感知技术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发展空间还很大。农业数据资源分散,系统平台有待完善,实现智慧农业的路还很远,运用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效果还不明显[4]。农业信息化采集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标准化程度不够,实用性较差,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农业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企业稳健发展。
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和城镇化的热潮,受外界因素影响,加之本地农业企业薪资优势远弱于外出务工,对本地区高素质技能人才难以吸引[5]。农村地区相对于城镇地区发展较为落后,信息更新换代慢,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低,加之农业企业薪资待遇一般,农村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外流,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生产生活的主力军远远落后其他发达地区,农业企业劳动力素质一般,文化水平低下,对农民学习先进农业信息技术产生障碍,难以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更不知如何加以应用,大多还是凭借个人经验,也制约了农业产业水平化的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时间较短,很多地区缺乏农业信息化专业型人才,很多都是自学农业知识,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使得目前农业企业只具备基本采集和发布基层信息,纵向开发能力差,对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具备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迫在眉睫。
从1996年以来,农业企业自主研发成果较少,公司技术私有化现象时有发生。农业企业多为粗放式的加工环节,精细化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下,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知名度不够,导致不如其他产品的竞争力。政府对农业企业的重点投入是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而忽视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山东省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农业企业等竞争力和创造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6]。
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区位优势,依托资源优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将生产基地与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进行有效衔接,形成完整流畅的市场链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值,促进农业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引导,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确立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品优势[7]。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才能更好地带动当地发展,实现农业增产、人民增收、经济增长。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逐渐迈向智慧化,但是与农业发达地区国家相比仍有不足,农业企业应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当地农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通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创新、企业领导团队的引进与培育、企业行销组合策略创新和创建名牌产品等措施,做大做强企业规模与实力。
鼓励农业企业抓好农产品原料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规范使用技术操作流程,带动农业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8]。农业企业应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围绕养殖、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化管理水平,重点打造农业企业应用平台,推动农业企业信息化和品牌化发展。
人力资源是农业企业新型组织经营体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要牢牢抓紧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保障。继续促进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有效衔接,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大户或农民合作社合作,创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应定时对农民进行培训,打造一批现代化、有技能、高素质的农民,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切实做好农科教结合,农业企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传授农业知识,对农民进行“一技一训”,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文化[9]。同时农业企业还要制定出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优秀技术人员,为农业企业经营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应更为全面,为农业企业制定更为合适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设施、人才培训、技术投入等。引导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基地建设加大投入,使基地建设与生产经营化相结合,提高农业产业基地的专业化和标准化[10]。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认证体系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控制源头到生产过程。制定完善对农业企业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支持政策,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坚持计划、协调、控制、服务规范等原则,以相关政策为主要依据,利用政策、财政、立法等方式,支持农业企业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同时也要规范农业企业经营,保证农业企业农资产品的供应质量,加强对农业企业监督管理,促进农业企业的快速、稳健、健康发展。
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农业企业发展现状,针对农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重点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高标准农业化建设;通过加强制度化管理水平,重点打造农业企业应用平台,在促进山东农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山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推动山东朝着农业大省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