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 川
参加社区疫情防控,每天都能见到一位身材矮小的“红马甲”,卡口管控、物资运送、防疫宣传……忙得脚下生风。起先以为是哪个单位下派的志愿者,一打听才知是社区里的“义务兵”,今年已经78 岁,人们都亲切地称她赵阿姨。这让我很是吃了一惊,78 岁!哪里像呀?一点儿也不像!后来到小区卡位值守,她分到我这一组。我们很快就熟悉了,成了无话不谈的“战友”。
赵阿姨为人热情豪爽,典型的“自来熟”。见了谁,总是很大声地打招呼,微笑着点头,那笑容融在秋日阳光里,亮亮的,暖暖的。闲时听她唠家常,谈过往,说人生,心生无限感慨。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悲或喜或无奈,不深入接触,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他们心里装着的事儿。亮着灯的扇扇窗里的人,到底经历过什么。
赵阿姨的老家在上海,14 岁进工厂做学徒,学成后进国家核工业部从事电工工作,此后辗转于成都、兰州、贵阳等地。仪征化纤建厂初期又随夫来到这座滨江小城,终于落地生根,有了第二故乡。有好工作,有事业有成的丈夫陪伴,有三个可爱的儿子,可谓春风得意,人生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她的三个儿子均在年富力强时不幸先后离世。屋漏偏逢连雨天,丈夫又患上直肠癌,而她自己也曾患脑梗偏瘫,“是个走过鬼门关的人”,谁人能够体察得到她内心深处的那份黄连之苦?很长一段时间,那种生命里的不能承受之重,来自生命深处的恐惧死死攫住了她,让她在现实生活的艰难和无望中震颤不已,彷徨、犹豫、流泪,整夜无眠,在人生的边缘饱受风雨。
大雨来时躲着走,路不好时小心走,命运这东西,谁能控制得了?这是赵阿姨常挂嘴边的话。现实无所逃遁,只能面对。血脉相连的孙子孙女要抚养,一大堆的家务要操持,卧床的爱人要照顾,所有事情都由她独自包揽,再苦再累也要扛下来。在最困惑无助的时候,是社会的关心拯救了她,让这个置身汪洋中的小船掌舵人,坚定地挥动双手,划向彼岸,慢慢熬过了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
一个人历经苦难的洗礼与磨砺,疼痛经年便慢慢不再觉得疼了,只剩下疼痛留下的淡淡印记。胸中有了内涵,呼吸开始变得匀静,“退休后我就开始做志愿者了,一晃二十几年,我要把自己全部的爱心回报给社会”。
如今孙儿孙女都长大成人,上了大学。“人要走正道,心要常感恩,不要攀比,能过得平静、体面一点就好”,赵阿姨一直这样教育孩子。她的孙子我见过,19 岁的大男孩,瘦瘦高高,一表人才。我说你要认真学习本领,将来好好孝敬奶奶。他听了,点头冲我笑笑。我看到他眼里满是憧憬。他知道奶奶的厚望有着多重的分量。
病毒突然来袭,赵阿姨不仅自己投身到抗疫一线,还积极动员孙子孙女加入志愿者队伍。祖孙三人晨出夜归,风雨无阻,成了社区抗疫现场一道别样风景。
赵阿姨家住小区三村,但一村的居民几乎都认识她,进出卡口时会和她热情打招呼,远远站着聊几句,然后主动出示双码、核酸检测结果、通行证……赵阿姨值守严苛有序,我们自然就轻松许多。一位了解她的老人悄悄对我说,赵阿姨的心大着呢,天塌下来都不算事。说此话时她眼中含泪。我知道,人们都佩服她,都在心里向她频竖大拇指呢。
想起一个故事。说一个木匠砍树做了三只桶。一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桶一样,只是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赵阿姨心中装着爱,盛满阳光,她收获了快乐与满足,活出了老年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