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撷要

2022-11-25 10:43:52韩佳颖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穿山龙风邪宣肺

韩佳颖 王 真

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8 周,胸部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者。导致慢性咳嗽的病因繁多,最常见的有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和变应性咳嗽(allergic cough,AC)[1]。研究表明,CVA 约占我国慢咳病因的1/3,其次是UACS 和EB[1]。王真教授系浙江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医30 余载,尤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系疾病,对慢性咳嗽的辨证施治有其独特的见解。现将王老师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王老师认为,慢性咳嗽可归属中医“内伤咳嗽”“顽咳”“久咳”“久嗽”等范畴。核心病机为肺气宣降失司,迫气上逆,而发为咳嗽。《黄帝内经·素问》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陈修园也曾提出:“肺为气之市,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咳嗽虽然起之于肺,但与肝、心、脾胃、肾等脏腑均息息相关。若他脏受邪,脏腑功能失调,亦可引起肺之宣降失常,从而产生咳嗽,这与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的解剖学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处。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很多患者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失治、误治,导致最终转为慢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如高世栻所云:“诸病易治,而咳嗽难医。”

2 治则治法

王老师治疗咳嗽多以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强调外感与内因并重,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为常法。再根据病位与兼证的不同加以变化,风邪侵袭、肺气不利者,予疏风解痉之法;鼻窍不利、咽喉不利者,予利咽通窍之法;脾胃运化失调者,予和胃降逆、疏肝健脾之法。

2.1祛风解痉法 CVA 常表现为慢性刺激性咳嗽,无痰或少痰,常于夜晚及凌晨发作,可伴咽痒、气上冲感,无明显胸闷、气促等症状。运动、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等容易诱发或加重症状。EB 和AC 症状均与CVA 类似,三者的主要区别为,CVA 存在肺功能的支气管舒张试验、激发试验或PEF 昼夜变异率阳性。EB 存在痰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而AC 则既无肺功能异常,也无痰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

王真教授认为上述三种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寒热之证不突出,异病同治,均可归属于咳嗽中的“风咳”范畴。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风邪,邪侵肺卫,肺失宣肃而作咳,病位在肺,病因切中“风”字。因此,治疗应当“从风而论”,予祛风宣肺、解痉止咳之法。王老师拟方多选用疏风宣肺的麻黄、紫苏叶为主药,两者相伍,可增强辛散宣通之力,疏风散寒,开宣肺气。配伍蝉衣、僵蚕、穿山龙、地龙等以祛风解表,熄风解痉;咽痒而咳者,予桔梗、射干、山豆根等宣肺利咽而止咳。同时,王老师喜用药对,常予肺形草、紫草、茜草清肺止咳、凉血解毒,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生白芍及生甘草合用,共奏柔肝缓急、解痉止咳之效。“肾为气之根”,久咳肺肾两虚者,佐以五味子、补骨脂、仙灵脾等补肾气以纳肺气,黄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咳嗽痰黏者,常选用炙枇杷叶、炙紫菀、炙款冬花、鲜芦根等润肺化痰止咳。此外,王老师常结合药理学知识,如穿山龙的活性成分穿山龙总皂苷,可抑制哮喘炎症因子分泌,改善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状态[2];山豆根有抗炎、缓解平滑肌痉挛[3]等作用,临床上用于刺激性干咳者收效甚佳,但因本品有一定毒性,需严格把握用量及疗程,中病即止。

2.2利咽通窍法 UACS 其基础疾病以变应性鼻炎、鼻窦炎为主,部分患者还与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部疾病相关。除咳嗽外,可伴有鼻塞流涕、鼻后滴流感及咽后壁黏液附着等。鼻窦炎常伴有脓涕多、面部胀痛、嗅觉减退等。

王老师认为,该病病位在肺、鼻、咽喉,《医学心悟》所云:“肺有两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肺开窍于鼻,鼻为上气道之始,喉为肺之门户,外邪通过鼻、喉部入侵,而致肺失宣肃,津液代谢失常。故治疗重点在鼻在咽,当以利咽通窍、疏风止咳为主。鼻部症状明显者,王老师喜用苍耳子散加减,方中苍耳子、辛夷共奏疏散风邪、宣通鼻窍之功,白芷祛风通窍,善散头面风邪而止痛。鼻部病变易化热,故常予薄荷、鱼腥草、野荞麦根、黄芩、银花、连翘等品疏风清热解毒。咽痛者,选加西青果、桔梗、射干、柯子、牛蒡子等清风热,利咽喉;咽干者,常予南沙参、北沙参、天花粉、知母、五味子等品养阴生津;音哑者,加用木蝴蝶、胖大海清肺开音。痰凝气滞者,可酌选半夏厚朴汤、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等加减化裁理气化痰。

2.3和胃降逆 疏肝健脾法 GERC 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多数患者可伴有反酸嗳气、烧心、胸闷不适等反流症状。咳嗽大多发生在日间和直立位以及体位变换时,与进食有明显关系。王老师认为该病归属中医“内伤咳嗽”范畴,病位在肺、肝、脾胃,病机如《素问·咳论》所云“五脏六腑之咳……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多因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失调,肝气犯胃,上逆伤肺,而发为咳嗽。因此治疗上以降逆止咳为核心,再根据病变脏腑的不同,选用和胃降逆、疏肝健脾等治法。王老师临证常予旋覆代赭汤和胃降逆止咳,方中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咳,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降逆化痰,人参(多用党参代)、大枣补中益气,甘草调和诸药。但代赭石性凉易败胃,如无嗳气、呕吐时原方去代赭石,以防下气太过。肝火犯胃,反酸烧心明显者仿左金丸之意清肝泻火,制酸止呕。脾胃虚弱,胃纳差者取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之意益气健脾。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湿邪为患,脾虚湿滞明显者,投藿香、佩兰、砂仁化湿行气;气机阻滞,嗳气腹胀者,予陈皮、佛手、木香、枳壳理气行气,炒二芽、山楂、六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气亦能降肺气,大便秘结者,药选柏子仁、芦荟、瓜蒌子等。

3 验案举隅

姜某,女,47 岁,2019 年3 月11 日初诊。主诉:咳嗽3 个月余。患者3 个月余前出现阵发性干咳,遇冷空气及烟尘异味时咳嗽加重,夜间尤甚,伴咽痒、眼痒不适,自服“止咳糖浆”后咳嗽稍减,但仍为之所苦,胃纳一般,夜寐欠安,舌偏红苔薄白,脉细数。肺CT 无明显异常,肺功能提示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肺部听诊无殊。西医诊断:CVA。中医诊断:咳嗽,辨证属外感咳嗽之风咳。治则: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拟方:炙麻黄9g,苏叶10g,桔梗、射干各12g,旋覆花9g(包煎),穿山龙30g,肺形草15g,茜草10g,紫草15g,炙冬花、炙紫菀、炙枇杷叶各12g,蝉衣6g,地肤子、白鲜皮各12g,僵蚕10g,生白芍20g,生甘草6g。7剂,1 天1 剂,水煎2 次,分早晚温服。另予顺尔宁每晚1 片口服。嘱其避免接触可疑环境因素及化学物质,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海鲜、腌制食品等辛发之物。2019 年3 月18 日二诊。患者诉咳嗽大减,但咽痒不舒仍存,大便偏稀,日行2~3 次。仍守原意,前方加木蝴蝶6g 清肺利咽,因大便偏稀,生白芍减量至12g,续服7 剂。药后诸症瘥,予停药。

按:冬春之季,肺系疾病易发,患者中年女性,干咳数月,遇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易诱发,伴咽痒、眼痒,喘息气促症状不明显,西医诊断为CVA,属中医“风咳”之证。冷空气及过敏原刺激,风邪内袭,肺气不宣而发为咳嗽。药用麻黄、苏叶疏风宣肺,旋覆花降气止咳,桔梗、射干共奏宣肺散邪、利咽之效。肺气失宣,郁而化热,热扰心神,故夜不能寐,舌红脉细数,药用肺形草、茜草、紫草清热凉血。风燥伤津,故干咳无痰,予炙紫菀、炙枇杷叶、炙冬花润肺止咳。风善行而数变,风胜则痒,故见阵发性咳嗽、咽痒、眼痒,予蝉衣、地肤子、白鲜皮、僵蚕加强疏风散邪,穿山龙抗炎平喘、止咳化痰。芍药、甘草合用,酸甘化阴,缓急解痉。全方以疏风宣肺为主,兼顾利咽解痉、清热凉血、润肺止咳,理法方药与病机相合,则获效颇捷。王老师指出,咳嗽为呼吸科最常见的症状,但临床病症复杂,当详审细查,随证治之,不可一味的见咳止咳,应结合现代医学方法如X 线、CT、肺功能、胃镜等明确咳嗽的病因,才能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穿山龙风邪宣肺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hree decoction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related tolllike receptors-mediated inflammations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保健与生活(2022年5期)2022-03-15 02:14:29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0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世界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3-27 12:24:54
响应面法优化膜分离穿山龙薯蓣皂苷工艺研究
穿山龙提取液不同纯化方法的比较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20:06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穿山龙中薯蓣皂苷酶提取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12
疏风宣肺止咳汤对CVA的疗效及对BHR的影响
养阴宣肺汤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