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417700) 舒俩斌
2020年以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双峰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基本实现全县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全覆盖。2021年,全县产生秸秆73万吨,综合利用50.0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9.54%,达到了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助力农民增收的效果。
一是建立政策引导保障机制。双峰县出台《双峰县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实施方案》等6个文件,对项目实施条件、投资概算、进度安排等作了详细规定。县政府配套提供10万元工作经费,确保510万元的中央资金全部用在项目上,带动了当地社会资本投入860多万元。同时将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考核挂钩,成立双峰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督导调度、指导检查和验收。二是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指导,龙头企业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双峰县聘请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技术指导单位,会同湖南谱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指导乡镇(街道)和实施主体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创新。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并授课,全县16个乡镇、街道的农机站长和66家实施主体参加了培训。三是建立属地监管常态化长效机制。双峰县成立5个巡查小组,在早、中、晚稻收割季节对秸秆焚烧进行督查,全县共出动巡查 200人次,及时制止秸秆焚烧行为,全县农作物秸秆实现“零焚烧点”和“零报案”。项目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项目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进度、项目质量和效果。四是构建秸秆“收贮加销”产业体系。以“资源—产品—市场”为路径,完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在秸秆离田设备上发力,破解秸秆收集难瓶颈,鼓励企业与农户、种养专业大户对接,建立购销平台。
双峰县鼓励开展“秸—饲—肥”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服务主体免费收割换回秸秆,产生了经济效益。过去农户请人收割要花钱,提供收集秸秆服务的主体去农户家要花钱,从外面收购秸秆要花钱。现在提供收集秸秆服务的主体免费为农户收割,然后换回秸秆,既节省了工钱和收购成本,又方便了双方,一举两得。二是减少了污染,收获了生态效益。过去农户的秸秆主要是焚烧或丢弃,产生的烟雾和废水污染环境。现在由服务主体回收秸秆用以养殖畜禽,杜绝了因焚烧废弃秸秆产生的污染;畜禽粪经粪水干湿分离机产出农家肥,减少了化肥使用量。2021年,双峰县长友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收集秸秆1200吨,养牛300头,用粪水干湿分离机分离出牛粪500吨,撒入约137公顷稻田作农家肥,节约化肥15吨。三是农民积极参与,收获了社会效益。一开始很多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不理解,持观望心理。经过多渠道宣传发动、项目可实施主体引路后,农户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目前,全县已建有收储中心5个、收储仓库面积6000平方米,年循环收储能力超过8000 吨。
一是资金奖补坚持“三实”原则。项目实施前,明确项目资金的补贴范围,合理设置补贴标准,对有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规定补贴标准不得超过购机额的60%,对没有的,规定补贴标准不能超过购机额的50%。项目实施后,兑付机器设备补贴必须见实物,兑付综合利用示范点、收储中心奖补必须见实体,兑付秸秆还田离田作业补贴必须见实数。二是资金去向面向社会公示。坚持项目资金使用公平、公正、公开,项目实施完成后,对项目涉及的所有补助对象及项目金额等均上墙上网公示。三是建立健全台账。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台账,并及时整理成册,形成档案,确保资金到账、资金拨付凭证等资料齐全,清晰可查。四是实行全程监管。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示”制度,严格验收程序及结果运用,对违规个人和单位,实行严肃问责。
一是秸秆利用“原料化”。双峰是全国的农机大县,年需使用农机包装配套草绳1000万米,而年生产能力仅为120万米。双峰县通过秸秆收储合作社推进秸秆制草绳产业发展。合作社给农户送秸秆上门并赠送1台草绳机,实行“及时服务、即时结算”的工作方式,每加工1捆草绳得10元报酬,1个农民1天可得100多元,既让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又增加了农民收入。青树坪镇黄丝桥村67岁的朱端生在家里加工草绳,年增收8000元。村里像他这样的农户共有12户,仅加工草绳年人均增收4000元。二是秸秆利用“肥料化”。目前双峰已引进一家年产5万吨有机肥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雇佣周边农户收集农作物秸秆、蘑菇渣,经无害化处理生产优质商品有机肥,全县共肥料化利用秸秆47.63万吨。三是秸秆利用“基料化”。在全县食用菌行业推广“秸秆—基料化—肥料化”利用模式建设,通过生产食用菌培养基料消化农作物秸秆。目前全县已建设食用菌基地 1个,秸秆利用能力达2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