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广东 东莞)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方面的现实情况,诊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为寻求适宜的解决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观摩一线的地理课堂、交流访谈,广泛地收集了大量研究所需的第一手材料,对当前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现状做了较深入的调查。
调查分析表明,长期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仍有部分高中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资源建设投入不足、配套达标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总体数量短缺、种类贫乏,而且各个高中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设备、资金等办学条件差距大。校外部分地理课程资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科技馆、气象局等校外课程资源建设水平低,而且校内、校外互动利用还难以实现。
教学的软件和硬件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同时,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必须具备优质的软件和硬件。因此,校内、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总体短缺、分布不均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长期以来,已有地理课程资源存在浪费甚至闲置的现象,开发利用程度较低[1]。如部分高中花巨资建成的图书馆、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等设施很少让学生使用,只在有人参观时才展示各种电教设备,而且对部分素材性的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缺乏有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致使已有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根据当前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依然紧缺的现状,以及现有的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充分的情况。各学校在竭力筹集资金更新或添置所需教学设备的同时,也应认识到重视抓好现有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解决好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改造和深入开发问题,发挥已有资源的实际作用,以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基础教育课程统一管理模式。从以往课程及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况来看,不管是课程方案的制订,还是教学大纲的设计,都是依据课程管理体系的相关人员来进行[2]。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设计的课程及课程资源,趋向于统一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学校的差异,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往往没有得到满足。加之忽视了与教师的必要交流、沟通,两者之间互不理解,必然影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3]。因此,系统性建设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必须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多样化,充分发挥师生乃至学校的自主创造性。
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总是受到科学技术条件及教育教学观念的规范。以新的教育理念及信息时代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地理课程资源,尽管教材等文本资料直到现在依然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但其已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载体与媒介。开发利用丰富的实物、活动等载体资源,尤其是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因其呈现方式灵活、信息容量大、共享交流方便、智能交互等优势,更有利于服务现代地理教育教学。同时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有利于多渠道的教育资源获取,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以不断优化地理课程资源体系,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从地理课程活动实施的空间位置来看,班级课堂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场所,学习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地理课堂,很少走出校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从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整体分布来看,现在依然是对校内尤其是对校内文本课程资源的利用,而对校外的相关资源利用则严重缺乏。
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教材,内容不够丰富、很多知识较落后、结构单一等问题突出。同时,多数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查研究发现,地理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案例、课题研究、活动等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更多的只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方法、情感的培养。
在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必须联系丰富的、多样的、贴近时代新生活的素材,不断更新,并将资源进行不断整合、优化重建,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力提升与探索热情激发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目前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封在校内、圈在教室,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然后进行练习和背诵,之后再进行学习内容的考核,课程开展与资源利用形式十分单调。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就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也就很难改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现状,学生很难形成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当然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鼓励广大师生要积极开拓,不断丰富、优化课程资源体系,实现由“教材是学生的世界”到“世界是学生的教材”的转变。
从校内外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领导等不同角色人员之间,关于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交流不多,虽然教师之间还经常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教学成果的分享,但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也仅限于此。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资源的实践利用基本上还是教师的一种个人行为,缺乏学校层面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机整体建构;其次,已开发利用的地理课程资源多数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管理,如大部分学校基本上还没有建成基于网络的地理课程资源数据库,少数建成的数据库也存在建设不完善以及更新缓慢等问题;最后,学校相关机构、设施大多管理不合理,影响了地理课程资源的顺利开发利用,如图书馆的藏书、借阅等方面存在不足,给师生借阅等实际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
目前我们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之所以普遍存在以上各种问题,主要是内外部条件不成熟造成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学方式等,都是极富教育价值的一线资源;加之教师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程度和观念意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而且哪些资源是否能够进入课堂,教师实际上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况且课程资源开发中许多有益的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也往往是由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3]。可见,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其自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及其载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资源的核心是教师。
然而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及单一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和教师已习惯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早已成为惯性。地理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是制约课程资源建设利用的主要限制性障碍之一,一是导致大量有教育意义的资源没能进入教育视野或是没有得到重视,被埋没、闲置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佳,导致其深层教育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完成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并要在一线教学中有效践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必须提高其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同时这也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之所以存在态度不够积极、能力提升缓慢的现象,除了与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与能力水平不足有关外,也与面临的一些外界条件使他们困惑、束缚有关:(1)对教师的相关培训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操作性不强,致使教师的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2)理论研究不足。当前我国地理课程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不能很好地在具体开发利用方面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3)外部保障不力。具体来说,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时间没有得到保障;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险制度不够完善;校内校外间缺乏联系的桥梁,因而校外课程资源利用困难;开发利用的多元主体之间职责模糊、协调不足,而且整个实施过程中缺少整体系统的科学规划;因长期采取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导致教师和学校的自主权限不够;部分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此不重视。
以上因素严重制约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效益的发挥,例如,导致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盲目开发的现象,致使开发利用的目的性、适切性、有效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开发、重复劳动的现象,造成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精力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