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东
(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承德 068450)
森林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其在生态环境的整体调解中发挥了关键性价值,而且,其对人类社会的建设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森林系统上述功能的发挥,在林业工程中开展行之有效的营造林工作则显得十分必要。在该项工作的具体推进中,会涉及诸多环节的内容,相关管理机构或部门要客观看待该项工作的实施,并对工作方法及内容进行持续性改进和优化,以此不断突显工作成果。
在经济建设已经一定成绩的当下社会,我国已经明显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针对生态战略的实施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力争在打造金山银山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营造林工作的科学推进,则是助推我国生态战略实施的重要关键性举措之一,随着该项工作影响范围的持续扩大,能够为国家生态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1]。
从社会管理层面来看,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营造林工作的科学推进,则能够为良好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人类只有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才能够更好的保护自身生存的环境,森林是生态体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其在空气净化、水文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生态系统如果因被严重破坏而不平衡,人类的生存必然受到威胁,在当前的形式下,只有持续加强营造林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更好的维护生态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2]。具体而言,森林可以促进空气净化,因为植物的主要特性之一则是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并转化为氧气,营造林工作的持续性推进,旨在有效维护林木的这一自然属性,使其充分发挥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实际作用。而且,该项工作还能够有效防止土地沙漠化,因为之所以会出现大范围的土地沙漠化,很大程度是因为森林资源的减少,大量土地被裸露出来,在风力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形成沙漠。而营造林工作的科学推进,则能够有效防范上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而且,林木的健康生长,还可以更好的保护和净化地下水,减少水土流失程度,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3]。
充分的准备是营造林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前期的科学规划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一些地区在这一层面的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缺失,并为形成科学有效的营造林方案,因此无法为后续各个环节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正确的指引。在工作的不足,与规划阶段的信息搜集不全面存在联系,比如,相关林业技术人员并未围绕营造林工作进行深入勘察,针对目标区域中的土质、水文、气候等因素了解不够,在营造林工作方案的制定中,无法进行全面的信息参考,因此影响到方案的指引性[4]。另外,一些技术人员在参与方案制定中,将相关领导的意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因此所形成的方案表现较强的主观性,这并不利于后期营造林工作的具体实施。
林木植物的生长必然需要以客观环境为支撑,且不同类型的林木所依赖的环境会有所差异,因此,环境因素也应该成为营造林工作中所学考虑的重点因素之一。比如,土壤条件的差异化会干扰到林木的生长,通常情况下,山地土壤相对贫瘠,养分及水分较少,因此不利于林木生长。而且,气候的差异化也会对林木的生长造成干扰,比如,林木在春季的生长非常关键,然而如果遇到大风沙或严重干旱,则很容易对林木的后期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林木在这一季节仍然处于幼苗期,则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打击,其后期出现畸形生长的概率会更高,进而影响到营造林质量,因此这一因素应该引起必要的注意[5]。
林木的培育是营造林工作的关键环节,然而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一些地区的林木培育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在树种培育阶段,不注重优质树种的筛选,进而影响到林木的后期生长。又如,在树苗培育阶段,所开展的培育工作不完全符合树苗的生长周期,进而影响到树苗的生长效果。
在各类自然因素的作用下,人工因素同样会对林木生长造成明显的影响,比如,不同的林木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对养分、水分以及外部环境产生不同的需求,如果自然环境无法满足上述需求,科学的人工干预,则可以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保障。又如,林木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如果受到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严重负面干扰,其正常生长必然受到影响,及时有效的人工干预,则可以帮助林木及时摆脱此类感染,为其健康生长提供良好保障,因此管理因素会作用于营造林工作的实际效果。然而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一些单位在营造林工作的实施中并为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流程,为设立相对严格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得不到突显,进而影响到营造林工作的实际效果。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林木已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经常会出现乱砍滥伐的现象,导致森林资源得到严重破坏,这一现象表现为人类行为对营造林所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6]。另外,从管理层面来看,围绕营造林工作的实施,一些相关单位并没有意识专业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做好管理人员的科学培训,也忽略了该方面优秀人才的引进,因此无法为营造林工作的高质量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规划阶段阶段制定相对完善的工作方案,可以为各个环节的营林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引,提升每一环节工作的实施效率。对此,相关单位或人员需要深入目标区域,对该区的土壤、水纹等信息进行调查和搜集,在调查信息整理后则以此为依据指定相应的营造林方案。在规划阶段,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要对营造林每一环节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方案中针对每一环节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说明,以提升工作方案的指引性。规划过程中要对工作方案进行深入研讨,层层把关,并做好方案的修正,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作方案[7]。
在营造林工作中,打造相对优质的空间环境,可以为林木的良性生长以及培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力支撑。从客观角度考虑,在造林区域的选择时要尽可能避开沟壑、山地等客观不良环境,因此此类区域先天优势缺失,无法为林木生长提供所需要的各类优质资源。如果无法避免在上述类型的区域造林,则需要强化人工干预,增加林木生长所需水分及养分的供应,尤其在林木生长的适应阶段,上述人力干预工作要不间断进行。在林木的生长阶段,培育人员需要根据林木特性完成常规性的水肥、除虫草等工作,而且需要结合地域气候特征对上述工作作出必要调整。比如当地降水量较大,则需要在林木生长区设立数量适宜的排水渠道,这样可以避免树根被长期浸泡而影响生长;如果发现林木生长区域降水量严重不足,则可以根据林木的生长阶段适选择合适时机进行人工降雨,借助各项针对性的人工干预策略,为林木生长建立优质环境,这对于营造林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助推作用[8]。在林木生长环境营造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先科科技的充分运用,如在3S技术的帮助下,及时而全面的获取林木生长信息,了解林木生长变化,对林木生长区域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而且,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对发生病害的林木作出精准定位,并及时去病虫害,将造林去病虫害的波及区域控制到最小范围,从而为林木的生长建立起科技型保障。
在营造林工作中,为了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其培育工作的完善十分必要,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做好做好树种、树苗的培育。树种的优良会直接关系到林木的生长效果,因此做好树种培育是提升营造林效果的重要举措,在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中,要对传统培育技术进行必要的改进和优化,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提升培育树种的优质性,比如,在分子遗传技术的帮助下,培育优质树种基因库,从根本上提升林木的生长优势。树苗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育工作后则会进行正式种植,树苗的生长状态会影响到林木的后期生长和发育,因此这一阶段的培育工作至关重要。培育工作者要将树苗的生长分为不同的周期,然后分周期培育管理,在管理中,要对各个周期的生长状态进行严密监控,在初期催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求严格控制催芽率,在中期生长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施肥量等,确保树苗在养分、水分充足的状态下生长。在后期移栽阶段,还要对树苗进行优中选优,而且需要对造林区土壤条件进行必要的考察,尽可能选择在气候适宜的状态下进行移栽。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整地技术的合理运用。针对营造林工作的实施,恰当合理的整地工作,可以帮助林木根部进行高效呼吸,助推其自然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并帮助林木在生长过程中更好的获取养分的支持。在整地措施的具体运用中,需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林木生长地势的起伏性不明显,则借助简单机械设备对该区域进行翻土操作,促使落叶、杂草被及时翻入地下后更快转化为腐殖质,以此为林木生长供应养料;如果该区域地势表现出明显的起伏性,则更多的依赖于人工整地的方法,同样需要达到上述整地效果。
为了不断提升营造林质量,林业部门要能够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具体而言,首先要通过严格工作制度的设立为该项工作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以制度的形式对营造林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进行明确规制,要求营造林工作者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实施各环节的工作,借助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营造林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得到必要的约束,并对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正确的指引。针对营造林工作的实施,还要设立责任追究制,促使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重点,认真对待交付的各项工作,一旦在营造林工作中出现漏洞,则可以进行精准的责任追究,以此引起工作人员的警醒[9]。在此基础上,还要设定监督制度,确保各个阶段的工作能够在外部监督的作用下严格落实。其次,要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在社会经济推进中,森林采伐往往不可避免,而在传统的营造林中并没有考虑到该项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当疏林地、无林地出现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新形势下的营造林工作中,需要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对林木采伐作进一步的限制。针对林木的采伐,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审核,通过这一环节的严格把关,减少不合理采伐量。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还需要做好林木使用方面的管制,以此减少林木的不合理使用。再者,要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因为营造林中各项技术的应用需要依赖于工作人员娴熟的工作技巧,对此,相关管理部门需要针对营造林各项工作的实施进行内部人员的教育培训,在此过程中要进行专业知识及理念的持续性灌输,帮助工作人员及时更新其专业知识和工作理念。而且,要借助工作模拟训练、一对一专项训练、工作案例分析等培训方法,帮助工作人员及时更新工作技能,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始终能够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准。另外,在工作团队的建设中还需要通过多项渠道引进先进人才,在提升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使其更加高效的参与到工作实践中,为营造林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会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相关管理部门要能够在认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入手对相应的工作予以完善,进而不断提升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