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新
槐荫区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00
优惠管理政策的不断出台为建筑业创造了更公平、更开放、更公正的竞争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人口资源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通过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2]。
众所周知,建设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复杂、施工环境恶劣、人员构成复杂的特点,这给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作为劳动密集型和风险密集型行业,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施工企业的首要考虑[3-4]。
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施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内施工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通常所说的安全管理是指的针对工程建设施工的现场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方案措施和管理手段,来避免事故的发展,为施工作业人员在人身安全和企业的经济财产上予以保障。从广义上将,建筑安全管理也跟社会公共安全有关系的,企业出了安全事故,也可能产生社会安全风险。安全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涉及点多面广,需要渗透到各个专业和各个方面,具体包括:用电、机械设备、人员管理、技术方案等等,各专业综合并且科学的管理,才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电线的敷设、接地、配电箱的布置等按照规范要求执行,才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机械设备交叉作业、操作规程管理不当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现场材料堆放、运输不合理会造成安全事故;人员作业过程中安全意识不足,也会导致自己或者他人受到伤害。实际上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对于工程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工期、经济和企业形象等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也越来越多,企业往往都会采用低价中标,中标后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往往都会重生产、轻安全,对安全管理的措施、经费、人力资源的投入就会大打折扣,这种行为就会导致整个企业和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的下降和安全事故频发。
1.2.1 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建筑企业的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张,相关的企业管理水平、经济措施的水平都存在差异。市场不断出现新的建筑工程,也不断出现新的建筑业务,施工企业对于安全监督管理目前仍存在传统管理的模式,这难以适应建筑工程新的发展阶段。在企业日常经营中,企业承接全国各地的建设工程,这些项目不仅规模和类型不同,而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此外,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普遍较长,在如今网络发展快速的社会复杂环境下进行项目建设,也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1.2.2 建筑业在中国来说仍然属于密集型产业,即使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依然要投入大量的施工作业人员才能完成建筑工程的内容。而作为施工作业人员仍然是来自于农民工群体,这部分群体不具备系统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也没有专项的技能培训,同时群体人员为了收入等方面的问题,会形成很大的群体流动性,导致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难以稳定的达到一个固定的水平。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设监理部门提出了“企业负责安全、行业负责安全、群众监督安全”的新管理体制。全面分析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与此同时,建筑业仍面临许多负面问题,其中宏观层面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隐患尤为严重。
企业作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实施的主体,在项目安全管理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建筑公司尚未形成对建筑安全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主要问题如下。
2.1.1 未实施安全监督。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总承包单位对于专业分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没有严格的控制,没有专项的合同条款约束,会导致分包队伍对安全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或者在安全管理投入上大打折扣。后期安全监督检查不力、不够严格,部分分包队伍对安全培训教育不够重视。培训和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此外,各方员工过于重视建设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施工的安全稳定,导致企业安全监管中存在明显的管理违规、监督不力、处罚不力等问题。
2.1.2 未能正确理解建筑安全。现阶段一些建筑企业的眼光仍然是放在赶进度、要效益、轻安全的状态,只会看到眼前的短期效益,在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之间出现矛盾时,选择项目施工进度的履约而忽略了安全隐患导致的巨大损失,缺乏安全生产发展的理念,对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学习也不深入,没有形成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意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也流于形式。
2.1.3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不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不严格表现在很多方面,现场建筑设施不完善、措施不到位或者安全设备设施老旧;未按法规要求进行安全检查,即使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施工条件和安全作业环境相对较差。此外,施工安全用品不合格,安全技术措施未详细的落实,施工安全检查只是一种形式,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工作尚未完成,而整改工作尚未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不合理,生产事故也十分严重。
2.1.4 尚未形成完整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看,新安全生产法颁布的时间不久,大型的建筑央企或者地方国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对于大量存在的中小型建筑企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安全管理标准,难以满足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要求,并且存在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往往都是大的条条款款,难以适应建筑行业的细分作业类型。
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规模极大,施工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参差不齐,上岗前缺乏专业培训,这也导致他们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安全技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施工过程中也难以服从管理,只会蛮干、快干,组织纪律性差,对于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持抵触状态。部分作业的农民工甚至会认为自己经验丰富,按照的作业方式去从事危险作业内容,都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应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无论是施工设计、施工计划的编制、施工进度的控制、施工技术的应用,还是施工质量,管理者都应该首先确保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忽视任何一个小环节都可能导致最终的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伤亡。因此,施工企业首先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作业,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相关人员管理办法,可以更好地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
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主要是对现场的施工工人和机械化设备进行管理。对于现场施工人员,施工企业应定期举办培训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并对培训结果进行一定的检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施工企业也应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配备智能设备,及时监督现场施工情况,避免违章作业,确保良好的施工现场环境,对施工现场进行有序的梳理,努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其他事故。
科学健康的全面安全管理机制是企业保证项目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础,安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总结事故教训及经验,通过事故和生产管理过程进行总结,发现安全管理制度中的漏洞,明确各级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压实责任,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项目建设的全寿命周期中,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推到新的一个台阶。
一是改善监管措施。要求建筑公司安排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成立负责安全检查的部门,并进行定期检查。特别是对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环节,要做好日常检查记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二是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逐项检查,检查每个施工环节后的安全隐患,进一步确保施工安全;最后完善组织结构。要求施工企业做好责任分工和落实工作,并要求设计人员严格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工程进行合理、专业的设计,并由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根据工程进度定期进行现场踏勘和监督,管理者及时解决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建设项目通常有广泛的工作领域和大量的工作。为了加强安全管理水平,必须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效率。这就要求建筑企业从长远出发,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自身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之前已经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安全监管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监控体系,中国在近些年也逐步在发展,借助BIM技术、信息化技术在进行智能化的安全管理推进,建立相关的安全应急管理平台,进行人员伤亡统计、生产安全信息统计、安全事故信息反馈等,这有助于企业在安全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中达到好的监管效果,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定期开展员工和行业内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抱着各自的安全管理只是处于目前最新的状态,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的进行人员安全教育的培训,有利于梳理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的先进意识理念,促使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提升。在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来看,经常是由于工人的安全技术不过关,安全教育培训没有全部覆盖,安全知识讲授不到位等方面引起的,所以全面升级行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指导员工具体的安全生产活动,分析和观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消除安全隐患,才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生产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施工效率。
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安全管理,适时更新和完善施工作业人员培训体系,一线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组织实地考核之后才能进入该行业。社会培训评价机构需要确定职业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每位员工才能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不容小觑,提升企业管理单位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安全管理技能,提升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全面地透析建筑工程现场作业中不安全因素的根源,并针对安全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提供一些建议和措施,规避现场施工安全中的不利因素,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可以提升企业和项目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