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永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甘肃 山丹)
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需要优秀的具备更高综合素养和一定创新意识的人才。高中生有较大的升学压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常常对题目的讲解非常细致,却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探究意识会相对弱化,其学习效果也许不差,尤其是考试成绩可能很好,也会有人对教师教学提出质疑或迷惑,但这种缺乏问题意识的教学有一定的弊端,很多学生学会了知识但不具备创新精神,对数学的兴趣不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也不明显。因此,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鲜活灵动。
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前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同时对外界事物有着比较浓厚的好奇心,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整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提出质疑并思考,进而掌握新的技能。教师要多欣赏学生,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逐步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发现问题,再到创造问题,逐步进行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得到集中体现。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王师傅是一名热心的退休人员,他在退休之后希望能在自己的家乡多种树,计划用15 天时间在自己的家乡种树,号召其他人和他一起种树,而且种树的进程还有所变化。
师:你知道王师傅想怎样种树,才能种出很好的宣传效果吗?
师:王师傅不仅自己种树,还号召好朋友一起来种,他计划每天每人种一颗。第1 天他自己种了一棵树,第2 天他再请另外两个好朋友跟他一起种,每人一棵树。第3 天他们每人另外再请两个好朋友跟他们一起种树,这样的话每天都有新人加入他的行列种树,持续15 天,这个计划很有意义,会种很多很多树。
师:但是在实践的时候却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你能帮一帮王师傅吗?
生:王师傅需要的人太多。
师: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一点都不简单的问题,首先来看看最后一天参加植树的人有多少?如果能实现,一共能植多少树?大家可以尝试着做一下。
(学生动手求解,求解中允许与周围同学讨论,几分钟后)
师:有同学做出来吗?
生:王师傅第1 天1 人,第2 天3 人,第3 天9 人,依此类推,第4 天27 人……每天种树的人恰好构成了一个以1 为首项,以3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a15=314= 4782969(1)。
S15=1+3+32+…+314=7174453(2)
这个数值有点大,远远超出了王师傅的设想。
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然后能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还可以使用连环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最终接近问题的答案。每一次解答问题都能够让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更加明显,而且也越接近问题的真相。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和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提出的每个问题,掌握具体的解题方向,持续对学生情况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合理途径。当教师对教学有了提问意识,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将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合理的解析方式和过程。当教师有了教学经验,学生也有了配合教师的问题意识,学习也会有规可循,逐步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模式,实现高效学习。
数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如何让学生将数学思维和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如果教师愿意和学生一起,就某些问题共同探索,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
比如,2021 年全国数学卷(理科)乙卷12 题,设a=2ln1.01,b=ln1.02,则( )
A.a
这是一道比大小的问题,答案是B。比大小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问题,有很多处理方法。该题要求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按照数的大小进行比较,也可以构建函数比较。还可以借助物理意义来处理,会让学生觉得数学与其他学科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相同的起点,同向运动,哪个会更快,会走在前面?生:加速度大的肯定会快,瞬间会走在前面。师:我们约定,前面的是更大的,从而大小可定。这时该如何判定大小呢?生:利用导数。这样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的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
建构认知能力冲突的情境,要求教师创造一定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问题情境,开启数学探索,这样当学生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造成数学定义上的矛盾,导致认知能力的不协调,并让学生感到似乎哪里“不太对劲”,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激发学生积极提问的兴趣。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把握切入点,为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创设问题情境,在心理环境中制造一些“矛盾”。当学生急于处理一些矛盾时,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很快的,表明他们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做得很好,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比如,在不等式的训练中,提出问题:已知20≤2a+b≤330,5≤a-b≤120,求a+3b 的取值范围。大部分学生的做法是先计算a 和b 的范围,然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a+3b 的数值范围。很多学生做完题目就搁置一旁了,那么难道真的就没有什么问题吗?也有学生经过观察发现,最终计算出的范围太大了,这个问题的解法表面上似乎没有问题,关键是第一步,a和b 的范畴已经扩大了,这种情况下,提醒学生怎么做避免范围的错误扩展,应该只使用2a+b 和a-b 这两个范围去表示a+3b,从而求解。
再如,2021 年全国数学卷(理科)乙卷19 题,记Sn为数列an{ }的前n 项和,bn为数列Sn{ }的前n 项积,已
(1)证明:数列bn{ } 是等差数列;
(2)求an{ }的通项公式。
大部分学生不能快速而正确地处理,主要是没有理解基本点:bn为数列 Sn{ }的前n 项积,不明白将Sn用bn的形式替换,化成目标形式。而是把Sn理解为数列an{ }的前n 项和,不理解问题的本质特征,依赖于形式和符号,被表象所迷惑,没有考虑到本题所设计的情形而导致失误。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有问必答”,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转变教学观念,不仅仅是教会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潜在问题,然后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为主。教师的职责不仅要定位在“讲、教、答”上,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找出合适的时间、合理的设问,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学习、思考,正确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重视在每个教学过程中留出适度的“留白”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争当“小教师”,考验对方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思维的奇妙,使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特有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自主提问建立在怀疑和否定已有结论的基础上,善于提问是问题意识的关键和前提。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问”似乎是教师的专利权,教师只重视如何正确提问,很少考虑事后对学生提问的正确引导,忽视了学生提问的价值,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普遍没有提问意识,不知道怎么问或者不想问。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需要提升数学教育意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和调动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老师要相信学生身上所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过多地包办代替,同时要关注学生提问的质量。
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要求较高,在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意识会调动其敢于质疑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进步速度,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会促进其思维的快速成长,也是学生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能力。教师要积极转变思维,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学结果,而是应该利用巧妙的课堂设计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