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忠诚度提升探析

2022-11-25 06:06:40白亮亮瞿良华胡丽娟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队伍辅导员

白亮亮,瞿良华,胡丽娟

(1.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合肥 230032;2.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基础学科部,合肥 231635)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目标、任务与使命。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作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上的组织者,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者,任务重大、使命光荣[1]。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职责、任聘、管理、终身发展等发展方面的制度。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却普遍面临着职业忠诚度下降问题,若任其发展,则会弱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而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2]。

1 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面临职业忠诚度下降问题

职业忠诚度,是指从业人员对于本身职业的热爱和忠诚程度,职业忠诚度高的人员往往倾向于主动提高本身专业技能,并能带动周边人员整体技能的提升。一般认为,职业忠诚度与专业技术水平、岗位胜任力呈正相关关系。国内许多研究表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当前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增强、职业归属感降低、队伍流动性增大的情况,进而导致出现了职业忠诚度不高的问题。

1.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增强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在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情况下,很多高校配备的辅导员未达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师生比标准,同时在工作分配的过程中,对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不明,“主业”“副业”不分,重事务性工作、轻思想政治工作,导致高校辅导员忙于学生的一般性日常事务,甚至忙于院系的日常事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被迫缩减,“碎片化”开展思政工作,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状态下,导致高校辅导员经常会呈现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疲倦,高压状态,极易出现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岗位成就感日益下滑;二是工作热情日益下降;三是工作态度消极冷漠。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降低

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降低,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招聘辅导员时,对学位要求严格,对专业要求宽泛,队伍中思想政治教育等“科班出身”的很少;二是工作经验缺乏。多数辅导员是在应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品学兼优,但人生阅历浅,人格魅力不足;三是知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担任辅导员的比例少,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辅导员招聘大多数是从高校应届生中考试选录,加之对应试人员年龄的限制,致使辅导员队伍中年轻人比重大,年轻化的队伍缺少“老中青”结合化队伍的沉稳,队伍稳定和发展受到极大的约束。四是部分辅导员从业人员缺乏敬业奉献精神,精力投入不足,不能专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主体工作,也无法更好地围绕学生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工作。

1.3 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增大

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增大,表现为“两个不稳定”。首先是辅导员思想不稳定。由于工作强度高、工作待遇一般(与专业教师相比较),未来的个人发展空间受限,加上个人的职业预期与现实存在较大的距离,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比例较低。其次是岗位不稳定。一方面,高校各职能部门都面临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相对专业教师而言,辅导员有较强的行政事务处理能力,因此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经常从辅导员队伍中选调人员;另一方面,辅导员属于教师岗与管理岗的双跨身份,辅导员在未来职业(岗位)和规划上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工作几年后,会有部分辅导员选择其他方向,放弃辅导员身份,进一步影响队伍稳定。

两个“不稳定”导致了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的离职率(考博、考公较多)和转岗率(转到教学或者其他行政岗位)显著高于高校其他工作岗位。有研究表明,在高校中岗位流动最频繁的就是辅导员队伍[3]。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政育人与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是承担大学生思政育人的骨干力量之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忠诚度的下降,既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又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忠诚度的问题原因分析

2.1 学校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辅导员常常被认为仅仅是高校的辅助性工作岗位,一些高校党政领导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性和稳定性建设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仍然存在“辅导员工作说起来重要,发生突发事件时重要,在平稳发展时、涉及具体问题时次要”等情况,然而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头培养、准入机制、专业培训、职业规划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思考[4]。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既是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施者。但是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却涉及广泛,多部门管理、职责不明确直接导致了一些工作最终都落到辅导员身上,如早操早读、课堂出勤;宿舍卫生、夜不归宿;补考重修、勤补奖助;校园文化、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违纪处分、突发事件处理;组织发展、党团活动以及毕业就业等,因此弱化了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开展[5]。

2.2 社会原因

外界通常认为,大学辅导员工作对专业几乎没有要求,技术含量低,辅导员被贴上“勤务员”“保姆”“生活专职辅导员”的标签,只是应对和处理一些学生杂务的教辅性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重视和理解,家校结合工作配合度差,许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完全放手,在大学生出现身心健康、学习困难等情况时,反而会质疑辅导员的身份地位及作用发挥。

2.3 自身原因

部分辅导员在应聘岗位时,对岗位责任与性质并不了解,有的尚未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做好辅导员职责内工作,有的则根本不适合与学生打交道、不适合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部分辅导员则只是把此岗位当作是一个跳板,更谈不上喜欢和敬业奉献了。

在高校中,辅导员侧重德育教育,主要负责在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专职教师侧重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育。课上课下形成合力,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同时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其成长。然而,部分辅导员工作态度缺乏亲和力,工作方法过于单一,再加上没有清晰的角色定位,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辅导员未能从学生视角出发,做学生的理解者与解读者,而是一个说教者。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辅导员职业忠诚度不高,不能胜任岗位任务设置,最终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向纵深发展。

3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忠诚度提升对策

高校辅导员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部和省级有关部门、在高校党委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任务完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校园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忠诚度,需要破除影响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利因素,及时、妥善疏解好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情绪体验,关注辅导员的实际利益诉求,匡正长期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积极营造正效价的职场空间,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3.1 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

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法规基础上,制定辅导员队伍发展长期规划,把辅导员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中,不断完善选拔、培养和评价激励机制。选拔任用和培养辅导员的机制,要以“三化”为目标,即“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就是要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提供相应条件,为辅导员可作为、有作为提供可靠保障;专业化就是要选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辅导员队伍,立德树人工作需要专业人员完成;专家化就是要承认辅导员职业有自己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在评价教职工工作效果过程中,要发现不同辅导员擅长的专业领域,培育辅导员成为“术业有专攻”的思政工作能手,进而发展成专家型战斗团队。

3.2 为辅导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加强落实辅导员的入职培训、日常管理培训和职业培训机制。各高校应出台政策支持,鼓励辅导员攻读高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学位,鼓励辅导员到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激发辅导员主动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自觉原动力。结合省教育工委搭建的专业能力展示平台,每年定期开展校内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主题班会展演、职业能力大赛等,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能力提升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辅导员练好“内功”。同时,通过展示先进辅导员典型,在行业内外、校内校外树立辅导员队伍的良好形象,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真正成长为提高学生政治觉悟的引领者、人生道路的带路者、道德品质的塑造者、思想水平的拓展者。

3.3 重视人文关怀,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

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而且还承担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职业规划指导、毕业就业指导、应急处理等专业性的相应工作,在这种多重压力下,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创造舒适舒心的工作软硬件环境,着力构建健康的职业环境,祛除造成职业倦怠的不利因素,调动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热情,提升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激励和吸引更多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到辅导员队伍行列中来。

3.4 完善相应激励、奖励政策

完善相应激励、奖励政策,尤其是职称评聘与提拔晋级的政策保障。高校可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立足各校自身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管理情况,探索建立辅导员职称职级“单列单评”办法和保障机制。在制定职称评定细则时,将辅导员与其他教学科研岗位教师进行区分,按照本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分年度投放指标。在评审指标上,注重考查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结合思政工作实际,设置科学客观的评定指标[6]。在提拔晋级上,在管理岗位有限的情况下,探索“副处级”甚至“处级”辅导员选聘办法,鼓励辅导员成为“终身制职业”。

4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要完成这一重要战略任务,离不开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养强、职业忠诚度高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支既有工作能力,又有工作热情,职业忠诚度高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系统、全面的规划,需要教育部和省级有关部门筹谋、高校党委具体落实,需要因时而进、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立德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