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伟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丽江 674199)
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科研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它具有本质差别,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够迅速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当中,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般都会具备以下特点。
与传统高等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尤其是一些民办应用型高校,建校时间较晚且起步水平偏低,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普遍存在资源投入相对薄弱的特点,再加上目前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政策制度保障和资金来源保障方面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校方很大一部分资源配备和办学经费都来源于自身的资金投入,导致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方面较为谨慎[1]。
虽然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建校时间较短,起点相对偏低,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扶持力度的逐年提升,以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教育领域重要性,地方应用型高校较早地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育理念,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也逐步向着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2]。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不断深入推广,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办学理念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创业特点。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强化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逐步转变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向,深度推进校企融合的“产学研”教育模式,强化了专业教学的实训部分和创新活动开发部分,使学生成体系性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习。
地方应用型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受益面,各个专业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的过程中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多维度的能力需求打开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视角,推动其在教学模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形成多元化的发展局面[3]。
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讲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改革平台,以创新创业建设为中轴,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学能够创新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传统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改革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全新视角,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教学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并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形成渐进式、程式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训练项目课程化发展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将人才培养重心放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进而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创新[4]。
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旨在拓展学生的受益面,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进而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的教学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它鼓励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鼓励院校对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和开展创新科研工作持开放性态度,并为专业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创新创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校内氛围。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推动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通,促进科研反哺专业教学的优化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究其根本,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挖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用实践过程来激发学生兴趣,强化专业技能,进而获得利用专业知识能力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获取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及内容属性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单一的院校自身调整和建设工作,而是需要与区域政府、区域企业以及区域社会组织紧密配合,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而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应用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也要兼顾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主体特点,秉承开放性的基本原则,整个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数据和规划都要与其他主体进行协调匹配,遵循资源共享的基本要求。
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改革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单独植入,而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从始至终参与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也要实现整体性规划,对创新创业全过程进行科学评价,遵循全面性的基本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兴起的一种前沿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前沿优势,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社会经济业态形势瞬息万变,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针对性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整体意识和创新评价理念都需要追随市场环境和社会经济业态的变化形式,进行实时性的调整,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特点,遵循发展性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投入质量评价主要以三个方面作为衡量标准,即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以及社会扶持。首先,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政府带头引导,政府对区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度、审批流程以及执行监管等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效果,地方政府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量应用型高校的特征和性质,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制度;其次,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投入力度,适当的资金投入倾斜会极大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效率;第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扶持氛围提出较高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具体实施需要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给予足够的支持,校企融合发展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水平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输出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将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评价划归到质量评价体系当中的主体质量评价。一方面,专业教师在科研项目和创新能力方面具备较高水平,并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蒙具有直观的影响,能够更加充分地帮助学生拓展创新思维,有效地将专业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为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立足点和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之后,创业熟悉度得到显著提升,教师熟识创业步骤、创业流程以及创业思路就会在创新创业教学中更具说服力,教学指导思路更加清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输出质量更高。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客体质量评价影响因子有很多,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区域内创新创业氛围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客体认知,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难易程度。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也是重要的客体质量评价因子,学生个体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意志品质、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都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对学生客体质量的评价能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提供充足的决策支撑,进而因材施教,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主要包含课程规划指标、保障体系指标、监督体系指标以及反馈体系指标等。对课程规划指标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为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高水准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保障体系指标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创新创业高质量课程具备高水平的实施基础,以优胜劣汰为基准模式,结合相关激励政策在校内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基础;对监督体系指标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高校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升监督管理质量,确保监督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促进效果;对反馈体系指标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课程反馈流程设计科学、合理和完善,能够及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绩效考核不能够只将目光集中在创业人数、创业项目、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几个量化指标上,而是要采用“数量评价为主、质量评价为辅”的评价考核方式,不但要关注展现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核心量化指标的数值,更要设置考核创新创业质量的权重指标,重视对学生获取真实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评价。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还要侧重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重视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搭配的考核方式,关注学生获取的创新创业长期发展能力。
创新创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选取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也是创新创业教学质量进行具体量化工作的重要依据。笔者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观和客观指标需求,结合过程性评价考核、短期评价考核和长期评价考核的具体要求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层面四个模块方面选定一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以此四个基本层面为顶层框架,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量化指标、质性指标的相关要求,在四个一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下分别设立了9个二级指标以及22个三级指标。
5.3.1 学校层面 在学校层面这个一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框架内,共计划分顶层设计和保障措施两个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顶层设计下辖理念认知、经费投入数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三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旨在考量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发展定位,并判断其在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否合理;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保障措施下设有鼓励举措数量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旨在考量学校鼓励和激励师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水平。
5.3.2 教师层面 在教师层面这个一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框架内,分师资力量和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两个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其中,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师资力量下辖双创师资数量和职称结构两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旨在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双创师资结构和双创师资水平进行衡量考核;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下辖知识储备、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三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旨在集中衡量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5.3.3 学生层面 在学生层面这个一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框架内,分学生满意度、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意愿三个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其中,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学生满意度下设有课程满意度和师资满意度两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旨在考量学生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开展的满意程度;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创新创业能力下设有创新创业知识、识别机会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三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旨在考量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教育成果,定量和定性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创新创业相关能力;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创新创业意愿下设有创新创业动力和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两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5.3.4 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这个一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框架内,分社会组织参与程度和社会组织反应程度两个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其中,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社会组织参与程度设有投资数量、校企合作种类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三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二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社会组织反映程度下设有氛围营造和用人单位反馈评价两个三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社会层面教学质量评价从人才需求角度集中考量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质量。
与公办高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师资建设、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扶持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改革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特点。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设定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逐步完善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而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开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