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发展战略背景下常州市推进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2-11-25 05:45许柏松汪称意邵立平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8期
关键词:常州市江苏中心

许柏松,张 宁,汪称意,邵立平

(1.常州市生产力发展中心,江苏 常州 213139;2.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3.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4.常州市科学技术局,江苏 常州 213022)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1]。近年来,常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2月,常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发布了力度空前的《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30条》《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20条》等一系列重磅创新政策,全面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社会创新能力。2021年9月,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党代会结束后,常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大力推进“532”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排定“532”发展战略重点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支撑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此背景下,常州市大力推进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积极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对于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服务常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江苏省院企联合创新中心简况

1.1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成立于2013年12月,着力打造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和研发机构于一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挖掘企业真实需求,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研发载体端,江苏产研院已拥有研发载体61家,带动地方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总投入(含场所载体等)近200亿元。研发载体累计衍生孵化企业1 044家,累计转移转化技术成果6 000余项,服务企业18 000余家。在创新资源端,江苏产研院与61家海外知名高校和56家国内一流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建设了以3个海外孵化器为主的5个海外平台。

1.2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院企联合创新中心”)是由江苏产研院与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专门从事产业技术战略研究,挖掘、凝练企业技术难题及需求,对接引进全球创新资源开展应用研发及集成创新的机构,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交汇点[2]。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与省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共建144家“JITRI-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019—2020年,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共提出技术需求609项,企业意向出资金额19.13亿元。江苏产研院帮助企业对接需求580余项,达成技术合作166项,合同额达7.71亿元。

2 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发展现状

2018年,常州市与江苏产研院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全市龙头骨干企业与江苏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在常州市科学技术局的大力推进下,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产研院成功“牵手”,双方合作共建“JITRI-钱璟联合创新中心”。公司作为全国康复行业的领军企业和康复器械领域综合性产品服务供应商,成为常州市首家与江苏产研院合作共建院企联合创新中心的龙头企业。2019年以来,常州市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梳理细分行业内具有高成长性、主营业务规模与技术水平全省领先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累计摸排上上电缆、宏发纵横、今创集团、维尔利环保、亚玛顿、千红生化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超100家,持续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与江苏产研院共建院企联合创新中心,截至2021年12月,已累计建成40家,位居江苏省第1。选取2018—2020年已建成的21家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显示自2018年全市新建首家院企联合创新中心以来,2019年、2020年分别新增8家、12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实现了常州市所辖县区全覆盖,其中:新北区建有8家,是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最为活跃的板块;常州经开区4家、天宁区3家,位居第2和第3;其他板块分布较为均衡,分别是金坛区和武进区各2家,溧阳市、钟楼区各1家。

3 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成效

为深入了解江苏产研院与常州市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建设现状,总结分析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探索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新模式,2022年1—3月,常州市科学技术局、常州市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常州市重点高等院校组建联合调研组,围绕2018—2020年已建成的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分领域、分片区开展实地调研走访,以座谈交流、参观考察、技术对接等方式深入企业一线,详细了解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和建设运营成效,认真梳理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入走访和对接交流,发现各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在技术需求挖掘、科研项目推进、科技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心真正做到了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牵引,助力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和转移转化,帮助企业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建立市区协同推进机制

常州市科学技术局依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管理办法》,牵头制定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年度推进计划,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规范院企联合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及服务管理,明确院企联合创新中心相关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其在技术需求挖掘、创新资源落地中的作用[3]。强化市、区两级联动,协同各辖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凝聚加快推进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打好科技资金“组合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2018—2020年,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共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 800万元,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等方面各辖市(区)给予配套经费支持145万元。

3.2 精准挖掘企业技术需求

企业技术需求挖掘工作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前置工作,也是院企联合创新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务。2018—2020年,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积极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工作,凝练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41项,其中已解决技术需求87项,待解决技术需求54项,企业投入资金总额超1.5亿元;同时,对接江苏产研院全球创新资源,寻求技术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强化战略性技术布局。

3.3 争取各类科研项目支持

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围绕各自产业发展领域,凝练技术难点和技术问题,对接行业内龙头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争取科技、工信、发改等政府部门科研项目支持,取得了新的突破。据统计,2018—2020年,中心共争取各级各类科研计划项目46项,获财政专项资金支持3.14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14项,获资助经费1.62亿元;省级项目立项20项,获资助经费1.45亿元;市级项目立项12项,获资助经费605万元。

3.4 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

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积极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2018—2020年,中心完成重点产业调研分析报告25份,累计申请专利92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58件),授权专利5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9件);获得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产学研合作奖、创新创业大赛奖等各类科技奖励4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7项、省级奖励14项、市级奖励8项;培养各类创新人才423名,其中博士39名、硕士166名;组织技术对接、会议论坛、专题研讨等产学研活动153场;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50余项;发表论文344篇,其中国际论文23篇、国内论文321篇。

4 典型案例

4.1 JITRI-宏发纵横联合创新中心

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高性能纤维经编增强复合材料行业知名领军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交通工具轻量化、建筑等行业领域,其中在风电市场占有率超27%,综合排名位于行业第1。JITRI-宏发纵横联合创新中心成立于2019年自成立以来,中心已形成规范化运营机制,成效显著。2020年,中心深入吉林、兰州等地考察调研,完成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助推企业布局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建设,现已成功落地;同年,积极对接江苏产研院全球创新资源,公司出资1 000万元,委托西班牙贝泰克技术中心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仿真技术攻关,并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企业预计3年内新增销售收入10亿元。该项目的落地,满足了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仿真分析技术需求,推动高速动车组轻量化进程,带动高铁制造业实现全新变革,进一步提升“中国速度”。2021年,协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艾普工华、新创智能、新创航空等单位,新增立项智能化生产线项目2项,获得国家发改委、江苏省工信厅专项资金支持,在业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4.2 JITRI-维尔利联合创新中心

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集团旗下拥有60多家国内外分(子)公司,业务涵盖市政、农业农村及工业3大领域,是一家具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节能环保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在国内外已建成和在建项目多达数百项,包括亚洲最大的垃圾渗滤液处置项目以及国内第一批通过国家试点城市验收的餐厨项目等多项行业标杆示范项目。JITRI-维尔利联合创新中心成立于2020年5月,自中心成立以来,聚焦“1+1+N”产业战略布局,累计挖掘技术需求27项,其中,对外技术合作5项、公司内部立项18项、待解决技术需求4项。共计举办技术交流活动8次,参加由江苏产研院组织的技术对接15次。2021年,经江苏产研院大力推荐和正式提名,公司与常州大学联合申报的“餐厨废弃物高质分离与高效生化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是公司首次获该奖项的一等奖。

4.3 JITRI-中天钢铁联合创新中心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历经21年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年产钢1 300万吨、营业收入超1 900亿元,业务涵盖现代物流、国际贸易、教育、体育等多元板块的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JITRI-中天钢铁联合创新中心成立于2020年12月,在江苏产研院牵线下,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洛阳轴承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提升及降本增效等,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中天钢铁“绿色高效大载荷轴承钢球用钢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专家评价“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非铝脱氧工艺高品质轴承钢关键冶金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经中国金属学会组织专家评价“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低速大载荷和高速精密轴承钢球用高端特钢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获批立项2021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5 问题与不足

常州市院企联合创新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缺乏市级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二是行业技术需求凝练不够,创新供给与技术需求的匹配度还不高;三是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短缺,专业服务能力不强;四是技术对接、座谈交流等产学研活动频次偏少,中心宣传力度还不够,业内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6 对策与建议

6.1 制订市级科技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深入贯彻常州市“532”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研究制订市级科技创新政策,将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列入市级科技计划专项给予重点支持,扶持创新主体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深化市、区两级联动,鼓励辖市(区)科技管理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支持辖区内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

6.2 凝练行业技术需求,形成产学研合作“常州样板”

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企业走访调研,摸排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引导企业挖掘真实技术需求,深度凝练行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积极对接江苏产研院全球创新资源,组织行业专家(团队)协助企业寻求技术需求的解决方案,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努力实现创新供给与技术需求精准匹配。从技术需求挖掘到专家资源对接,再到后期跟踪服务,形成全链条闭环式产学研合作“常州样板”。通过多方协作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努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6.3 加快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深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常州市技术转移人才队伍配置,引进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技术转移人才。通过举办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等专题培训,以及国内外技术转移交流对接等相关活动,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提升技术转移人才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4]。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设立技术转移专职岗位,对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成果开展二次开发、产品验证和市场应用研究等,带动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

6.4 加强交流对接和宣传力度,提升业内知名度

聚焦常州市“532”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未来产业及传统优势产业,围绕企业关键技术和共性需求,积极组织技术对接、交流研讨等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搭建技术沟通交流平台,推进行业内产学研合作,打通行业内合作交流通道,有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增强院企联合创新中心在常州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品牌形象。

猜你喜欢
常州市江苏中心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