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农业经济转型及管理模式改革探析

2022-11-25 03:42陈东阳
黑龙江粮食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转型生产

□ 陈东阳

(三门峡市检验检疫中心,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农业经济转型也逐步迈向深水区,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高效、规范的集约型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也必将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式,这不但能够加快农业经济转型步伐,而且能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对农业经济的永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回顾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的改革,因此对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也主要是指农村经济改革的历程。从1978年至今,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1978-1988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以197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代表,掀起了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个浪潮,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产业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指1988-2002年将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土地承包年限由15年延长至30年。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于未能解决如生产要素发展缓慢等深层次问题,使得农民收入减少、农村改革放缓。第三阶段主要是指2002年至今,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工业扶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这一系列改革突破了城乡单一结构,带来了理念、体制以及发展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同时,国家颁布了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等政策,深化了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此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新时期加快中国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与传统农业相比,它的发展前景更广阔更合理。无论是在配置生产资料方面,还是在选种、化肥及农业配比方面,现代农业都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此外,现代农业不但改变了传统的销售路径,实行自产自销模式,还重视生态农业建设,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积极打造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模式。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在打破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革,需要我们对传统农业进行农业经济转型改革,同时对传统农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来促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纵观人类农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改革就会产生。因此,每个时代农业的发展都表现出崭新的属于自己的特征。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深刻变化,进而促进原有的、旧的模式发生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管理模式。所以,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改革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三)是国家政策得以落地的有效路径

站在国家层面,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就必须将相关问题严格落实,积极做好后期反馈工作。同时,在将国家政策逐步落实的过程中,要勇于寻找问题和进行必要的质疑,如此才能为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提供有效参考。因此,跟随和满足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将国家政策实施落地,就必须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正不断变化,如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农企协作路径、完善社会服务等等,这些都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所以,致力于农业经济转型、改革旧的管理模式,在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落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新问题

(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断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和工业发展需要吸纳的人口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劳动力成为城镇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源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家乡奔向城市务工,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断减少。同时,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从事农业生产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致使大量生长在农村的中青年不断向城市地区转移,留在农村的大量中老年人基本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些中老年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素质弱,因而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加速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造成了消极影响。

(二)土地流失现象严重

土地是农业生产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及其基础设施(比如房地产行业、交通行业等)发展,使得其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前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难免被征用。尽管征地过程中会补贴一定的费用以补偿被征土地的农户,但部分农户文化程度较低,被征用土地拿到的补偿费更多的用来提升生活质量,即便用于投资的,成功的也不是大多数。而且失去土地后,有些农民受限于年龄或技能,就业情况也不乐观,从而加重了社会负担。

(三)农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与城市相比依然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在教育方面,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低,使得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如师资等向城市聚集;另一方面,因为奔向城市务工的农村人口日益增多,使得农村出现大批留守儿童,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学业成绩得不到保障。在医疗方面,农村医疗条件相对差、技术落后,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加之农村经济落后,健康意识较差,每年定期体检人数不多,因就医不及时造成小病变大病从而影响生活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在诸多方面面临挑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不够发达,我国农业生产的投入经费一直处于不足状态,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手段比较陈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制约了农业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慢,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务农人员科学种田、利用新手段积极销售农产品的意识不强,使得农业优势比较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重视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宣传推广绿色生产理念,但与城市比较,农村的环境治理还明显滞后。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烧荒、焚烧秸秆等现象依旧存在,有些禽畜排泄物仍然未经有效处理。一部分农民在生产时依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以及水污染。同时,一些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进驻农村,当地部门对排污治理不够重视,使得农村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四、新时代农业经济转型及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在科技方面增加投资,促进“互联网+”发展

科技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已众所周知,因此农业经济转型的最佳方案就是聚集各方力量增加科技投资。以往我们通过增加科技投资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必将进入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将农业经济与“互联网+”相融合,这将是新时代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农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跟随时代发展,像其他产业一样,通过运用“互联网+”具备的数据收集、流通、共享等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永续发展。

(二)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在新时代农业经济转型期间,必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土地集中连片经营管理,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效运转,这不但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和科学,而且能够有效增加土地的投入产出比,实现规划化经营目标。因此,加速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流趋势。

(三)瞄准生态农业,普及低碳环保

现阶段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对此,我国必须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人口大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的特点,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建立在整体生态农业系统功能的视角之下,将农、林、牧、副、渔等看作一个整体,加强农、林、牧、副、渔之间的联系,构建好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每个地方根据本地的具体资源情况,因地制宜,运用不同地域的差异进行设计,建设有不同特点的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保证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农业经济。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将传统农业的精髓与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等相融合,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保护之间的问题,进而促进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四)农业建设和运作模式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在生产资料配置合理和管理方法科学为基础而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逐渐摆脱传统农业单纯生产粮食的模式,现代农业逐渐向生活休闲、生态保护和旅游教育等功能转变。现代农业的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随之发生变化。目前主要模式有外创型农业管理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管理模式和建立农业科技园管理模式。社会的发展同时,结合当地的具体资源情况,逐渐探索出更多适合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

五、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及管理模式改革策略

(一)农业经济转型时管理模式改革策略分析

第一,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体系。一方面,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经营范围及规模经营体系,在严格控制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研发推广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力度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积极建立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和更牢固的土地承包关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重视价值链和产业链建设,促进两者之间优势互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多种农业经济形式协调发展。第二,大力发展资源友好型现代农业。一方面,重视和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如利用新技术保护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加强并落实水资源保护政策,严格管控化肥和农药使用状况,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另一方面,风沙防治工作要做细做足,同时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相关的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下功夫,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实现农业经济永续发展的目标。第三,积极在农业生产投资路径方面下功夫,力求投资多元化。一方面,政府须采取制定优惠政策等方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在农业生产方面进行投资,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政府要积极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政府要对污染环境行为进行严格打击和惩罚,同时不断完善农村的卫生教育等服务型设施,让农业投资环境更趋完善。

(二)创新农业管理模式

第一,普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使用的外仓型管理模式。此模式实际上就是指通过打开外销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此模式的使用可以有效管理农副产品,建立以资金技术为主的密集型生产模式,使农产品对外出口销售,进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第二,采用大型企业引领型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在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采取联合协作形式,借助合法转移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形式,将规模化生产与现代生产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进而创新旧的经营管理体系。第三,采用农业科技园模式。就是在政府主导农户参与情况下以企业的形式实施。政府不但要主动提供资金以满足购买科技设备等需求,而且在培育新品种等方面也要做好安排组织工作,以建设农业生产基地的方式,促进农业永续发展。第四要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与挖掘自然资源多样性等同步进行,在新技术和新品种等方面不断完善管理理念,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三)新时期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关键

第一,坚持维护农民利益、重视人才。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必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头。农业生产生活阶段不但要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此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人才是第一要素,必须在农业领域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工作,通过储备充实的人才为农民掌握技能、农业生产提供帮扶。进而满足现代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对人才的需求。第二,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稳步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及管理模式改革工作。任何事物都有其内部发展规律,因此在农业经济转型及管理模式改革方面,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结合我国各地的实情,扎扎实实地做好农业生产经营问题的整合及处理。比如,发达地区要继续鼓励合理的土地流转,进一步发展农合社,偏远落后地区要不断宣传教育,先从理念上改变农民。第三,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要因地制宜。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各地气候等情况多有差异,所以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优选农业发展管理模式,凸显各地特色。例如在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可选取机械化统一管理模式以提高农业生产及管理效率。总之,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方能为各地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进而促进农业经济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转型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发展现代农业念好地里的“致富经”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阿宽的生产小组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