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刘培忠
(1.云南省楚雄州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云南 楚雄 675000; 2.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农业农村局,云南 楚雄 67510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马铃薯的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马铃薯的种植规模正在日益扩大。但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因缺乏科学完善的栽培技术,导致马铃薯的种植产量难以达到预期要求,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严重影响到马铃薯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所以需要采用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控措施,带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催芽。在翻晒种薯时,需要边晒边翻面,使其接收光照均匀,翻晒过程中注意不能碰掉种薯的芽基,同时再次挑选去除畸形的块茎,当绿芽长至1.0 cm时进行切块。一般在播种前的2 d进行切块处理,把种薯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薯块的重量以30 g为宜,每个种薯块至少留有1~2个薯芽,确保种薯的发芽率得到保障。最后利用草木灰对切好的种薯块进行搅拌,然后正式进行播种[2]。
楚雄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年平均光照总时数可以达到2200~2400 h,年平均温度为15.5℃,年平均降雨量可以达到800~900 mm,干旱季节的雨量占总降雨量的11%,雨季的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89%。一年大约有120 d的霜期。其气候特征表现为光照时间充足、降雨量比较适中、气候常年处于比较温和的状态,因为冬春季结霜期较短,没有严重的霜冻,所以比较适宜种植马铃薯。在海拔1500 m以下的低热坝区和低热河谷区,霜期通常只有一个月,更加适合发展冬春马铃薯产业。夏季的雨量十分充足,在1900~2200 m的高海拔地区比较适合种植大春马铃薯,同时楚雄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合马铃薯产业规模化发展[1]。
科学选种是马铃薯达到丰产目标的关键,一般选择中、早熟品种,选择薯形好、耐储运、休眠期长的品种。马铃薯品种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非杂交品种、块茎大且平整、块茎无变形和腐烂、茎秆粗壮、抗病性能较强的品种。种薯处理:马铃薯作为生理性的休眠作物,只有通过休眠后才可以出现萌芽,对未经休眠的种薯要进行催芽处理,以加快出苗效率,延长种薯的生长周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通常在播种前的15 d将种薯从窖中取出并对其进行认真挑选,然后在18℃的室内堆放半个月,进行催芽处理。当幼芽长到0.5 cm时,将其放到室外照射翻晒,进行光照
马铃薯具有十分敏感的连作障碍,不适合连续耕作的土壤,因此要选取至少3年内没有种植过马铃薯以及其他茄科作物的田块进行种植,严禁连作和迎茬种植。马铃薯地下茎块作为马铃薯收获的产品,块茎的生长质量直接影响到总体的产量,需要选取土壤肥沃、较为疏松的土壤环境,尽量选取地势平坦,方便灌溉且蓄水性较好的轻砂土壤。
深耕作为保证马铃薯质量的前提,可以为马铃薯的种植创造合适的土壤环境。因此需要在上茬农作物收获后对其进行深耕,耕作深度为20~30 cm。在播种以前,需要进行精细化的整地,促使地面平整化并追施底肥,底肥主要用有机肥,也可使用少量的化肥,促使马铃薯快速生长。有机肥料是保证马铃薯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制取有机肥时,需要严格挑选制肥原料,不可在肥料中掺入垃圾。
当完成切块工作以后,需要选取适宜的时间对马铃薯块进行科学播种,大春马铃薯通常选在4月-5月进行播种,此时气候比较温和,同时最好选择在下雨前进行播种,在播种后可以利用雨水对土壤进行灌溉。在播种过程中要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马铃薯的种植产量为单株产量和单位种植面积与密度的乘积,种植面积和密度直接影响马铃薯的总产量,种植密度较大不利于马铃薯单株产量的提升,而种植密度较小不能对土壤进行充分利用,难以保证马铃薯的种植产量。所以需对种植面积和单株产量直接的关联进行有效考量,以达到提高马铃薯总产量的目标。马铃薯种植主要采取双行种植的技术,行间距保持在10 cm左右,不可过宽或过窄,种植密度以5000株每hm2最为适宜,能最大限度保障种植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分布均衡,确保总体的种植产量得到提升[3]。
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要加强田间管理,需高度关注马铃薯幼苗的生长状况,当发现死苗、缺苗等情况时需及时进行补种处理。移栽过程中需要把根部土壤带走,带土移植可有效提升马铃薯的移栽成活率,移植以后需要进行灌水处理,保证其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待幼苗成活后进行施肥,通过科学施肥确保马铃薯在幼苗期获取一定营养成分。之后定期对马铃薯进行浇水灌溉,因马铃薯本身具有很强的抗干旱、抗盐碱、抵抗贫瘠的特质,故在灌溉前需对土壤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假如马铃薯根部土壤是湿润的,则不可以进行浇灌,避免马铃薯根部因积水过多而腐烂。
马铃薯在栽种后的一个月内就可以出苗,出苗以后需加强苗期管理,要对土壤进行中耕、除草和施肥处理,提升土壤的温度。此时可施洒一定量的氮肥,帮助根部生长,保证马铃薯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当马铃薯步入到蕾期后,要对其进行花蕾期管理,如果遭遇干旱时节,就需要进行灌水处理,提升田间的水量。同时需要进行中耕,保证土壤温度,促使根部向土壤中进行扎根,此时可施洒一定的钾肥[4]。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蚜虫、地老虎、黑胫病、金针虫等,其会对马铃薯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导致马铃薯的总产量不断降低。病虫害的防控首先要选取抗病性较强的马铃薯品种,种薯切块时需要对刀具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避免病菌的入侵。如有病虫害发生,应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以利用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科学防治,可获得较好的的防治效果。对于蚜虫虫害, 可通过引进蚜虫天敌黄蜂和甲虫进行生物防治,在有效消灭蚜虫的同时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满足生态发展的需求。若发生严重的蚜虫虫害需进行药剂防治时,要根据实际状况严格控制药物用量,科学喷洒药物,以免对蚜虫的天敌造成伤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增加资金投入。在选取药剂时,可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按剂量要求进行稀释处理后再施用。对于叶蝉虫害,因其一般会寄居在豆类植物中越冬,可进行“区隔”处理,把马铃薯和豆类植物进行间隔种植,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叶蝉的侵害。也可以使用“黑光灯”对其进行诱杀,如果常规的物理方法难以达到治疗效果,则可用喷洒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例如,选取含量为20%的叶蝉散乳油或含量为40%乐果乳油,根据马铃薯种植规模、虫害情况对马铃薯叶片进行科学喷洒。同时,药害作为马铃薯种植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在实际防治治理中要坚持生态原则,采取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防治手段[5]。
田间杂草会和马铃薯竞争有限的养分,杂草过多会影响马铃薯的光照时长,不利于保持地温,影响马铃薯茎块的生长发育。所以需关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杂草量,及时清除杂草。针对规模化种植的马铃薯可采取喷施除草剂进行除草,小规模的种植可利用人工进行除草,特别是在结薯期,需要人工拔除田间的杂草,避免对薯块的膨胀生长造成干扰。
综上所述,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需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科学选种,选择适合的土壤环境,进行科学播种和合理密植,加强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的防控,以确保马铃薯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