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2022-11-25 00:44曹端荣胡晓琴李军民周育辉
江西农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三农校企人才

曹端荣,胡晓琴,李军民,周育辉

(1.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0;2.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樟树 331200 )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定因素。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国家开始全面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4 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文件,开始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程;国家脱贫攻坚战也强调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三农”人才的旺盛需求、带来了人才规格的更高标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挑战,也是新时代赋予涉农高职新的使命和担当。如何把握和应对这种挑战,如何为乡村振兴培养用得上的人才?这是涉农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三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发现,“三农”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机制不活、培养路径不畅、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三农”技术人才类型的供需矛盾,需要改革教学供给侧,探索涉农专业不同类型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路径。

1.1 “三农”人才培养机制不活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不少涉农学校缺少与政府、用人单位协同及其运行机制,导致培养服务“三农”人才类型不精准;校企合作双方不对等,校企深层次的合作仅限于企业直接招用人才。存在国家相关政策不足,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明显,缺乏管理和引导等现象。

1.2 “三农”人才培养路径不畅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村缺乏人才培养的办学资源,缺乏人才培养的平台,达不到因需办学,且存在师资实践经验不足、实训基地较少、培养资源匮乏、同质化现象严重、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1.3 “三农”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三农”人才不“乡”,培养层次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不完善,教学内容不完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契合度差,知识与能力相互脱节,培养的学生跟不上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需求。培养模式陈旧、专业竞争力较弱、授课模式单一、培养效果不理想,且无法为学生提供更高学历和技能上升通道,造成学生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低下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不足。

针对不同类型“三农”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在解决思路上,采取培育、培训并举措施,双管齐下,精准育人,共同为基层农技岗位输送人才,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适合度和满意度。

2 “三农”人才培养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有新的要求,人才培养要紧跟“三农”发展需求变化,乡村振兴需要农技人员(畜牧兽医、农业机械和植保等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人员)、农业企业经理人(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家)、农村两委班子(乡村治理带头人)、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等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中要紧扣当前乡村振兴不同岗位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素养、专业技术、生产经营等要求,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

2.1 构建政校企共商的长效育人机制

为培养乡村振兴“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带得动”的人才,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站所、村组)共商的运行机制。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江西省人民政府迅速部署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加强农业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工作。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4个调研工作团队进县(区)、进乡镇、进村组、进农户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调研。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分类制定培养政策,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学校按人才培养类型制定培养实施方案并开展培养实践,为人才培养提供培养路径保障;用人单位或企业(站所、村组)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用人需求,选送学生(员)进学校培养,人才培养合格后接收并安排到胜任的岗位,为人才培养提供就业保障。

2.1.1 政校共商,探索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需求调研,采取学历教育定向培育和非学历教育定向培训的育训并举策略。

政校协同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三定向培养模式,培养全日制大专学历层次的人才。政校共同组织完成定向招生工作:农业农村局、教育局、人社局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协同确定年度培养计划;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学生报考;录取后,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培养学校与录取考生三方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政校协同开展定向培育工作:政校双方共同确定定向培养目标,政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由培养院校组织实施培养。培养过程中农业农村局、培养院校双方不定期走访或召开定向培养座谈会,学期末将定向生在校表现和成绩反馈到定向生所在县农业农村局。最后一个学期定向生回到生源地农业农村局实习。政校协同组织定向就业工作:定向生毕业后,回生源所在地农业农村局工作。

政校协同差异化分类培养现代家庭农场主、农业技术骨干、农业致富带头人、农业经理人和农村两委班子等高素质农民。针对高素质农民生源结构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等特点,将学生兴趣、爱好、分类发展理念延伸到高素质农民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结果导向的“差异化分类培养、精准就业”的育人理念,根据高素质农民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岗位特点和不同的就业方向,进行分组分类差异化培养,缩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距离,实现精准就业。

2.1.2 政企共商,实施定向培训模式

为提升各类“三农”人才综合技术技能水平,政府提供资金(培训项目),企业(农村)按照政府安排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组织人员参与培训调研活动,并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培训对象与专业,制定培训课程,提升农业人才综合能力。通过定向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县区创业协会会长、青年农场主、高素质农民、农技人员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的“三农”人才质量不高、结构不佳等紧迫问题。

2.1.3 校企共商,探索供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路径

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为了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学校与傲农集团、大北农集团、新希望集团、海大集团、瑞鹏集团等大型农牧企业深度合作,以合作建班(供)、合作培养(产)、合作就业(销)的形式,探索供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承接学生实训及企业员工培训,实现学校与农牧企业教学资源无缝融合。

合作建班:学校根据企业(以傲农集团为例)和学生需求设立企业冠名的“傲农精英班”(每年新生入校设立1~2个班级,由企业提供奖、助学金)。

合作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傲农精英班”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中,实现校企共管班级(企业派班主任和学校派辅导员),校企合作教学(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建共享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校内师生和集团员工均可使用资源,以提升专业水平),协同完成育人工作。

合作就业:“傲农精英班”毕业生主要由傲农集团安排就业,学校为毕业生的学历提升提供相应的渠道。“傲农精英班”的校企合作模式在省内外7所高校中推广。

2.2 构建双导师、双环境、双证书协同育人路径

为培养乡村振兴留得住的人才,探索了双导师(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双环境(学校、农村)、双证书(毕业证、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培养路径。

2.2.1 校企互聘,构建双导师的技术技能育人平台

为了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学校建立了校企共聘导师的双导师制度,校企双方共派导师队伍。一方面聘任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担任专职导师,另一方面聘任来自合作企业的班组长、能工巧匠为企业导师。学生选择校、企导师各1名。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参与导师承担的企业项目、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和专业训练项目等实践,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2.2.2 校村协同,构建双环境的技术技能育人平台

为提高“三农”人才队伍技术技能,搭建学校、农村双环境育人平台,学校多途径组织行业专家送教下乡、送技下乡、送文化下乡,指导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立科技帮扶专家服务团队进驻贫困村指导、依托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科技进村帮扶、利用农业大讲堂下基层、成立农业政策宣讲团进村镇、选派科技特派员推广良种良技、利用江西农村广播提供技术指导推广致富经验、“三下乡”汇聚文化帮扶,实施学校、农村合作协同互利共赢。

学校依托2个教学团队,借助省农业农村厅获批成立科技帮扶团队驻村帮扶。2015年开始,选派由博士团长带队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行业的专家服务团到井冈山市新城镇排头村参与驻村帮扶工作。全村1052人,35户贫困户共152人。经过调研发现,贫困户缺乏技术和适合的产业带动,服务团根据村里泉水多、花多、草地多的特点,提出发展村级肉牛、烤全羊、蜂业、渔业等养殖产业和发展水稻、油菜花等种植业。2019年排头村村集体收入超过25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

借助江西省农业农村厅获批的省级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规划岗位专家团队和省级牛羊产业技术体系肉牛岗位专家团队,依托各专业产学研用委员会,深入井冈山市、莲花县良坊镇、瑞昌市南山村、武宁宋溪镇、澧溪镇、赣州市赣县、青原区等村镇,对农民开展以提高职业能力为主的农业社会实践活动、技能考核培训以及“点单式”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指导的精准性和到位率。

参加江西农业科技大讲堂进村镇、成立农业政策技术宣讲团进农户,每年分别组成4个小分队先后分赴宜丰县、瑞金市、余干县、新干县、永修县等地的79个乡(镇、场),330多个行政村进行宣讲与农业技术指导,5年来累计集中宣讲580场次,入户宣讲1627户次,“点单式”服务280次,受众达25332人。利用江西农村广播和“互联网+”技术手段,以项目、问题、技术为切入点,融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为一体,采取网络教学与送教上门结合的方式向农民指导农业生产。

选派科技特派员推广良种良技,做好做优科技服务工作,学校依托现有的4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每年多次进入畜禽养殖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现场指导养殖场生产,进场入户为养殖场、户进行技术讲座和技术指导;利用微信和qq等网络工具为养殖企业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三下乡”汇聚文化帮扶。学校将乡村优良文化传播到国家级贫困县,定点帮扶的井冈山排头村,出资30余万元对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改造,以提高使用效率。每年进行送文化、送艺术下乡,给贫困地区中小学幼儿园上课、开展演出、关爱留守儿童、推广普通话等,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帮助困难农民,提高农民个人素养,使农民尽快脱贫。

2.2.3 双证书引领,探索多样化的农技人才培养路径

为了让学生有更高学历和技能提升平台,学校与涉农中职、农业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专科、本科层次的学历提升通道,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学生搭建职业技能上升通道。实现学历证书和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引领的多样化农技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为对口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的乐安县职业中学电子商务(农产品方向)等专业学生提供进入我校读专科的通道。与赣州市农业学校就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开展“3+2”中高职衔接培养。与江西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合作,搭建继续教育教学平台,开展农民网络教育和农民自考助学学历提升教育。学校成立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认证,探索涉农专业学生德技并修、实现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对接、职业资格认证与教学的对接,形成标准化、案例化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嵌入到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中,2019年开始将1+X认证无缝对接企业认证系统。在畜牧兽医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群课程、专业课程及拓展课程等。专业群课程对接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与合作企业共同授课,使兽医类学生通过执业兽医资格证书考试;专业平台课程分层次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的中、高级认证,通过认证,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组织涉农专业的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农业行业竞赛,通过以赛促学,增强涉农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为服务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顶尖技能人才。

2.3 强化学生能力提升的精准育人实践

2.3.1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学校注重学生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情怀的培养,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程渗透在培养过程之中。入学教育阶段,学校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引导学生建立精良的职业素养;通过开展文艺演出、迎新晚会、五四汇演等,演出中体现农业院校特色、掺杂“三农”元素,培养“三农”意识;在教学中结合思政课程,融入专业教育、美育教育、农业劳动教育,聘请农业行业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授课,利用每年的职教活动周开展技能展示,传播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事迹和形象,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养成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具有乡村情怀的知农、懂农、爱农的农业人才。

2.3.2 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能

根据乡村振兴人才类型需求,立足职业活动分析,与农业生产企业密切合作,将职业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分解成课程项目,使项目化课程内容紧跟企业生产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服务农业农村的精湛技术。教学中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能工巧匠担任实践课指导教师,组织实施“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组建大师工作室、创建“一系一品”、“一系一特”,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与岗位接轨,在具体的岗位中锻炼成长,掌握技术、提升技能,使学生掌握精湛的技术和服务“三农”的本领。

2.3.3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乡村振兴中需要大量的农业行业创新创业人才,学校立足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开放创新训练中心,模拟真实创业,培育“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创客文化。教学中开展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实战模拟训练、学生创业孵化训练、县区创业者协会会长培训,模拟创业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构建学生“一专多能”(多面手)的素质结构,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人才,实现学生德能、技能、创能共生共长。

3 结束语

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解决了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带不动”这一“痛点”,打通了乡村振兴人才终身学习的职业发展通道,更为服务“三农”提供了人才保障,为全省、全国同类高职提供范式。

猜你喜欢
三农校企人才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人才云
盘点2021“三农”十大事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稳字当头谋“三农”发展之道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