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小琴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五小学,甘肃 白银)
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并且运用一些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应当及时地发现传统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不足,根据这些问题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可以迅速地适应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时,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不断地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能力,使其科学素养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科学素养培养目标一直以来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教师也纷纷开展了相对应的探究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仍然达不到预期的状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些教师并没有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含义及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甚至一些教师将科学探究和科学素养画上了等号,使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存在较多的盲目性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相应的观察实验或者实验操作,教师认为在进行这些教学活动时,学生已经初步树立了科学素养,这种教学观念是非常不科学的。教师虽然根据课本中的重点知识为学生布置与之对应的实验探究任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热情只是局限于这些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从这些实验操作入手来对背后所蕴藏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在教学课堂中学生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场景是非常罕见的,在整节课堂结束之后,教师会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但是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得不到显著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时,纷纷开展了一些实验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虽然这种教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师没有对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要求以及管理,对于学生来说,对一些课外活动和实践操作更感兴趣,所以许多科学教师将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组织成了一节活动课,学生在活动课中的表现是十分活跃的,但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探究却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科学素养来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与此同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学习状态进行良好的指导,导致整个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中。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地分析以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会使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理念无法得到全面的凸显,还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只要完成了相关的实验操作即可,并没有从这些知识点入手来对背后所蕴藏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无法掌握必备的小学科学学习技能,更不用说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了,因此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较复杂,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正确形成。
为了保证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设置相关的实验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为了保证小学科学实验的有序进行,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并且将精心配置的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科学素养来进行后续的实验。教师在选择实验材料时,一定要保证这些材料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运用这些材料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启示,或者是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点。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当符合学生当前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可以选取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较密切的实验材料,从而体现教材的科学性。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开始前进行多次模拟实验,保证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当学生实验时,教师一定要保证实验中几个变量的精准性,要对几个变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假如实验材料中稍微有一些小偏差,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应当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将偏差降到最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准备食盐、面粉和沙子,并且在家中提前制作过滤装置用来分解水中的混合物。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找到其他的物质来进行实验,如粉笔灰、纸张等。教师在布置这一实验之后,还可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良好的启发,如向学生提问:“除了利用课本中的溶解实验内容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够证明水对其他材料和物质的溶解呢?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设置实践内容吧!”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就会结合实验中的材料以及溶解因素来科学、合理地选择实验中所运用到的材料,在无形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开始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当前的思维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科学素养可以进行相互碰撞。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思维来提出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讲述“感受空气”时,教师在进行完第一个环节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空气,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探究思维,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空气有了不同的认识,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我们用热水洗澡时,有没有在浴室感觉呼吸稍微有些不通畅,那么空气是不是在减少呢?”教师在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应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可以让每个小组根据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记录相关的数据。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深入课外学习中来进行日常的探究,观看网络视频中关于空气变化的视频进行讲解,在视频中多方位地探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空气存在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空气的特点,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所探究出的结果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操作之后,学生会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空气。
小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班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融入更加丰富的生活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生活中来探索相关的知识,并且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案例为主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探索更深层次的科学知识,并且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小学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当前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虽然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观看天气预报,但是对天气预报的了解并不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较为盲目和不贴切,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小学科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入生活中来探索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以及制作过程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模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课本中的内容,先试着说一下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展示某地当天的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观察天气预报图,获得有关天气的相关信息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自身所观察到的内容整理到表格中,进行仔细的阅读以及梳理。在后续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已经阅读了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那么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呢?请同学们深入生活中,可以以2~3 天的天气为主来进行天气的播报。”为了使学生可以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天气预报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日历为主来进行天气预报,还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有关气象观测站的日常工作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制作天气预报的辛劳以及天气预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深入生活中感受小学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展长期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显著的提升,凸显小学科学学科素质教育特征。